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推薦

宇宙中25%的恒星,會吞噬行星,地球為何安然無恙?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619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地球上的我們已經習慣了日月交替,四季輪轉,“太陽照常升起”也成了一條亙古不變的鐵律,很少有人意識到,這一切其實只是個巧合。

4.22光年外距離太陽最近的恒星比鄰星,它也有一顆和地球一樣位於宜居帶內的行星,但這顆行星距離恒星只有750萬公裏,幾乎每天都會經歷恒星的強輻射洗地,別說存在生命和文明了,天文學界甚至認為這個距離地球最近的外星世界,大氣層都已經被恒星的高能粒子剝離殆盡了,就像今天的火星一樣。

而像這樣的嚴酷環境,在宇宙中比比皆是,所以說地球生命和人類文明能平平安安在地球上生活,享受著1.5億公裏外太陽帶來的光和熱,反倒是一個巧合的。

准確來說,地球和地球上的人類文明,一直都處於混亂宇宙中的動態平衡中,因為根據天文學家對宇宙中其他恒星系的研究,只有大約四分之三擁有和太陽系一樣穩定的軌道,而剩下的四分之一都處於”亂紀元“之中,那裏的行星和恒星之間的距離經常發生變化,甚至還會有行星墜入恒星的火海之中。

在太陽系這樣八大行星分布錯落有致的天體系統中,位於宜居帶內的地球之所以受到保護,很大程度上歸功於7.8億公裏外的木星,它用自己作為”太陽系內質量最大行星“的優勢,維持住了小行星帶和其他行星的穩定,否則像6500萬年前導致恐龍滅絕那樣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頻率會大大提升。

反觀其他恒星系,天文學家不止一次地發現巨行星的軌道混亂現象,所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小質量行星的雞犬不寧,當行星距離恒星過近後,就會發生墜入恒星內部,或者被恒星吞噬的慘劇,生命和文明也就無從出現。

比行星混亂更可怕的是恒星混亂

amocity
amocity

  


天文學家統計,在至少擁有3000億顆恒星的銀河系內,太陽這樣的單恒星系統只占了25%,剩下的75%都是雙恒星甚至三恒星系統,比如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比鄰星,就是半人馬座三星系統的一員,也是《三體》裏三體文明的老家。

多恒星系統最大的問題,就是內部行星要接受雙重輻射,以及可能發生的恒星軌道混亂,雖然不至於真像《三體》中那樣,行星被當成皮球一樣被三顆恒星用引力踢來踢去,但對於誕生之初,迫切需要穩定的空間環境,和適宜的光和熱的初級生命來說,多恒星系統絕對是個地獄,讓它們根本來不及發育。

在46億年前太陽剛剛誕生的時候,太陽系內也經歷過一段極其混亂的時期,當時新生的太陽剛開啟氫核聚變的進程,周邊剩下來的重元素就開始凝聚成岩石和金屬,由於缺少”定盤星“之類的角色,這些同樣誕生不久的岩石金屬塊們,開始在混亂的引力影響下混亂的碰撞。

可以肯定的是,當時也有相當多的原始天體墜入了太陽,最後形成今天八大行星和它們衛星們的,只是當年”星球大戰“中的一小部分,我們今天看到的太陽系天體,或者說這些天體之所以能被我們看見,就屬於典型的幸存者偏差了。

amocity
amocity

  


總體而言

amocity
amocity

  


生命和文明的自發性產生,是我們這個宇宙中最神奇的過程,它的誕生過程之艱難,發展過程之艱辛,一度讓天文學家們悲觀的估計”銀河系內可能只有60個文明“,但不論尋找外星文明的道路有多艱辛,我們都不會放棄。

總體而言

多少事,從來急。

天地轉,光陰迫。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延伸閱讀
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