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探索

萌萌的倉鼠,喝起酒來比你還凶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120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2022年01月20日 10:00

【科學快訊】

  說起倉鼠,許多人對它們應該並不陌生。這些小巧可愛、毛茸茸、腮幫鼓鼓的動物,為許多萌寵愛好者所鐘愛。在養倉鼠的時候,我們通常需要在籠壁上架上一個小水箱,方便倉鼠喝水。不過你可否想過,我們可能誤解了倉鼠的真正需求,或者說喜好——也許它們想要的,並不是寡淡無味的水。

  撰文 | 李詩源

  審校 | 二七

  「海量」的倉鼠

  對於許多人來說,無論是過年過節、朋友小聚,還是排憂解愁,酒都是一種常見的飲品。小酌一兩杯酒對多數人來說都不成問題,但如果喝得太多,就可能出現口齒不清、頭暈、注意力下降、走路跌跌撞撞的情況,甚至「喝斷片」,嚴重的還可能發生呼吸和心力衰竭、中風,導致昏迷甚至死亡。

  不過,你的倉鼠可能不用擔心這方面的問題——很多研究都發現,在喝酒這方面,軟萌的倉鼠可以說是「最強王者」。1979年,一項針對敘利亞倉鼠(Mesocricetus auratus)的研究發現,如果給它們提供12%(也就是12度)的乙醇溶液,它們平均每天淨攝入的乙醇能超過15克/千克體重。另一項研究得到了相似的結果,如果同時給倉鼠提供水和合適度數的乙醇溶液,它們平均每天會攝入17.9克/千克體重的乙醇。

amocity
amocity

  


  這是什麼概念呢?如果一個體重70千克的人也有如此酒量,這相當於他每天至少攝入1.33升(1.05千克)純乙醇,相當於每天都喝掉3.3升40度的酒。但實際上,雖然人的個體差異很大,但是在一般情況下,一個同等體重的普通人每天可以代謝的乙醇只有170~240克,大致相當於2.5~3.5克/千克體重/天。

  倉鼠不僅酒量很大,還很喜歡喝酒,甚至到了比喝水更喜歡的地步。在那項1979年的研究中,倉鼠每天攝入的酒精量,是它們自由選擇吃東西、喝水還是喝乙醇溶液的結果,並沒有人強行給它們「灌酒」。科學家發現在倉鼠一天攝入的液體總量中,乙醇溶液最多可以占到90%以上,而直接喝的水只有10%左右。而且,相比只是略帶酒味的「低度酒」,它們似乎更喜歡度數高一些的「酒」。當酒精度從1度逐漸增加到接近10度時,倉鼠喝乙醇溶液的比例越來越高。

  相比之下,同為齧齒動物的大鼠(Rattus norvegicus)雖然也有一定的酒量,但它們更喜歡喝3度左右的酒。當度數越來越高時,大鼠會漸漸變得幾乎不喝酒,基本上只喝水。而且,大鼠的「酒量」也比倉鼠小得多。1979年的另一項研究發現,如果往含糖的溶液裏逐漸加入乙醇配制成混合飲料,大鼠每天最多也只會攝入9.3克/千克體重的乙醇,差不多只有倉鼠的一半。

  不過對於倉鼠來說,也並非「唯酒是飲」。如果給它們提供一些高熱量的飲料,比如番茄汁、桃汁、巧克力飲料,它們的飲酒量就會下降。最明顯的是巧克力飲料,讓它們的乙醇攝入量減少了一半以上。所以也有科學家認為,倉鼠之所以喜歡喝酒,部分原因是為了獲取能量。畢竟乙醇的熱價(1克某種食物氧化或在體外燃燒時所釋放的熱量)高達7千卡/克,遠超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熱價為4千卡/克左右),接近脂肪(9千卡/克左右)的熱價。

  「千杯不倒」的倉鼠

  你也許會想,雖然倉鼠酒量很大,但它們會不會也像酗酒的人那樣,變成神志不清、搖搖晃晃的「醉鼠」呢?實際上,它們似乎不用擔心這個問題。

  比如,曾經有科學家找來了另一種倉鼠——坎氏毛足鼠(Phodopus campbelli),想看看多少酒才能把它們「灌醉」。他們讓這些倉鼠口服一系列不同濃度的乙醇溶液,然後用一個「搖擺程度量表」(Wobbling Scale)來打分,通過步態失調的程度來評估酒精中毒的症狀有多嚴重。量表的分數範圍是0~4分,分數越高表示運動機能受影響越大,比如0分表示「看不出身體搖擺」,1分表示「站立或移動時身體會搖擺,但不會摔倒」,而4分則表示「會向一側摔倒,而且無法恢複正常姿態」。

amocity
amocity

  


  結果科學家驚訝地發現,他們竟然沒法把這些倉鼠「灌醉」。即便乙醇的劑量已經達到7.5克/千克體重,倉鼠喝下去之後依然安然無恙,得分不超過0.5。雖然這個劑量看起來還不到前面提到的倉鼠「酒量」(15克/千克體重/天)的一半,但要注意的是,這並不是倉鼠在一天內喝下的,從短時間的攝入量來看,這個劑量可能已經相當之高。而人類在這個項目裏不得不再次甘拜下風。有研究發現,在口服0.8克/千克體重劑量的乙醇後,人的肢體協調能力便已受到影響,在完成模擬駕駛任務時撞車的幾率會上升。

  倉鼠為什麼這麼能喝?

  當一杯酒下肚之後,其中的乙醇就開始了在人體內的漫遊和「重生」之旅。乙醇本身就是一種有毒的物質,可以引起蛋白質變性,酒精殺毒就是運用了這個道理。作為一種小分子,乙醇還很容易擴散穿過生物膜結構,被人體吸收,對人體產生多方面的影響,例如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急性毒性。這是因為乙醇可以與中樞神經系統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經遞質GABA的受體強力結合,激活一系列的神經抑制性反應,起到鎮靜作用,並引發認知功能紊亂和肢體協調性下降等問題,所以人在酒後容易說胡話、走路東倒西歪。

  我們的身體自帶一定的「解酒」能力。乙醇脫氫酶可以把乙醇氧化成乙醛,是代謝乙醇的主要工具。不過,乙醛是一種化學性質很活潑的物質,可以和血紅蛋白、白蛋白等蛋白質形成加成物(adduct),抑制蛋白質功能,也可以和核酸、碳水化合物、脂質等各類物質反應,還會引發機體的免疫反應。喝酒後臉紅、惡心、心率加快,也是因為乙醛。因此,我們的身體還准備了乙醛脫氫酶,進一步把乙醛氧化成乙酸。乙醇和乙醛的氧化都主要在肝臟中完成。隨後,生成的乙酸會離開肝臟,在各個組織中轉化成乙酰輔酶A,這種物質對三大營養素的代謝尤為重要。

  因此,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的「工作能力」,也就是活性,對「解酒」非常關鍵,而這也是倉鼠「酒量」極大的重要原因。科學家曾發現,敘利亞倉鼠單位重量肝細胞的乙醇代謝速率接近大鼠的2倍,乙醇脫氫酶活性比大鼠高約2/3。而在另一項研究中,科學家比較了敘利亞倉鼠、大鼠和人肝組織的總乙醛氧化力,發現倉鼠「吊打」另外兩名選手:倉鼠每克肝組織的總乙醛氧化力為3.5微摩爾/分鐘,在大鼠當中這個數值只有0.64,而人則只有0.45。

  想填飽肚子,先練酒量?

  不知道你是否會好奇,看似普通的倉鼠,怎麼就擁有了這種超強的乙醇代謝能力?這對它們來說有什麼意義嗎?

amocity
amocity

  


  你也許曾注意到,有時倉鼠的腮幫會鼓得像個大包。倉鼠的口腔內有一個頰囊(cheek pouch)結構,可以暫時存放和運輸食物,而這是為了幫助它們儲藏食物(hoarding)。像敘利亞倉鼠、坎氏毛足鼠等物種都生活在幹旱地區,時常需要長途跋涉采集食物並運回地洞中儲藏起來,以備不時之需和熬過嚴酷的寒冬。

  在長期儲藏之後,食物便可能會發酵,從而產生乙醇。例如,黑麥草(Leymus condensatus)的種子是坎氏毛足鼠的主要食物之一。科學家發現,黑麥草種子的懸浮液在經過一天後,便可以自然發酵產生乙醇。所以,或許是為了不要浪費發酵的食物,倉鼠演化出了超強的乙醇代謝能力。

  這種因為食物而「喝酒」的情況,並不只在倉鼠中存在。在馬來西亞西部茂密的雨林裏,筆尾樹鼩(Ptilocercus lowii)、蜂猴(Nycticebus coucang)、大蕉松鼠(Callosciurus notatus)和幾種老鼠,都以一種棕櫚樹(Eugeissona tristis)的花蜜為食,而這種花蜜中可含有多達3.8%的乙醇,可謂是真正的玉液瓊漿了。而據估算,如果按照人類的酒精中毒攝入量標准,筆尾樹鼩可能平均每3天就會有1天酒精中毒,但實際上它們可能演化出了獨特的解酒機制,使血液和腦中的乙醇濃度維持在較低水平。

  筆尾樹鼩。(圖片來源:Proceedings of 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1848, Mamm。
pl。
2/Joseph Wolf/Wikimedia Commons)

  我們的祖先或許也經曆了類似的故事。在荒野中,從樹上掉落、發酵的水果中可能含有多達8.1%的乙醇,而類人猿常常以這些水果為食。在大約1000萬年前,我們祖先體內的乙醇脫氫酶4的基因發生了突變,酶第294位上的丙氨酸變成了纈氨酸,使這種酶的乙醇代謝效率提升了40倍。而這差不多正好是我們的祖先從樹上下地的時間,這個突變也許正好為它們適應地面上的生活賦予了巨大的優勢,也讓遠在一切人類文明發源之前,「酒」就在某種意義上刻進了我們祖先的DNA裏。

  盡管科學家已經發現了一些倉鼠代謝乙醇的秘密,不過乙醇代謝和對機體的影響是非常複雜的問題,即便是在人體中,這些問題也還沒有完整的答案。

  就本篇文章來說,還剩下的一個問題是:倉鼠真的不會醉嗎?倒也未必,但可能得換種方法。在坎氏毛足鼠的研究中,科學家還做了另一項實驗:向倉鼠的腹膜內直接注射乙醇溶液。注入體內的乙醇不再需要經過消化道和肝臟的考驗,可以直接進入血液和淋巴中循環到全身。這一次,倉鼠很快就「喝高」了。

  溫馨提示:飲酒請適度,請勿酗酒,同時請不要輕易嘗試給你的倉鼠灌酒。

  參考鏈接:

延伸閱讀
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