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101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4917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原創

清代冀北地區的人民,在飲食生活上有哪些風俗和特點?

2024-06-15 13:43

來源:

武成歷史

發布於:天津市

飲食生活特征是一定地區飲食習慣與特點的反映,也是相應地區社會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是在一定的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與風俗民情、生活習俗等社會條件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從而帶有較明顯的時代與地域的烙印。

清代,國家地域遼闊,無論東西還是南北之間,在自然條件、風俗物產等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也正是因為這些差異的存在,形成了不同地區各具特色的飲食習慣與特點。

冀北地區位於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與東北平原的交界地帶,是傳統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分界線的一部分。

在複雜的自然地理條件、多樣的風俗民情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帶來的多個飲食文化區相互碰撞等因素的作用下,清代冀北地區的飲食生活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amocity
amocity

  


該地區主要的農作物有玉米、高粱、黍粟、麥類、稻等。在當時的條件下,一個地區種植農作物的種類及其產量基本上決定了相應地區人們飲食的基本結構。

所以,玉米、高粱、黍粟、麥類等成為冀北地區人們生活中食物的主要來源。尤其是麥類中的蕎麥與蓧麥等經過加工後做成的各種食物,是宣化、承德各府縣人們的特色吃食。

這些農作物可以碾米或可以磨面,也有兩者均可的,之後就可以做成各種食物供人食用了。

常見的有粥、餅類、饃、面條、糕、蒸飯等,它們構成該地區人們食物的基本內容。

蔬菜是冀北地區人們主要的佐餐之物,主要有白菜、黃瓜、蔥、蘿卜、辣椒、蔓菁、蒜、萵苣、絲瓜等。它們多是以醃、菹、靈等方式烹制、有時也會炒食,並加一些調味品。

肉類是人們另一佐餐之物,但是由於當時條件所限,只有在歲時佳節,婚喪嫁娶等日子裏,人們才會吃食一些。至於具體的種類則是以豬肉為主,輔以雞、鴨、鵝肉等。

酒是該地區主要的飲品之一,在一些節日裏,人們多飲酒以助興。常見的有椒栢酒、黃酒、高粱酒、菊花酒、燒酒等。這些酒多是農家自釀,成本低且度數不太高,正滿足了普通百姓的生活需要。

冀北地區山多地少,在那些不適宜種植農作物的地方,生長著不同的果類植物。這就為人們提供了一定的瓜果食物,常見的有蘋果、梨、桃、核桃、鬱李、西瓜、棗、甜瓜等。這些果類食物對於調節人們飲食結構也起了些許作用。

amocity
amocity

  


該地區山多山地丘陵,自然條件較差,各種災害時有發生。當發生災荒時,人們為了填飽肚子、延續生命,就會吃食一些野菜及其他一些野生植物的果實。

當野生類食物吃完後,災荒還沒結束時,就會出現剝樹皮、挖草根而食的景象。

所以,該地區人們飲食的內容包括五穀雜糧做成的各種食物、蔬菜和肉食構成的佐餐之物、茶酒水果之屬以及災荒時期以野菜為代表的各種可食之物等,種類較多,表現出多樣性的特征。

古代社會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清代生產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這只是相對於其他王朝而言的。此時,農業經濟仍然是社會經濟的主體,商品經濟發展緩慢且零散,工業基本上處於零的狀態。

所以,當時生產力總體水平還是比較低的。

再者,冀北地區自然條件複雜,平原面積狹小,山地、丘陵遍布全區,土壤特性較差,從而使得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相較於同時期其他地區落後一些。

最後,前面多次提到該地區水、旱、霜、雹等災害頻繁,幾乎年年都有發生。此外,還有日益繁雜的各種苛捐雜稅的盤剝等。由於以上各方面的原因,該地區人們的飲食生活長期處於低水平狀態。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粗糧食物多、稻類食物少。而且多山地丘陵、平原面積小且土地肥力較差,加之康熙時期頒行“盛世滋丁,永不加賦”的政策,特別是雍正時期實行“攤丁入畝”的賦稅政策後,人頭稅廢除了。

清朝迎來古代社會人口增長的又一個高峰期,快速增長的人口對糧食的需求量不斷增加。人們為了填飽肚子,便大量種植玉米、高粱、番薯等耐旱、高產的作物,從而使得人們日常飲食中以玉米、高粱等粗糧食物為主,麥類食物很少,且多是蕎麥和蓧麥類食物。

其次,副食種類單一且匱乏。作為佐餐之物的蔬菜,雖然種類不少,但有相當一部分是在野外采摘而來的野菜,且烹制方法簡單,以鹽醃制為主。

其僅有的功能就是輔助人們進食,並談不上什麼味道與口感。而肉類食物則是一種奢侈之物,很多人常年不知肉滋味。再者,生活中的飲品是以免費且取之不盡的水為主。

至於茶酒及水果之屬,人們所飲之酒多是農家自釀,且只有在歲時佳節及一些重要的日子裏才會飲用。

由此可知,人們飲茶與飲酒相比當然更少了。水果類食物則是少之又少,僅偶爾吃食一些。

災荒時期,普通百姓更是以野菜、樹皮、草根等度日。故而,雖然該地區飲食資源種類比較多,但是由於社會整體發展水平低,生活中,人們主要以雜糧與簡單醃制的佐餐之物維持生計。

至於,肉類食物、茶酒及水果等吃食不多,體現出水平低的特征。

飲食活動在人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僅使人類得以正常地生存和繁衍,而且是人們從事其他社會活動的前提和基礎。

具體到冀北地區的飲食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大體可概括為維持生存、宴客待友、祭神祀祖等。

該地區飲食的首要功能是維持人們正常的生存和發展。日常生活中的飲食滿足了人們的口腹之欲,而人們只有吃飽喝足後,才有體力和精力去從事其他的社會活動。

當發生災荒時,即便是十分簡單地吃與喝,也是人們填飽肚子、度過危機,維持生命的重要憑借。所以,無論是平時抑或災荒時期,飲食活動都在悄無聲息地發揮著它的作用,進而推動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雖然清代該地區人們的生活比較貧苦,但是在歲時節日、婚喪嫁娶等重要的日子裏,人們也會盡最大的努力准備比較豐盛的食物,用以待客宴友。

首先,春節、元宵節、二月二日中和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以及冬至節等歲時節日時,鄰裏親友之間會相互走訪拜賀。屆時主人會准備豐盛的肴饌用以待客宴友。

其次,婚喪嫁娶是人生中的重大事情,人們對這些活動也非常重視。在此期間,親朋好友、鄰裏故舊都會前來祝賀或悼唁,主人同樣會大擺宴席用以答謝與款待眾人。

amocity
amocity

  


此外,日常生活中有貴客登門時,樸實的人們也會制肴備酒款待客人。古代農業社會中,人們迷信思想比較濃厚,認為存在著所謂的神靈和靈魂。

所以經常進行祭神祀祖的活動,向他們提供食物和衣裝,確保神靈和祖先不至於“挨餓”與“受凍”,並希望以此方式求得他們的福佑。

清代冀北地區的人們也是如此,他們經常進行一些祭神祀祖的活動。首先,春節、元宵節、中秋節、臘八節和除夕節等歲時節日時,人們都會祭祀祖先和其他神靈,以祈福避禍。

至於所用食物,一般來說,生者吃什麼就用什麼,甚或比生者的食物還要豐盛。其次,清明節、中元節和十月一日寒衣節等專門祭祀祖先的節日裏,各府縣人們也會進行規模較大的祭祀活動。

屆時,人們帶上各種食物及其他一些致祭的物品,闔族前往墓地進行祭祀。此外,還有在端午節祭祀屈原、七夕節祭祀織女、小年節祭祀灶王爺等活動。

清代國土遼闊,不同地區在氣候、土壤、地形等自然條件與人口、民族、風俗習慣等社會條件方面有著較大的差異,也正是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各個地區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飲食習慣。

冀北地區人們的飲食習俗,就是在該地區自然與社會等各方面條件相互作用的基礎上形成與發展起來的,且具有一定的地域特點。

這也是該地區飲食生活地域性特征的首要表現。

但是具體到本地區內,其東西、南北之間,在自然與社會條件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因而該地區人們的飲食習俗在大體相近的基礎上也存在著些許差異。

首先,表現在日常飲食中,宣化、承德各府縣位於該地區的西部和北部,且海拔較高,形成了乾冷的氣候特點,加之土壤特性較差,這些府縣多種植蕎麥、蓧麥和高粱等喜冷、耐旱生命力強的作物。

這些作物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宣化、承德各府縣人們的食物基本來源,且蕎麥、蓧麥做成的各種食物形成其飲食的一大特色,並一直延續至今。

而永平府和直隸遵化州各府縣,自然條件相對較好,多種植玉米、黍、粟及高粱等作物。所以,這些作物做成的各種食物構成了這些府縣人們食物的主要來源。

再者,時節飲食上也存在一些差異。一些大節日如元旦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是冀北地區各府縣都慶祝的節日,飲食習俗也基本相同。而一些小節日則不是存在於每個府縣。

同時,即使是同樣的節日在不同府縣其飲食習俗也存在一定差異。永平府各州縣一般是“燕飯炊糕”,然後將它塗抹於米倉或者其他盛放糧食的容器上,以祈求新的一年裏風調雨順,獲得豐收。

而宣化府各府縣則是以五穀增入囤中,爾後在囤外設祭供奉。在立春日,冀北地區各府縣基本上都會吃春餅、喝春酒,而永平及遵化州各府縣還存有吃生菜的習俗。

在二月二日,人們一般會食用一些餅、面類的食物,這是各府縣相同之處。與此同時,永平各府縣人們認為在這一天煎糕以熏蟲,可以使蟲不為害,所以這些地方的人們還會吃食一些煎糕或炸糕等。

而宣化府的萬全縣有吃食水餃的習俗,稱“吃龍耳”等,其他細微差異不勝枚舉。

所以,該地區人們的飲食生活在大體相近的基礎上,在區域小範圍內也存在些許的差異。清代冀北地區人們的飲食生活是在該地區複雜多樣的自然地理條件的基礎上形成的。

在其發展過程中又受到了風俗民情等因素的影響,從而具有一定的時代與地域特色,表現出多樣性、水平低、功能性及地域性的特征。

延伸閱讀
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