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探索

四位航天總師上春晚,《向祖國報告》背後有哪些故事?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303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記者:付毅飛

牛年春晚,主持人將幾位特殊的嘉賓請上了舞台。

在特別節目《向祖國報告》中,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的4位航天總師,分別代表探月、載人、北鬥、探火四大工程向全國人民拜年。他們的話簡單、樸實,但背後有哪些故事你知道嗎?

  嫦娥五號探測器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楊孟飛:未來中國人必將探索更遠的太空!

2020年12月18日,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安全返回地球。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說,嫦娥五號任務創造了五項「中國首次」,一是在地外天體的采樣與封裝;二是地外天體上的點火起飛、精准入軌;三是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四是攜帶月球樣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五是建立我國月球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系統。

至此,中國探月工程共實施了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以及嫦娥五號飛行試驗器共6次飛行任務,全部取得圓滿成功。

以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為起點,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測工程將接續實施。後續,嫦娥六號、七號、八號任務,以及小行星探測、火星取樣返回、木星系探測等工程任務將按計劃陸續實施。

  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神舟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未來神舟飛船將為我們探索太空提供更強大的保障!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無人實驗飛船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飛行21小時後順利返回地面。

鮮為人知的是,這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先鋒官」,竟是由地面試驗用的電性能測試飛船臨時改裝而成。

amocity
amocity

  


不過,神舟飛船從設計之初,就站在了更高起點上。相比蘇美早期載人飛船的兩艙設計,神舟飛船采用由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組成的三艙設計,增加的軌道艙是航天員在太空裏的生活和工作空間,返回地面之前將其分離,這以減小座艙尺寸。

目前,我國共發射11艘神舟飛船,其中6艘共護送11名航天員遨遊太空,任務全部取得成功。

隨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進入空間站建設階段,神舟飛船也將迎來新的任務。目前,神舟十二號和神舟十三號飛船已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進行總裝測試,將於2021年執行兩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副總設計師、北鬥三號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北鬥三號衛星已實現全球組網、實現核心器部件國產化率百分百!

2020年7月31日,中國向全世界鄭重宣告,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開啟了高質量服務全球、造福人類的嶄新篇章。

中國北鬥正式登上世界舞台,站在了我國用實際行動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第一梯隊」。

作為一項龐大、複雜的工程,北鬥在建設初期,曾在部分技術上遭遇「卡脖子」的困窘。但北鬥人立足於自主可控的初心始終未變。

amocity
amocity

  


原子鐘是導航衛星的「心髒」,我國曾希望與歐洲合作對此項技術開展攻關,遭到拒絕。

如今的北鬥系統,已經采用了新型氫原子鐘、甚高精度星載銣鐘以及原子鐘的無縫切換技術,這項突破讓導航系統的時頻精度提高了一個數量級。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此前在國新辦發布會上介紹說,經過400多家單位、30餘萬科技人員集智攻關,攻克星間鏈路、高精度原子鐘等160餘項關鍵核心技術,突破500餘種器部件國產化研制,實現北鬥三號衛星核心器部件國產化率100%。

amocity
amocity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天問一號」成功被火星捕獲!

2021年2月10日19時52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實施近火捕獲制動,探測器順利進入近火點高度約400千米,周期約10個地球日,傾角約10度的大橢圓環火軌道,成為我國第一顆人造火星衛星,實現「繞、著、巡」第一步「繞」的目標。

自2020年7月23日成功發射以來,天問一號探測器已累計飛行202天,完成1次深空機動和4次中途修正,抵達火星時飛行裏程約4.75億千米,距離地球約1.92億千米,器地通信單向時延約10.7分鐘,各系統狀態良好。

後續天問一號還將經過多次軌道調整,進入火星停泊軌道,開展預選著陸區探測,計劃於2021年5月至6月擇機實施火星著陸,開展巡視探測。

延伸閱讀
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