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18

四川發現丨新巴蜀之謎5:螺髻山上的「冰川博物館」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19206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封面新聞

四川發現丨新巴蜀之謎5:螺髻山上的「冰川博物館」

黑龍潭是螺髻山最大的冰磧湖。攝影何萬敏

何萬敏 文/圖

螺髻山·第四紀冰川遺蹟

螺髻山位於涼山州境內,縱跨西昌、德昌和普格3市縣。其南北長64公里,東西寬35公里,總面積2240平方公里,因其主峰俄額哈峰狀如青螺又似古代婦女的髮髻,故名螺髻山。螺髻山山勢險峻孤傲,海拔2500米以上密佈第四紀冰川遺下的痕跡,是地球在冰川時期的寒冷記憶。數百萬年來的物種進化繁衍,為螺髻山著上了華麗的色彩,一望無邊的參天綠意,爭奇鬥豔的花卉與穿行其間的野生動物共同組成了一個自然的音畫展場。只是因其偏居於西南一隅,受交通與傳播的影響,螺髻山對外界而言,依然沒有被揭開神秘的面紗。

走進茂密的林間,我的眼睛一剎那就被染綠了。

川滇冷杉和長苞冷杉樹冠層疊,濃濃的酞青綠與墨綠混合的色彩,在飄來散去的霧靄中顯出高原的神秘氣息。高大的冷杉林中穿插著杜鵑,大片豔麗的花朵在七月裡悄悄謝幕,只留下零星的一點紅、一點黃、一點白,與泛著孔雀藍的杜鵑樹葉作最後的告別。淡綠的松蘿毛絨絨地披掛下來,在樹枝間編織著柔軟的帷帳。

進入6月,正是螺髻山的春季。「這是螺髻山最美的季節。」從下方傳來的日海補傑惹喘著粗氣的聲音,他當時還是涼山州螺髻山景區管理局局長。

寬約兩米的登山棧道全部用經過特殊處理的進口木條搭建,走起來並不太吃力——當然,這僅僅是已開發景區的一條觀光道路。

沿著棧道向西南方向行走,一塊巨大的石頭幾乎就要擋住去路,「它可不是一般的石頭喲。」順著日海補傑惹的介紹仔細看去,冰川漂礫雜亂陳列與層疊的地層皺褶清晰可觸;仰望右邊高山,山腰上成片的冷杉林遮天蔽日,隨著樹梢往上,可見到堆積的綿延的冰磧側壠起伏著,彷彿從山頂崩塌下來一般。我們正穿行於一段東北西南向長約近百米的古冰川峽谷的腹地。

古冰川遺存

刻槽形態完美 規模巨碩

amocity
amocity

  


堪稱「國家級」的古冰川刻槽遺存。攝影何萬敏

再向西前行大約40分鐘,峽谷愈加逼仄,兩邊的山體呈刀削斧劈之勢。清風一陣陣掠過峽谷,腳底傳出一些奇怪的聲響,時而叮咚淺吟,時而如悶雷轟鳴。分明是水流形成的聲音,但卻不見一絲水流的身影。在這峽谷底部覆蓋著許多大石塊,這些從雪山之巔匯流而來的清澈激流已成了暗河。這裡叫空谷澗,「是古冰川強烈運動所致」。

似乎這裡的一切都是冰川運動的結果。到處可見尖峭林立的角峰,薄如刀口的刃脊,寬坦如盆的冰窖槽谷,形若瓜瓢的冰斗,貌似澗槽的溪谷,迭形起落的冰坎,光潔滑潤的冰溜面、羊背石……罕見的冰川鍋穴集中在山北端溪谷的側磧壠崗上。鍋穴的形成是當年冰川從冰斗、冰窖流出時,夾雜有大量砂石碎塊,在移動過程中對谷底基岩的刨蝕作用形成凹坑,天長日久,待純淨冰塊融化後現出的一個個凹坑,形如一口深凹的大鐵鍋,所以被形象地叫做鍋穴。

一些從高處崩落下來加入冰川流的純淨巨大冰塊,一起流動到冰川兩側時,慢慢融化,其中含岩石碎塊的融化後,則堆積成了一片片壠崗。

太陽快下山時,我們從黑龍潭出水口往東北沿清水溝而下。在今天的地圖上這條路被標註為李四光路。或許,中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正是從這條小道一路尋覓,驚喜地發現了一塊碩大的古冰川刻槽。

下坡約2公里,緊挨著清水溝邊的一座大山的半山腰,一塊巨石矗立升起--編為「1號」的冰川刻槽巨石。由古冰川夾雜堅硬的巖塊,以強大的力量刻碾冰川底部的兩側岩石,形成寬而深的刻槽。拿出海拔表,冰川刻槽所處的海拔3550米。這一刻槽長40米、最寬處3.5米、平均高約2米。刻槽形態之完美、規模之巨碩,的確可定位為「國家級」古冰川遺存。

我站在這裡,久久地打量切入巖壁的刻槽,古冰川作螺旋式推進碾磨的清晰擦痕表面,像長時間被水沖刷一般光滑,又像剖開的一個巨大的炮筒鑲嵌於巖壁之上;刻槽橫亙的上下兩面,伴有許多小刻槽和擦痕,顯示了冰川運動的巨大威力。冰川巖壁頂上生長著低矮的杜鵑叢和高大的冷杉,旁邊的部分快要被濃密的樹木遮蔽,冰川刻槽光滑的巖壁與圍合的綠色形成鮮明的對比。

李四光考察

把螺髻山列為重點

螺髻山是罕見的儲存完整的第四紀古冰川天然博物館。攝影何萬敏

amocity
amocity

  


地質學家普遍相信,冰川的出現對全球氣候和生物發展的影響很大,特別是第四紀冰川直接作用於人類的生存環境。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研究,始於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早在1921年,他便欣喜地在山西大同及河北太行山東麓發現了冰川漂礫,識別出冰川流動形成的擦痕;1930年代,四十出頭的李四光精力充沛,幾乎成了山野之子。以許多重要發現作為學術支撐,他先後發表了探討第四紀冰川現象的論文和專著《冰期之廬山》,提出廬山冰川可分為鄱陽、大姑和廬山3個冰期,及至後來學者提出更晚的大理冰期,第四紀冰川的四個冰期正好與1909年德國學者A·彭克和E·布呂克納研究阿爾卑斯山區第四紀冰川沉積所提出的4大經典冰期,一一對應。

1965年,由時任地質部長的李四光組織的西南第四紀冰川考察隊,乾脆把螺髻山列為重點,進行了綜合考察。雲海蒸騰、花飛鳥鳴間,考察隊員們面對冰川冰磧、角峰刃脊,考察著、沉思著,久久不願離去……正是在這裡,他們興奮地發現了「國家級」巨碩的古冰川刻槽。李四光按捺不住激動,於1966年5月11日致信另一位地質學家段為倜,認為中國第四紀古冰川地質工作應該以螺髻山等「典型地區」作為依據。

中國科學院1981年把《中國東部第四紀古冰川問題與環境變遷》及《攀西裂谷》研究內容列為 「六五」期間國家重點科技攻關專案之一,並在蘭州召開的中國古冰川研究會上,有專家和學者提議在螺髻山上建立「中國第一個古冰川公園」。

螺髻山古冰川刻槽集中出現在基岩裸露、呈東北西南向的清水溝源頭、大冰窖口附近及前緣溪谷長約2公里的地段,目前已發現5處,刻槽多在山谷兩側的冰溜面上,並且從高處到低處,越往下越大。

可以說,偏於西南一隅的螺髻山,是我國已知山地中罕見的儲存完整的第四紀古冰川天然博物館,它對於地質學家充滿著迷人的魅力。

據1980年衛星遙感資料表明,螺髻山山脊高出海拔4000米的山峰,有58座,峰之集中,規模之宏大,造型之奇異,實屬罕見。海拔4359米的主峰也俄額哈峰,是一個典型的金字塔形角峰--角峰刃脊,薄如利刀,形若魚龍脊鰭;陡峭的剝蝕面上,怪石嶙峋,令人歎為觀止。

冰川湖泊

一批巨大的囤冰場所

螺髻山雪景。攝影謝寶憲

鬱鬱蔥蔥的森林中,螺髻山清澈的湖泊彷彿一面面鏡子,倒映著樹叢峰群和雲影天光。

amocity
amocity

  


黑龍潭是螺髻山最大的冰磧湖,湖面面積0.3平方公里。一般來講,冰蝕湖的湖底、湖畔多為巨大的石條、石板,部分為裸露基石;冰磧湖的湖底湖畔則以巖塊、砂屑為主,部分湖泊有半島或湖心島,所有湖泊的湖周都儲存有大量的冰蝕現象和各種冰磧物。

說黑龍潭是冰川湖泊,從其周邊的地理結構便大致知道湖泊的成因--水源由西北流來,雖然不是可見的明河,但依次繞過它上面更高几層山地散佈的牽手湖、玉髻湖、仙草湖、仙鴨湖、雪茶湖、幽戀湖,就知道這些湖泊的水系其實都是相互關聯的,高處的水透過暗河或者浸透,流向了低處的湖泊。而黑龍潭東南方向的出水口,正是前文提到的大冰窯口,水流依山勢而下,就是清水溝。除了在大冰窯口的豁口及向下的溪谷即有冰川刻槽外,湖泊旁到處可見大大小小的冰川漂礫,冰川石坡成片的地方,幾乎難以生長植物,只有冷杉、杜鵑和灌木的襯托,非常顯眼。

我曾經聽過地質學家的講解,螺髻山的絕大多數湖泊,都是第四紀冰川的一批巨大囤冰場所,冰斗底部經過長年累月的發育,形成的冰蝕冰磧湖,所以稱冰川湖泊。當地人則來得簡單一些,他們把螺髻山冰川湖泊叫做「海子」或「幹海子」,前者全年積水,就是冰川湖泊;後者因雨季積水成季節湖,冬春時節便是乾涸的石窩石坑。

據1989年12月拍攝的TM衛星照片資料,螺髻山共有冰蝕冰磧湖33個,主要分佈於海拔3650米以上的各期冰圍和冰斗中,多數沿主峰山脊兩側呈群狀分佈,一般相距百米多,呈圓形或橢圓形,水面寬度多數為二三百米,湖水深度七八米。最具有考察意義和觀光旅遊價值的,如五彩湖、筆峰墨池、駝峰海、黃龍潭等,都不在現已開放的景區內。這些冰川湖泊與黑龍潭類似,大都深藏在原始森林中,水邊杜鵑環繞,四周冷杉密佈,煙波浩淼,景色奇絕。

日海補傑惹覺得從左邊的路先上山,然後從高處俯瞰黑龍潭,才能真正看出黑龍潭的幽深和美麗。我們聽從他的建議,在岩石與森林的簇擁下轉了7個小時後終於來到一個山埡口,看到遠處有一面鏡子靜謐地躺在山腰。這時的黑龍潭湖面呈黑色,越靠近湖邊,因為茂密森林的倒影,顏色越黑。惟有山勢敞開的那一面,時而云霧蒸騰,遮蔽了邊緣,似湖水與天空相連;時而把藍天白雲攬入水面,幻化出更加旖旎的如同海市辰樓般的景色。

「澄江旋迴」

為古生物繁衍創造條件

螺髻山中隱藏有許多湖泊。攝影遊小軍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螺髻山像一個植物園。」導遊向俊在工作中常常感慨:「整天在山中轉來轉去,真是一種享受,人都要多活好多年。」

在今天,誰能想像到遙遠地質年代的震撼畫面?

螺髻山在地質史上處於我國著名的「康滇地軸」中段,地殼隆升出現於距今約9億年的早震旦世。在強烈的火山噴發下形成一層巨厚的早震旦世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層,後受「澄江旋迴」影響,大部分從水下隆起,在距今約4.5億年左右的晚奧陶世,陸地面積已逐步擴大,以後從未被湖海淹沒,為古生物的繁衍創造了條件。

第三紀至第四紀初(距今約三四百萬年),由於受大規模喜馬拉雅褶皺造山運動的影響,使其山體沿兩側斷裂帶不斷抬升,至第四紀升至雪線以上,地球上交替出現了若干次全球性的冰期和間冰期。當冰期到來,大量的古生物為了躲避寒冷氣候,退至低山河谷一帶。據化石和孢粉資料表明,在第四紀,冷雲杉大致分佈在上限為現今海拔2000米左右的河谷地帶,隨著冰期過去,植物分佈上限已大大提高,使許多物種得以儲存,這是螺髻山多珍稀物種的重要原因。

據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調查,螺髻山植物區系屬中國喜馬拉雅-橫斷山區,區內有森林62.3萬畝,其中冷杉等原始森林11.4萬畝,計有高等植物180餘科,2000餘種。特殊的生態條件,加之山勢陡峻,天然植被原始型別基本儲存完好,扇蕨、攀枝花蘇鐵、長苞冷杉、麗江鐵杉、西康玉蘭、銀葉桂、香果樹、康定木蘭等30餘種國家第一批保護珍稀植物,都有所見。

喜歡攝影的人如果只上過一次山,無一例外選擇的是滿山遍野杜鵑花盛開的初春至初夏。在低山爆仗花的火紅帶動下,沿螺髻山東西兩側中山地帶的大白杜鵑、棕背杜鵑、圓葉杜鵑、繁花杜鵑、雲南杜鵑、大王杜鵑等,競相開放。這些杜鵑多系古樹,枝幹扭曲,虯根裸露,棵棵皆似盆景一樣精緻。特別是一種名叫普格杜鵑的,花呈乳黃,花簇成球,幾乎遍佈整個中山區,別具風韻。

仙草湖別有韻味。攝影 何萬敏

延伸閱讀
AI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