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探索

他是「氫彈之父」,他的名字曾絕密28年,他叫於敏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117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2022年01月17日 10:20

【科學快訊】

  來源:果殼

  2021年秋天,電視劇《功勳》熱播,其中有一個單元《無名英雄於敏》,講「中國氫彈之父」於敏的故事。

電視劇中雷佳音飾演於敏丨@電視劇功勳

  以今人目光打量,將藝術加工與史料交叉觀賞,會發現一些奇妙的角落,一些劇中和劇外的小事。

現實中的「中國氫彈之父」於敏

  每個人生命中,都有那麼幾個關鍵性時刻。可能是一個觀念的撼動,從此眼中世界變得不同,可能是一次選擇,從此命運拐上不同的方向。

  對於敏來說,這個時刻發生在1961年1月12日,一個雪天。

  那天,他被時任二機部部長、原子能研究所所長的錢三強叫進辦公室:「經所裏研究,報請上級批准,決定讓你參加熱核武器原理的預先研究,你看怎樣?」

amocity
amocity

  


  於敏感覺突然。他當時感興趣的是基礎理論研究,此前曾放棄了最感興趣的量子場論,在近代物理研究所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已經十年。被叫到辦公室前,他正在和同事商量下一步的工作。因為氫彈和原子彈的機理並不同,所以,此時轉到氫彈研究,意味著放棄即將產出的成果,從零開始。

  但於敏很清楚這個邀約意味著什麼。他決定服從分配,轉行。

  從此,和他的很多同伴一樣,他的名字進入絕密檔案,直到1988年才解密。

圖丨電視劇《功勳》截圖

  電視劇中,於敏面對領導的邀約,回應是:好,明天就能上班。

  對方說:你會嗎?

  於敏說:你也不會啊。

  上世紀60年代初,是我國原子彈研制的攻堅時期。當時的背景是:經濟困難,科技落後,蘇聯專家撤出,一切要靠自己。

  研制核武器的大本營,在當時的二機部研究院。二機部領導劉傑和錢三強認為,氫彈比原子彈在科學技術上要複雜得多,突破原子彈以後,氫彈要快上,早做准備,早做預研。

amocity
amocity

  


  為了不分散精力,氫彈的預研安排在了原子能研究所。1960年12月,一個代號為「中子物理研究小組」的秘密小組成立,開展氫彈的基礎研究。

  於敏加入後,首先要面對的問題是:氘氘聚變、氘氚聚變和氚氚聚變哪種熱核反應適用於氫彈。

  氘和氚都是稀缺且獲取困難的材料。要做實驗驗證的話,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供不上電,也花不起錢和時間。

  於敏選擇了用筆和草稿紙進行理論驗證。

  原子核之間發生反應的概率,在物理學中用「截面」表示。國外曾報道了一個新的截面數據,這個數據十分理想,高得令人驚訝——如果這是真的,對研制氫彈將是個好消息。問題是:這是真的嗎?要驗證,還是得花錢花時間。

  於敏通過計算,否定了這個數據:「無論何人也達不到這麼個截面,而且任何其他反應截面都達不到這個結果。我們根本沒必要用那麼多人力、物力和時間去重複這個實驗。」後來的外刊報道,國外有人重複了那個實驗,證明原來的數據是錯的。

  我國氫彈制造避開了一條彎路。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之後,國家明確提出了加快氫彈研制的要求。於敏所在的原子能所氫彈預研小組的30多個人調入核武器研究員理論部,與主戰場匯合,集中力量攻克氫彈原理。

  於敏被任命為理論部副主任。主任是鄧稼先,此外還有七名副主任,合稱理論部「八大主任」。於敏是其中唯一一位沒有出過國的。

年輕時的於敏

  於敏曾收到過一個標簽「國產土專家一號」。1955年,朝永振一郎(後來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訪問近代物理學研究所,對參與接待的於敏印象深刻,回國後發表文章,稱於敏是中國的「國產土專家一號」。於敏覺得,自己是我國自己培養的專家,這是事實,但這個「土」並不好,有局限性,科學研究需要廣泛的學術交流,需要各種思想的碰撞。

  對於「標簽」,於敏有很多推脫記錄:

  於敏喜歡背誦前後《出師表》,客廳裏也掛著一幅「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有人稱他是諸葛亮式的人物,於敏的回複是:「我只是螢火之光,怎能與皓月爭輝。」

電視劇中,於敏將「背誦《後出師表》」納入了小組招新的考題丨電視劇《功勳》截圖

  對於「中國氫彈之父」,於敏說:「這樣提不符合科學,我一直不贊成。」「氫彈研制是集科學、技術、工程於一體的大科學系統,需要多種學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成功,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氫彈總不能有好多個‘父親’吧。」

  理論部的集中攻克過程並不順利,幾個小組提出的模型陸續被證明不可行。

  當時我國有兩台最好的計算機,都是每秒運算5萬次,一台在北京 ,一台在上海。

  理論部決定兵分2組:一組留在北京繼續探索突破氫彈,另一組,由於敏率領 13 研究室部分研究人員到上海,用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的J501 計算機完成加強型核航彈的優化設計。

  1965年9月27日,於敏率隊抵達上海,這段出差,後來被稱為「百日會戰」。

  《於敏和氫彈原理突破的百日會戰》中,記錄了一個細節:

  那時的計算機性能不穩定,機時又很寶貴,一碰到機器跳動,算出來的結果就不對,就會前功盡棄,浪費很多機時。

  解決的辦法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把計算結果存在計算機的磁鼓裏,一旦機器跳動,就把存在磁鼓裏的前一時刻的計算結果取出來作為初始條件由計算機重新計算,叫做「取鼓重做」,用這個辦法來減少機時損失。

  但這樣一來,機器就離不開人,機器24 小時工作,人也要在一旁睜大眼睛,看著紙帶上打印出來的計算結果。那時物理工作者與數學工作者混合編組,一起到計算機房算題,數學工作者負責把磁帶裏的程序輸送到機器裏,並時刻關注程序的運行情況,物理工作者則負責監視打印機打印出來的計算結果是否合理,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依靠這些紙帶卷上的計算結果,於敏找到了熱核材料充分燃燒的關鍵所在。

劇中呈現的「百日會戰」一幕丨電視劇《功勳》截圖

  於敏在自述文章中回憶:「後來我們抓住這個關鍵, 試算了兩個模型,果然得到很好的結果。當時群情激昂,氣氛非常熱烈,決定在完成原來的加強型原子彈優化設計任務的同時,加班加點,開辟另外一條戰線,探索突破氫彈的技術途徑。」

  在電視劇《功勳》中,於敏打電話給直屬領導報告這個好消息,暗語來自京劇:

  - 最近看戲了嗎?

  - 馬連良的諸葛亮,我等著你回來,一起去看。

  - 很快我就能回去了。

  - 北京京劇團,排了一出新戲《諸葛亮出征》。判斷題:他贏了還是輸了?

  - 還沒贏,但是離最後的贏,就差一步了。

  - 等著我,咱們上海見。

  現實中,電話另一端是鄧稼先。

於敏和鄧稼先

  京劇是鄧稼先和於敏的共同愛好。有一回,在步行去學術會場的途中,於敏聽到前面有人哼哼呀呀唱著《女起解》:「雨太大,我看不清那人,越走越近,我聽見他還在用嘴發音奏出鏗鏘有力的鼓點,把我的癮頭子也勾出來了,我大聲地來了個拖腔,前面的大個子猛地一回頭。哈哈,原來是老鄧!」

  不過,現實中的這段暗語傳遞,似乎比京劇更有趣味些:

  - 我們幾個人去打了一次獵……打上了一只松鼠。

  - 你們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

  - 不,它現在還沒有煮熟……要留作標本……但我們有新奇的發現,它身體結構特別,需要做進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們人手不夠。

  - 好,我立即趕到你那裏去。

  有了原理基礎,還需要經過核試驗的檢驗。於敏帶隊轉戰大西北的戈壁灘。在這裏,饅頭是夾沙的,水是帶著堿苦的,人是沾著煤爐灰的,而且洗不上澡。

  試驗前一天晚上,為了確保某個重要測試項目拿到數據,有一個地方還需要用屏蔽物擋一擋,於敏和程開甲在夜裏一起爬上102米高的試驗鐵塔,將屏蔽體布設妥當。

  近三十年後,於敏曾在一次訪談中提到試驗的感受:即使看到了蘑菇雲,知道爆炸當量不錯,但心還是懸著。

  「每次做這種試驗,心都提到嗓子眼。我記得有一次試驗,當量如何當時知道了,物理試驗的具體結果要第二天才知道,會不會沒結果呢?那一夜我睡不著,翻騰得厲害,真擔心啊!心慌、心跳、緊張、不安,非常之難受!我躺在床上,不敢動也不好意思叫人,強忍著,現在想起來真後怕,那時我40多歲,如果晚幾年,心臟就會受不了,就會死在那兒。還好,第二天,大部分成果拿到了,心臟也好了……好像五髒六腑、三萬六千個毛孔全都舒服極了……」

  電視劇中,收尾在氫彈成功爆炸時:勝利,慶祝,畫外音響起了《後出師表》:「……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場景丨電視劇《功勳》截圖

  但是,對於於敏和同伴來說,這只是另一個起點。

amocity
amocity

  


  突破氫彈後,於敏繼續帶領團隊繼續突破了核武器小型化、中子彈技術,使中國核武器技術發展邁上了一個新台階。

  為什麼要做這些?

  電視劇《功勳》中,於敏在加入氫彈研制前後,曾分別用「餛飩」和「打牌」來打比方:

  「你來一碗,我也得來一碗,你有,我也得有。核平衡才是平等。」

  「手裏有牌,我怕什麼。」

  1999年,接受《南方周末》采訪時,記者問:有人不理解您的事業,認為是制造殺人武器,對此您怎麼看?

  於敏答:

  「實際上不是殺人,而是人家要殺我,我不能不准備自衛。

  ……我國的核戰略屬於戰略防禦性質,所以一有原子彈就立刻發表聲明,我們完全是為了自衛,我們承擔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義務,不對無核國家和地區使用核武器,也不會用核武器進行威脅。「

  於敏先生於2019年1月16日去世,享年93歲。今日是他去世三周年。

對大多數人來說,與氫彈關聯的名字,更廣為人知的是「兩彈元勳」鄧稼先——其實,背後還有一串名單,都是功勳人物。

《功勳》劇中「無名英雄於敏」這部分,細節中能看到好幾位的縮影:邀請於敏參加氫彈研究、幫他爭取機時的,是錢三強;辦公室坐在一起,爭論起問題互不相讓的,是何祚庥;飛機失事時用身體保護公文包中絕密文件的,是郭永懷;身體受到核輻射,是鄧稼先,或者更多不知名的幕後英雄……

曆史記錄中,我國兩彈研制的時間線是這樣的: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12月28日,氫彈理論實驗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成為世界上第四個獨立研制氫彈的國家。

從突破原子彈到突破氫彈,美國用了7年零4個月,英國用了4年零7個月,蘇聯用了4年,法國用了8年零6個月——我國用了2年零8個月的時間,是世界上最快的。

一個個濃墨重彩的曆史節點之間,纏繞著很多人生命中的枝枝蔓蔓。他們是普通人,他們又不普通。

參考文獻

<1>《中國當代著名科學家叢書:於敏》鄭紹唐 曾先才 著,貴州人民出版社

<2>《國家功勳相冊》,《國家功勳相冊》編寫組 中國行為法學會廉政研究委員會 編,新華出版社

<3>《榜樣的力量》,《環球人物》雜志社主編,東方出版社

<4>《鄧稼先傳》, 許鹿希 鄧志典 鄧志平 鄧昱友 著 ,中國青年出版社

<5>《鄧稼先:功勳澤人間》,沈俊峰 著,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6>《於敏自述:艱辛的歲月,時代的使命》,作者:於敏,《當代勞模》2015年第003期

<7>《「中國氫彈之父」於敏》,作者:劉兆福,《党史縱橫》2015年第9期

<8>《於敏和氫彈原理突破的百日會戰》,作者:應陽君 李紹孟,《現代物理知識》2014年第004期

<9>《於敏:中國氫彈秘密之中的秘密》 ,作者:彭繼超,《中國政協》2019年第21期

<10>《於敏,到底多厲害?》,公眾號:見微知遠

作者:麥芽楊

編輯:odette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系sns@guokr.com

延伸閱讀
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