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探索

Cell子刊說的「蘋果健腦」到底是怎麼回事?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220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來源: X-MOL資訊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這句古老的英文諺語,很多同學在學英語的時候都應該聽過吧。關於蘋果的各種研究也是屢見不鮮。前不久,在Cell Press旗下期刊Stem Cell Reports 中刊登了一篇來自德國德累斯頓工業大學(TU Dresden)Gerd Kempermann等人的研究論文「Apple Peel and Flesh Contain Pro-neurogenic Compounds」。簡言之,他們發現蘋果皮和果肉中含有促神經生成化合物,更有的媒體直接推送「科學研究表明蘋果健腦」。一開始抱著好奇的心態翻了這篇論文,想看看到底是什麼結構的化合物促神經生成,吃多少蘋果能解決愛忘事的毛病。仔細一看,這文章寫得還挺跌宕起伏,蠻有趣的。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

  作者在文章一開始研究了著名的黃酮化合物槲皮素的促神經生成作用。在體外實驗(最高25 μM的濃度)和體內實驗(50 mg/kg的劑量)中證明了槲皮素具有促神經生成作用,並通過轉錄組分析找到其發揮生物活性的信號通路。這部分研究除了報道了槲皮素的新活性以外,其結果和思路都平平無奇,這裏就不過多展示了。

  作者沿著對槲皮素的研究結果想到了本文的主角——蘋果。他們覺得蘋果富含黃酮,也是日常消耗量非常大的水果,既然槲皮素具有促神經生成作用,那麼蘋果會不會也有類似的神奇功效?在體外實驗中,他們發現蘋果皮和果肉具有促神經生成作用並且作用相似。不過,在體內實驗中,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在給予實驗動物蘋果汁的一個月內,沒有觀察到蘋果汁促進實驗動物的神經生成作用。

  就此來看,這研究不就涼涼了嘛……可是作者並沒有放棄,他們分別對蘋果皮和蘋果肉進行了基於生物活性的提取分離。簡單來說就是用體外實驗評價提取物的活性,只分離有活性的組分。具體的流程如下圖所示。這點分離工作對從事天然藥化的同學來說當然是小意思啦~~

  經過反複評價,作者確認組分IV活性明顯,但是因為量少而無法進一步分離,隨即對其進行了成分分析,找到了二羥基苯甲酸酯葡萄糖苷。隨後,作者購買了幾種商品化的二羥基苯甲酸(DHBA)考察其是否具有促神經生成作用。無論是體外評價還是體內實驗均證明二羥基苯甲酸能夠促進神經生成,體內實驗中62.5 mg/kg的3,5-DHBA效果最為明顯。

amocity
amocity

  


  這文章開始研究了半天槲皮素,然後順藤摸瓜研究富含黃酮的蘋果,結果蘋果汁的動物實驗效果並不理想。但是作者沒有放棄,最後經過活性導向的分離提取發現了酚酸類化合物3,5-二羥基苯甲酸具有促神經生成作用。也算是「一波三折、好事多磨」啦。

  也許有同學想問,我能不能吃點這個化合物,會不會更聰明、更有靈感做實驗發文章呢?首先,促神經生成作用≠變聰明!再說了,鑒於動物實驗和人體實驗之間不可預測的差異,以及基本的實驗室安全常識,本君奉勸大家,不要自己買化學品食用!愛吃蘋果的,就多吃點蘋果吧,記得要連皮帶肉吃。至於吃多少能達到62.5 mg/kg的有效劑量,要不咱也買幾斤蘋果,提取之後走幾針HPLC做個含量測定,也許還能發個小文章呢。

amocity
amocity

  


延伸閱讀
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