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探索

孩子不明原因猝死,母親成為科學家後找到了一個答案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305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2022年03月04日 11:52

環球科學

圖片來源:Pixabay

  一些孩子不明原因去世的秘密,可能就藏在DNA裏。

  撰文 | 栗子

  審校 | Clefable

  有的孩子,不知道為什麼就死了。

  1997年夏天,勞拉·古爾德(Laura Gould)15個月大的女兒瑪麗亞,在一天夜裏發了燒。第二天早上,孩子的病情似乎已有所好轉,會跟著電視手舞足蹈。中午瑪麗亞睡著了,勞拉打算晚點帶她去看醫生。但是,孩子再也沒有醒過來。

  勞拉本人是一位物理治療師(也稱康複治療師,針對患者的動作問題制定康複治療方案,以改善身體功能),身為醫務工作者,她覺得是自己忽略了女兒身上的什麼症狀,才錯過了拯救孩子的機會。勞拉以為只要請教更專業的人,立刻就能知道自己錯在哪裏。

amocity
amocity

  


  但當瑪麗亞的遺體被送進法醫辦公室,屍檢結果卻顯示不出她的死亡原因。在此之後,勞拉還求助過另外一些病理學家,他們也找不到任何解釋。

  勞拉無法接受沒有答案的結局。她查過許多資料,也了解到嬰兒猝死綜合征(SIDS):指1歲以下看似健康的孩子突然死亡、且詳細檢查後仍然找不到死因的情況,案例大多發生在睡眠期間。這是嬰兒死亡的主要來源之一,在1990年全球範圍內共有大約22 000例。

  不過,瑪麗亞去世時已經1歲3個月。1歲以上的兒童不明原因猝死(SUDC)案例並不罕見,但遠不像嬰兒猝死綜合征那樣受關注。後來,勞拉和紐約大學的神經學家奧林·德文斯基(Orrin Devinsky)一起創建了「SUDC登記與研究合作組織」,想用更多的數據推動這個領域的研究,幫助人們了解那些兒童死亡案例背後的原因。

  最近,來自紐約大學的研究團隊,終於從基因當中找到了一絲線索。科學家們把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而勞拉是這篇研究的共同一作。

  父母沒有的基因,孩子卻有

  2014年,勞拉和德文斯基啟用了SUDC登記表,開始收集1~18歲兒童不明原因猝死的病例,不僅采集兒童自身的生物樣本,也采集他們父母的生物樣本。

  研究用到的樣本,就來自這份登記表上的124名已故兒童,以及這些孩子在世的雙親。科學家分析了他們的DNA,希望從中找出可能致病的基因突變。通常來說,法醫調查死亡原因時,不會分析死者的DNA,所以這樣的「分子屍檢」就有機會填補普通屍檢的盲區。

  黃色是外顯子,編碼蛋白質,在全部DNA序列中只占1%;餘下99%都是內含子,不表達蛋白質(圖片來源: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DNA序列中有外顯子和內含子,外顯子負責編碼蛋白質,內含子不編碼蛋白質,只插在不同的外顯子之間,把它們隔開。人體內各種重要的生理活動,都要靠蛋白質來完成,所以科學家更關心DNA中的外顯子:如果有外顯子發生突變,細胞制造出的蛋白質就有可能出現結構異常,一些原本正常的功能也會遭到破壞。

amocity
amocity

  


  在外顯子序列中,科學家著重觀察了與心律失常、癲癇等疾病有關的137個基因。結果發現,在124位不明原因死亡的兒童當中,這些基因出現非同義突變的頻率幾乎是普通人的10倍,這個差距十分顯著。

  所謂非同義突變,是指DNA中的一個核苷酸改變,導致蛋白質中的一個氨基酸改變,這類情況大多有害,甚至致命;而如果一個核苷酸改變,對應的氨基酸沒有改變,就是同義突變,不會影響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DNA裏,核苷酸的堿基有ATCG四種,三個一組,排列方式共有4^3=64種;而人體裏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只有20種,所以一些不同核苷酸的排列,會對應相同氨基酸,如圖中GAG若變成GAA,對應的還是穀氨酸不變,但若變成GAT,對應的氨基酸會變成天冬氨酸(圖片來源:Ancestry.com)

  科學家認為,孩子們的死亡原因,很可能就藏在那些基因突變當中。那麼,具體是些怎樣的突變呢?

  124人當中的11人,在一些與鈣信號傳導有關的基因出現了突變。鈣信號在人體內的作用十分重大:鈣離子進入神經元後,可以觸發神經遞質的釋放,向另一個細胞傳遞信息;而鈣離子進入心肌細胞後,可以讓儲存在「庫房」的鈣被釋放到細胞質中,令細胞內鈣離子濃度大增,從而使心肌收縮。

  因此,一旦鈣離子的工作流程受到影響,腦部和心髒的功能都可能出現損傷。比如,研究團隊觀察到RYR2基因突變,這是表達蘭尼堿受體2的基因:蘭尼堿受體2就像「庫房的看守」,鈣離子到了心肌細胞裏,需要先激活這個受體,才能把庫存的鈣釋放到細胞中,讓心肌收縮。這個基因發生突變後,機體無法正常合成蘭尼堿受體,兒童就可能出現心律失常,甚至心跳停止。

  包含RYR2基因在內,科學家在孩子們身上找到了6個與鈣信號傳導相關的基因的突變,其中一些基因指向心髒疾病,另一些可能指向神經系統疾病(癲癇)。這些或許就是一部分兒童猝死的原因。

  而當科學家對比了孩子與父母的DNA後發現,這些突變幾乎都是新生突變(de novo mutations),就是父母DNA中沒有的突變,卻在孩子的DNA裏出現了。發生這樣的情況,可能是精子或卵細胞形成之前,在減數分裂的過程中,DNA複制錯誤,導致生殖細胞變異;也可能在胚胎發育的早期,受精卵本身出現了變異。

  研究者說,既然突變是隨機的,一對父母兩次生育時,幾乎不可能發生同樣的致命突變。所以,假如SUDC發生在一個孩子身上,而父母想生第二孩子,這項研究也會為他們帶來一些希望。

  不只是個安慰

amocity
amocity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紐約大學的神經學家錢永佑教授說:「我們這項研究是迄今為止同類研究當中規模最大的,並且首次證明了兒童不明原因猝死(SUDC)存在明確的遺傳因素,填補了這個領域的一些空白。」

  不過,在11人身上發現的規律,只能代表124人當中的9%。如果想找到更多兒童猝死的主要原因,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而在這項研究發表後不久,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科學家領銜的團隊,也匯報了他們的新成果。

  這項研究涉及32例兒童不明原因猝死(1歲以上)和320例嬰兒猝死綜合症(1歲以下),科學家們從中觀察了294個與神經疾病、心髒疾病以及全身系統性疾病有關的基因。

  在這個數據庫裏,共有73個案例同時包含孩子和父母的數據。研究團隊在其中37個孩子身上,鎖定了可能致命的突變:13個突變發生在與神經系統疾病相關的基因上,18個突變發生在與心髒問題有關的基因上,還有6個突變與系統性疾病有關。

  而這些攜帶危險基因的孩子當中,有6位在1歲以上,也就是不明原因兒童死亡(SUDC)的案例,或許可以作為第一項研究的補充。

  當然,兩份研究成果加在一起,依然只能描繪出一小部分兒童猝死的原因,離畫出整片圖景還差得很遠。但這無論如何都是一個好的開始。

勞拉等人的研究中,也用到了這些孩子的數據(圖片來源:NYU Langone Health)

  對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來說,知道原因和不知道原因是完全不同的。在勞拉和同事們的努力下,小女孩克洛伊的家人終於了解,基因突變會影響她的心髒維持正常節律的能力。在得到這個答案之前,他們已經等了3年。

  而如今的勞拉,不僅是瑪麗亞的母親,也是紐約大學格羅斯曼醫學院的一位研究人員了。對像她一樣的科學家來說,找到兒童不明原因猝死的原因,是通往治療方案的第一步。如果能夠提早發現基因當中的危險因素,就有機會對兒童潛在的健康問題進行及時的幹預。

  科學家們希望有一天,那些可能導致兒童猝死的基因,可以加入新生兒篩查列表。但在那之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畢竟,僅憑現在的研究成果,並不足以確切地說出,哪些基因突變一定會產生哪些後果。如果武斷地判定一個兒童「有心律失常的風險」並加以幹預,反而可能制造出更多的問題。

  原論文:

  參考鏈接:

延伸閱讀
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