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探索

雙十一忍不住買買買?這可能是一種病(但有救)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112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2021年11月11日 11:42

【科學快訊】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一年一度的雙十一又到了,今年你的購物車裏有多少件商品呢?不知道屏幕前的你是否有過這種經曆:在某些時刻會不受控制地購物,可買完之後卻意識到自己過於沖動,陷入無盡的悔恨……

  事實上,這種購物時不受控制,大量購物之後卻陷入沮喪的情緒,甚至影響到自己生活的行為並不罕見。但你或許想不到的是,這種行為可能對應著一種疾病——強迫性購物障礙(compulsive buying disorder)。

  圖片來源:123RF

  你有強迫性購物障礙嗎

  「強迫性購物障礙」的出現遠遠早於網絡購物時代。1930年,瑞士精神病學家Eugen Bleuler教授將這種症狀寫進了精神病學教科書。當時Bleuler教授將強迫性購物障礙描述為一種應激性沖動,或是沖動性的精神錯亂。

  但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強迫性購物障礙是一個極其冷門的名詞,僅有極少數心理學家和行為學家關注到這一病症。直到20世紀末,這種病症才伴隨著大量臨床病例的出現而受到更多關注,來自多個國家(主要是發達國家)的研究報告也相繼湧現。

  根據一項2015年發表於 Addiction 期刊的元分析研究,4.9%的成年人患有強迫性購物障礙,這一比例在大學生群體中更高,達到8.3%。另外,女性群體出現這一症狀的比例也高於男性。而2017年,一項包含中國的研究更是指出,14%的人存在輕度的強迫性購物障礙。一個更加紮心的結論是,最嚴重的症狀出現在難以控制自己行為或難以延遲購物沖動的低收入人群中。

  2012年,一項發表於 Psychiatry Res。 的研究指出,存在強迫性購物障礙的人群通常存在幾個共性:

amocity
amocity

  


  沖動性購物:他們常常會在沖動的驅使下購買不必要的物品,這會導致他們購買的一些物品一直藏在櫃子裏,不會得到使用。因此,隨著購買的物品越來越多,強迫性購物障礙也可能發展成囤積症。

  興奮感:這類購物者在購物時會產生興奮感,這種高漲的情緒並非來自擁有這件商品,而是出自購買行為本身。這種興奮感甚至具有成癮性。

  內疚與懊悔。沮喪、孤獨等負面情緒會使人產生強迫性購物的沖動,但購物行為只能暫時緩解上述情緒——很快,焦慮與內疚感又會取代之前的情緒。這時,一個反饋循環誕生了:對於新的負面情緒,「解決」辦法可能是新一輪的購物。

  看到這裏,你有沒有感到心頭一緊:這也太像自己了吧,難道我就是那14%?別急,對強迫性購物障礙的診斷,目前臨床上主要是使用基於幾款問卷的篩查。因此,僅僅和上面提到的這些現象相符,並不代表你就是強迫性購物障礙者的一員。

  事實上,對於強迫性購物障礙的嚴格定義與診斷,科學界仍然存在一定分歧。例如,對強迫性購物障礙的分類,就存在成癮障礙、強迫症和情緒障礙等不同的解釋。而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III-R)將其歸為一種「沖動控制障礙」。

  為什麼會瘋狂買買買

  強迫性購物障礙是如何產生的?對於這一點,科學界目前仍未達成一致。

  一種常見的解釋是負面情緒,正如前文提到的,人們在經曆憤怒、孤獨、沮喪等負面情緒時更有可能大量購物,以此發泄自己的情緒。但實際情況是,這種行為卻可能帶來更糟糕的後果。

  例如,2013年的一項研究就提出,孤獨感與購物成癮形成了一個閉環:孤獨導致的負面情緒刺激了購物的沖動,但購物行為只能帶來短暫的愉悅感,很快,抑鬱與孤獨的感受會再次占主導地位,激發新一輪的購物欲望。

amocity
amocity

  


  其他研究也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誘發因素,包括童年受到的創傷、飲食障礙等。還有研究提出,部分強迫性購物障礙可能與多種精神障礙與認知缺陷有關。

  如何治療與避免

  68%的強迫性購物障礙患者承認這種情況已經影響到他們與他人的關系;92%的患者嘗試抑制自己對購物的渴望,但卻極少能成功。因此,當症狀已經嚴重影響到正常生活、人際關系時,外界的治療介入將起到關鍵作用。近些年來,多種針對強迫性購物障礙的藥物療法及認知-行為療法研究正在湧現。

  藥物療法方面,已經在測試中的藥物包括抗抑鬱藥、心境穩定劑、阿片類拮抗劑、抗精神病藥等。不過根據2016年的一項綜述,研究者在分析了已經發表的相關研究數據後指出,目前還沒有能對強迫性購物障礙起效的藥物。一些藥物干預表現出了一定的潛力,但仍需進一步的對照試驗去證實。

amocity
amocity

  


  另一類被看好的治療方式是認知-行為療法。目前已有多種相互競爭的認知-行為療法模型,其中團體治療已經在臨床試驗以及隨後的隨訪中對症狀起到了顯著的改善作用。

  當然,對於屏幕前的大家,與其擔心自己是不是14%中的一員,不如考慮如何避免不理性的消費。畢竟,只有在購物行為對你的身心健康、財務狀況或人際關系產生不利影響時,過度購物才可能上升到「精神障礙」。

  對此,一些研究也給出了一些建議,例如前文那項發表於 Psychiatry Res。 的研究就指出,相比於刷卡,現金消費會讓人感覺更加痛苦,而刷卡會誘導我們考慮購物的積極一面。另一項發表於 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 的研究則發現,相比於觸屏設備,在電腦前購物時,人們更可能購買實用性的物品,而不是享受型的。

  因此,當你在屏幕前「忍不住」時,不妨再次提醒自己過度購物可能帶來的後果。畢竟,合理消費對於自己的身心健康和錢包,都百利而無一害。

  參考資料:

  <1> DW BLACK, (2007) A review of compulsive buying disorder。
World Psychiatry。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805733/

  <2> Aniko Maraz et al。, (2015) The prevalence of compulsive buying: a meta-analysis。
Addiction。
doi:10.1111/add.13223

  <3> Agata Maccarrone-Eaglen et al。, (2017) A cross-cultural and cross-gender analysis of compulsive buying behaviour‘s core dimens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https://doi.org/10.1111/ijcs.12396

  <4> DW BLACK et al。, (2012) Neuropsychological performance, impulsivity, ADHD symptoms, and novelty seeking in compulsive buying disorder。
Psychiatry Res。
200(2):581–587。

  <5> What you need to know about compulsive shopping — the modern addiction no one’s talking about。
Retrieved Jan 28th, 2018 from https://theconversation.com/what-you-need-to-know-about-compulsive-shopping-the-modern-addiction-no-ones-talking-about-89712

延伸閱讀
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