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探索

2cm的蛙,1s毒翻你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306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本文經「博物」(微信ID:bowuzazhi)授權轉載

  撰文 | 岑天翼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我們去年介紹過醜出特色醜出風格的小醜蛙。如果它醜到你了,我在這裏替它給你道歉。(小醜蛙:誰讓你替我道歉了!顯著你了是不是!)

  醜,且凶

  醜的見識過了,今天我們轉變畫風,給大家洗洗眼睛,認識一下兩棲動物裏最好看的那一類。這其中就包括今天的主角——染色箭毒蛙(Dendrobates auratus)。

  和其他箭毒蛙一樣,染色箭毒蛙體型小巧,身體的底色從薄荷綠一直到森林綠、祖母綠,甚至到鈷藍色和黃色都有,底色上點綴著大大小小棕色到黑色的斑點。如此絢爛美麗的外表,時時刻刻都在昭告世界:我。有。毒。

  這配色,就很賽博朋克

  圖片來自:understory enterprises

  01

  箭毒蛙,怎麼抓?

  染色箭毒蛙生活在熱帶雨林之中,從尼加拉瓜一直到哥斯達黎加都有分布。

amocity
amocity

  


  有趣的是,它在好幾千公裏外夏威夷群島中的歐胡島上也有分布,不過這純粹只是人為的——該地為了控制蚊子數量,才在1932年引入了染色箭毒蛙。後來,在夏威夷群島的茂宜島上也發現了它的身影。

  畫圈部分為染色箭毒蛙的分布區域

  圖片來自;wikimedia commons

  箭毒蛙之所以叫箭毒蛙,是因為當地土著會利用其身上的毒液來制作毒箭。

  但箭毒蛙個頭兒那麼小(雄性平均體長有一兩厘米左右,雌性稍大,也只有兩三厘米),又總是藏在樹葉間,土著們是如何找到它們並收集毒液的呢?

  來感受一下它的大小

  圖片來自:inaturalist.org

  印第安人會用非常巧妙的方式先把蛙引出來——模仿箭毒蛙的叫聲。他們吹口哨,發出「fiu-fiu-fiu」的聲音,同時用手指拍自己的臉頰——這是個非常高超的口技。

amocity
amocity

  


  為啥這麼說呢?因為總有蛙會回應他們。

  於是,他們就能定位到箭毒蛙了。

  花裏胡哨的染色箭毒蛙

  圖片來自:understory enterprises

  下一步,印第安人會用樹葉把箭毒蛙拿起來,這樣毒液不會弄到手上,他們並不想觸碰到毒液——即使是最輕微的擦碰,也會引起持久的疼痛,類似於蜜蜂的蟄傷。

  之後,印第安人把抓到的箭毒蛙裝到竹筒裏帶回部落,進行下一步處理。他們會用一種叫「siuru kida」的竹簽,從嘴部開始穿過蛙的身體,然後放到火上烤。這樣一來,疼痛和炙烤會迫使箭毒蛙從背部瘋狂分泌乳白色毒液,土著們收集起來就很方便了。

  一只蛙分泌出的毒液,足以制作50只毒箭。毒箭是用植物chonta palm的葉脈制作而成的,長約20-25cm,尖端鋒利,尾部裹上棉花狀的植物纖維,這樣沾上毒液後,一把完美的毒吹箭就制作完畢了。

  做好的毒箭差不多就長這樣,看箭就行別看蛙

  圖片來自:chm.bris.ac.uk

  在過去,這種毒箭常常在部落沖突中使用。而如今只作為當地人狩獵遊戲時的工具使用,用來獵殺美洲豹、鹿、刺蝟、猴子還有鳥類。

  當毒箭射到動物後,毒液能夠迅速麻痹它們,使其在很短時間就死去,然後印第安人會立刻把毒箭取出來,連帶著動物的一小塊肉——雖然吃下微量毒液不會怎樣,但如果吃的人有口腔潰瘍什麼的,那就很危險了,所以還是盡量把毒液從獵物身上弄幹淨為好。

  02

  毒液會毒到它自己嗎?

  雖然箭毒蛙的毒液毒性極強,但研究者發現,如果一只箭毒蛙一輩子不吃有毒的食物,那它就是無毒的。

  箭毒蛙並不會自己合成毒素,比如生物堿。它們從食物中獲取含毒的物質——螞蟻、甲蟲、馬陸都是很好的毒素來源。毒素儲存在箭毒蛙皮膚上的毒腺中,需要的時候才釋放出來。

  不同的生物堿有不同的毒性,已報道的800多種箭毒蛙生物堿中,Batrachotoxin算是毒性最強的。它是甾體類化合物,有極強的心髒和神經毒活性,可以通過阻斷神經和肌肉的鈉離子通道,使得心髒和神經不再運轉—— 一個體重為70KG的成年男子,僅0.14g 毒素就能要了他的命。

  那麼問題就來了,只有幾克重的箭毒蛙,如何避免自己被毒素毒死呢?下面,我們用一些簡單的初中生物知識來解答這個問題:Batrachotoxin會作用在鈉離子通道上,而箭毒蛙的鈉離子通道基因上天冬氨酸密碼子AAC突變成了ACC,成為了蘇氨酸,而這一突變直接導致了Batrachotoxin不能和鈉離子通道結合。

  綜上所述,毒液不會對箭毒蛙自身造成損害,也就不會出現「自己殺自己」的局面。

  另外有趣的是,這種致命的箭毒蛙毒素,不止在箭毒蛙上身上發現了——在太平洋對面的巴布亞新幾內亞,人們在一種名叫冠林鵙鶲(jú wēng)的鳥的羽毛上,也發現了這種毒素。

  冠林鵙鶲身上散發著一股酸臭的難聞氣味,當地人厭惡地把它叫做「垃圾鳥」。咱們的成語「飲鴆止渴」中的「鴆」,說不定就跟這鳥有點關系。

  古裝劇常見毒藥鴆酒。用鴆羽泡的毒酒,酒香撲鼻

  03

  路癡們,看我多厲害

  在箭毒蛙的繁殖過程中,蛙媽媽會先把卵產到地表的落葉間,隨後,父母會定時回來給卵補充水分。

amocity
amocity

  


  等到卵孵化成為小蝌蚪,蛙媽和蛙爹就會一次一次地把小蝌蚪運送到樹上枝葉間形成的小水窪裏。

  背上那兩坨就是小蝌蚪,看到了嗎?

  圖片來自:naturepl

  這一來一回的,箭毒蛙必須得記住來往於產卵地和蝌蚪之間的路線(這其中還包括覓食的地點和給卵取水的地方)。要是天生路癡,那它們可能早就滅絕了。。。。。。

  目前,人們對於不同箭毒蛙的「導航「能力有了越來越多的了解:草莓箭毒蛙(Oophaga pumilio)會通過記住沿途的標記,來准確找到自己家崽們所在的位置。

  霓股箭毒蛙(Allobates femoralis)能夠精確地記住回家的路線,便沿著路線進行導航。

  兩只雄性霓股箭毒蛙正在打架,爭奪領土邊界

  圖片來自:news.mongabay.com

  我們知道有許多鳥類和哺乳動物,會在大腦中生成認知地圖(cognitive map),而其他脊椎動物是否有這個能力還不清楚。那箭毒蛙認路本事這麼強,會不會它們記住路標後,也能根據環境在頭腦中生成認知地圖呢?

  最新的研究正是通過染色箭毒蛙來進行的。

  2019年,有研究人員通過一系列Morris水迷宮實驗,發現染色箭毒蛙在迷宮中的表現跟小白鼠類似——在小白鼠的水迷宮實驗中,小白鼠可以從水池的任何一個角落「逃跑」到隱藏的平台上,即使平台不可見,它也能很快學會如何找到平台。目前在哺乳動物和鳥類中,這種能力已被廣泛證實,而染色箭毒蛙也擁有類似的本事。這說明染色箭毒蛙是個活地圖,也是兩棲動物有認知地圖能力的首個確鑿證據。

  參考文獻:

  <1>MAERKI F, WITKOP B。
THE VENOM OF THE COLOMBIAN ARROW POISON FROG PHYLLOBATES BICOLOR。
Experientia。
1963 Jul 15;19:329-38

  <2>Wang SY, Wang GK。
Single rat muscle Na+ channel mutation confers batrachotoxin autoresistance found in poison-dart frog Phyllobates terribili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7 Sep 26;114(39):10491-10496。
doi: 10.1073/pnas.1707873114。
Epub 2017 Sep 5。

  <3>張世舉。
箭毒蛙生物堿(-)-Histrionicotoxin的合成研究。上海應用技術大學,2020.10491-10496。

  <4>王小剛,黃培強。箭毒蛙生物堿Batrachotoxin的不對稱全合成新策略初探——官能化的CD環的不對稱合成。有機化學:1-9<2021-01-06>。

  <5>Liu Y, Day LB, Summers K, Burmeister SS。
A cognitive map in a poison frog。
J Exp Biol。
2019 Jun 10;222(Pt 11):jeb197467。

  <6>Richard Morris,Developments of a water-maze procedure for studying spatial learning in the rat,Journal of Neuroscience Methods,Volume 11, Issue 1,1984,Pages 47-60。

延伸閱讀
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