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探索

我發現了新細菌,可以命名為王心淩菌嗎?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606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2022年06月06日 10:00

【科學快訊】

  如果你不認識下面這位朋友,管它叫「長毛黑豬」也行。

  其實叫卷毛野豬丨wikimedia commons/ Magalhães

  下面這叢植物,我們不妨叫它「大管子草」。

  其實是山地瓶子草丨wikimedia commons/ NoahElhardt

  就算沒有專業知識,我們也很容易根據外觀,給肉眼可見的動物、植物起名字,比如小紅花、大橘貓等等。

  可是世界上還有許許多多的微生物啊!它們肉眼不可見,特征也沒有動植物那麼明顯,要怎麼給它們起名呢?難道就像笑話裏說的,用心上人的名字來命名新發現的細菌?

  要有姓,還要有名

amocity
amocity

  


  剛才說的長毛黑豬、大管子草,是隨口起的諢名,但在正式場合,咱們是要用學名、大名的。

  一個物種的學名都是用拉丁文寫的,並由兩部分構成:前半部分是屬名,相當於人的姓氏,一個姓就是一個家族的;後半部分是種名,相當於人的名,用來標明個體的。

  為了更有趣地解釋這個事兒,我們還畫過一期漫畫,歡迎點進來看看→點此瀏覽。

  理論上來說,如果某位學者發現了一種新的細菌/真菌,只要不與現有的菌名重複,不會引起歧義,不違背法律道德及公序良俗,基本上想起什麼名就可以起什麼名,命名權屬於首先報道的學者。

  想想還有點爽。

  起名法則一:看臉

  根據外形命名,是最常見的一種命名方式了,非常直觀!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金黃色葡萄球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學名叫Staphylococcus aureus。它「姓」的一大串拉丁文,意思是「成串的葡萄」和「圓形的果實」。你看它是不是跟葡萄一樣圓圓的?

amocity
amocity

  


  圖丨CDC

  而它的「名」,意思是「金黃色的」。上面的照片經過染色了,在培養皿中的它實際上是金燦燦的:

  圖丨wikimedia commons

  《工作細胞》中的金黃色葡萄球菌丨《工作細胞》

  這個命名方式,就好像身高一米九的男生真的叫「高男人」一樣直白。

  它們也屬於這類

  溶血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haemolyticus):該菌在含有血液成分的培養基上可使菌落周圍出現溶血圈。

  蠟樣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菌落外觀粗糙,酷似凝固的蠟滴,常引起食物中毒。

  鐮刀菌屬(Fusarium spp。):這類真菌其孢子呈新月形,酷似鐮刀,可引起植物病害,也會感染人或動物。

  起名法則二:查戶口

  我們辨別一個人的身份,常常會用到地名,北京人、亞洲人、地球人。這套方法在微生物上也可以用:看看它是哪兒的菌。

  2001年,香港大學醫學院首次報道了一種全新的致病細菌。該菌分離於一名因高燒和呼吸短促入院的肝硬化患者的血液和胸腔膿液之中<7>。因其在香港地區被首次分離出來,所以該菌被命名為香港海鷗型菌(Laribacter hongkongensis)。

  有些細菌的「戶口所在地」更別致一點,比如,大腸杆菌,戶口所在地:大腸。

  放大10000倍的大腸杆菌丨wikimedia commons/ Eric Erbe

  大腸杆菌的正式名稱是大腸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值得一提的是,「埃希」來自於人名。

  1885年,德國醫生西奧多·埃舍裏希(Theodor Escherich)在糞便中分離到了該菌。為了紀念埃舍裏希醫生的偉大發現,在1919年,該菌正式地被冠以「Escherichia」之名<6>。

  它們也屬於這類

  聖喬治教堂諾卡菌(Nocardia cyriacigeorgica):在該教堂的壁畫上首次分離到了該細菌,由於教堂位於德國的一個名為蓋爾森基興的小鎮上,所以該菌有時也被翻譯為蓋爾森基興諾卡菌。

  長野雷夫松氏菌(Leifsonia shinshuensis):「Shinshu」指的是日本信州,是長野縣(Nagano)的舊名,該菌在此地首次被發現。

  南海芽胞杆菌(Bacillus nanhaiensis):2011年首次由我國學者在位於南海水域采集的牡蠣中分離出來,後來該菌更名為「南海幻芽胞杆菌」(Fictibacillus nanhaiensis)。

  起名法則三:以「罪」起名

  我國的小朋友都要接種百白破三聯疫苗,其中的「白」指的是一度殺人如麻的疾病——白喉。這種病會可引發心肌炎或全身中毒,多數患者的咽喉部會出現灰白色的一層膜狀物,所以這種病叫做「白喉」。

  白喉患者的扁桃體附近長出了灰白色的膜狀物丨wikimedia commons/Dileepunnikri

  而白喉的始作俑者是一種形似長棒的細菌,也就被叫做「白喉棒狀杆菌」了。

  它們也屬於這類

  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狂犬病的病原體;除了感染人類,也可以感染犬、狼、貓等哺乳動物。

  鼠疫耶爾森氏菌(Yersinia pestis):鼠疫(黑死病)的病原體;該菌可感染以鼠類為主的齧齒類動物,並借由鼠蚤傳播給人類。

  肺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一種呈短項鏈狀排列的球菌,多引起兒童及老人的肺炎。

  淋病奈瑟氏菌(Neisseria gonorrhoeae):舊稱淋球菌,可引起泌尿生殖系統的化膿性感染,是常見的性傳播疾病之一,俗稱淋病。

  起名法則四:以人和機構命名

  用愛人名字(人名)給新發現細菌命名是真的,這是屬於微生物學家的浪漫。

  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是微生物學的奠基人之一。學界為了表達對他的尊敬和紀念,1887年,人們真的就把一個全新的菌屬(相當於一個大家族)命名為巴斯德菌屬。

  時至今日,巴斯德菌屬「菌丁興旺」,目前已包含31個種及4個亞種,其中不少都是人畜共患病的病原體,這也與巴斯德的部分貢獻(對狂犬病及炭疽病的研究)有暗合之處。也不知道巴斯德老爺子是高興還是無語。

  巴斯德:我應該還是高興的吧丨wikimedia commons/Paul Nadar

  以機構或團體的名字來命名微生物的例子也沒問題。

  2010年,一種名叫Yimella的細菌被發現了<5>。YIM是雲南微生物研究所(Yunnan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的首字母縮寫,也是這種細菌首次被發現和研究的地方。Yimella直譯過來的意思,就是「雲南微生物研究所菌屬」。有點記集體一等功的意思了。

amocity
amocity

  


  它們也屬於這類

  福氏志賀菌(Shigella flexneri):細菌性痢疾的病原體之一。名字的前半部分紀念日本細菌學家K。
Shiga,而後半部分紀念美國細菌學家Simon Flexner。

  立克次體(Rickettsia):斑疹傷寒及戰壕熱的病原體。美國青年科學家霍華德·泰勒·立克次(Howard Taylor Ricketts)在研究過程中不幸被其感染並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為了紀念他的貢獻與犧牲,後人用他的名字加以命名。

  軍團菌(Legionella):1976年美國費城召開退伍軍人大會期間,部分參會老兵患上了肺炎,隨後確認是由一種新的細菌引發,該細菌被命名為「軍團菌」。

  起名法則五:翻翻神話故事

  有個菌屬叫兩面神菌屬,特別霸氣是吧?熟悉西方神話的朋友可能知道,羅馬神話裏有一位神祇,有前後兩幅面孔:前臉望前,可見未來;後臉望後,可見過往。

  羅馬神話中的兩面神丨wikimedia commons/ Loudon dodd

  那兩面神菌屬的成員是不是也長得很有特點?不,它就是普普通通的小膠囊(杆菌)或小球(球菌)的樣子。

  不過,該菌屬大多數成員有一共同特點:能在不同的培養環境中,切換杆菌和球菌兩種形態。這也可能是當初被如此命名的原因之一。

  它們也屬於這類

  奇美拉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chimaera):「奇美拉」源自希臘神話中的怪獸,它有獅子之首、山羊之軀、巨蟒之尾。奇美拉分枝杆菌具有明顯的混合性遺傳學特征,由此得名。

  阿斯加德古菌(Asgardarchaeota):有學者認為這類細菌可能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共同祖先,更sao的是,他們一口氣將這類細菌中的成員分別命名為奧丁古菌(Odinarchaeota)、索爾古菌(Thorarchaeota)、洛基古菌(Lokiarchaeota)……愣是湊齊了北歐諸神全家福。順便說一句,這些古菌尚未獲得活體,筆者真心希望果殼的讀者中有大咖出手闡明這一過程,並將其命名為「諸神的黃昏」(Ragnarok)。

  Guokr

  其實還存在很多其它的命名方式,這裏就不一一列舉了。無論如何,微生物的命名是一個嚴肅的過程,短短的名字之中,既有血淚的教訓,也有對自然的探究,更是我們人類智慧與勇氣的不朽見證。 ;

  參考文獻

  <1>Rosenbach FJ。
Microorganismen bei den Wund-Infections-Krankheiten des Menschen。
J.F。
Bergmann, Wiesbaden, 1884。

  <2>Shaw LN, Aish J, Davenport JE, et al。
Investigations into sigmaB-modulated regulatory pathways governing extracellular virulence determinant production in Staphylococcus aureus。
J Bacteriol。
2006;188(17):6070-6080。

  <3>Schleifer KH, Kloos WE。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taphylococci from human skin。
I。
Amended descriptions of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and Staphylococcus saprophyticus and descriptions of three new species: Staphylococcus cohnii, Staphylococcus haemolyticus, and Staphylococcus xylosu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 1975; 25:50-61。

  <4>Trevisan V。
Sul Micrococco della rabbia e sulla possiblità di riconoscere durante il periodo d‘incubazione, dall’esame del sangue della persona moricata, se ha contratta l‘infezione rabbica。
Rendiconti dell’Istituto Lombardo di Scienze e Lettere (Ser 2) 1887; 20:88-105。

  <5>Tang SK, Wu JY, Wang Y, et al。
Yimella lutea gen。
nov。, sp。
nov。, a novel actinobacterium of the family Dermacoccaceae。
Int J Syst Evol Microbiol。
2010;60(Pt 3):659-663。

  <6>Castellani A, Chalmers AJ。
Manual of Tropical Medicine, 3rd ed。
Williams Wood and Co。, New York, 1919。

  <7>Yuen K Y , Woo P C Y , Teng J L L , et al。
Laribacter hongkongensis gen。
nov。
sp。
nov。
A Novel Gram-Negative Bacterium Isolated from a Cirrhotic Patient with Bacteremia and Empyema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2001, 39(12):4227-4232。

  <8>Woo P, Lau S, Teng J, et al。
Association of Laribacter hongkongensis in community-acquired gastroenteritis with travel and eating fish: A multicentre case-control study
Lancet, 2004, 363(9425):1941-1947。

  作者:李萌

  編輯:李小葵

  本文來自果殼

延伸閱讀
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