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探索

去太空住半年,宇航員的腦子被擠了,裏面的線路也變了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311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2022年03月11日 09:00

【科學快訊】

  太空中,缺少力的束縛,連頭發也能向四面飛。可為什麼腦子會被擠?

  撰文 | 栗子

  審校 | 二七

  生活在地球上,大概沒有哪種動物能不受重力的支配。

  人類也不例外。我們體內的骨架,便是在重力的嚴格約束之下制造出來的。好像蓋房子那樣,如果結構設計得不夠堅固,建築物輕易就能被重力摧毀。

  不只是人體骨架,我們的每個細胞都會受到重力的影響。有研究認為,細胞之所以很小,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重力限制了它的尺寸:細胞越小,重力的作用越可以忽略不計,但如果大到一定程度,可能就需要更複雜的細胞骨架,來支撐整個細胞不被破壞。

  聽上去,是重力讓生命變得艱難。但各種動物能在這樣的星球繁衍生息,就表示我們已經演化成了適應重力的版本。如此一來,反倒是失重環境,更能給身體造成傷害。偶爾坐坐過山車或許無妨,可如果像宇航員那樣,離開地球去太空飛船裏住上半年,體內的變化就不容忽視。

amocity
amocity

  


  關於太空旅行的影響,除了骨質疏松之外,最常被人提起的可能要數腦部的變化。最近,有一支國際研究團隊發現,經曆過長時間太空旅行的人類,腦部的神經連接確實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被擠得變了形

  地球上的我們,總是能感受到重力的牽引,就算搭上飛機去到萬米高空,也不太可能在機艙裏漂浮——往上跳便會落下來。但當宇航員乘坐的航天器,在火箭的推動下,以第一宇宙速度沖進太空,就可以圍繞地球飛行,而不會立刻掉落了。

  航天器繞著地球飛,宇航員也繞著地球飛,兩者速度幾乎一致,所以宇航員很難感受到那股牽引著自己的力量,也就進入了「失重」狀態。不過,就算速度再接近,宇航員和航天器也不是完全的相對靜止,或者說太空中重力對人和物體的影響並不是零,只是非常小。實際上,宇航員是處在「微重力」(microgravity)的環境。

  在缺少束縛的情況下,哪怕一滴水也會展現出與地球上不同的風貌,變成球形漂浮在空中。而人體內也有不少液體,在正常重力條件下,液體自然向下流動,但微重力的環境會阻止一些液體流向下肢,讓全身各處的液體被重新分配。一個可能的結果就是,液體更多地流向腦部。

  從前已經有科學家發現,在太空生活半年後回到地球的宇航員,腦脊液(CSF)所占的體積增加了。腦脊液是在腦和脊髓的中空空間裏流動的液體,起到圍繞和保護的作用。不過,當時的研究並沒有深入到神經連接的層面。

  而如今新的研究認為,是這些液體的重新分布,讓腦部的一些神經連接發生了變化。

  一群科學家通過歐洲航天局與俄羅斯聯邦航天局的合作項目,觀察了12位俄羅斯宇航員:他們都經曆過一段長期太空旅行,平均時常172天,接近6個月。

  團隊利用一項名叫纖維示蹤成像(fiber tractography)的技術,它能根據擴散磁共振成像(dMRI)提供的數據來重建3D圖像,圖中會包含各種神經束,以便科學家看出腦中的「布線方式」有無改變。為此,研究者在宇航員出發去往太空前、回到地球10天後,以及回到地球7個月後,都進行了測量。

amocity
amocity

  


  最初,他們只是觀察到宇航員腦中的胼胝體(corpus callosum)形狀有變。胼胝體是一大束神經纖維,就像連接左右兩個腦半球的「中央高速公路」。科學家起先以為,是胼胝體本身的結構變化造成了形變。

  但後來,研究團隊注意到了與胼胝體相鄰的腦室(brain ventricles):從太空回來後,宇航員的腦室擴張了。腦室本就是生產和儲存腦脊液的空間,充滿了液體,也因為去過太空而變得比從前更大。科學家相信,正是腦室的膨脹,讓相鄰的神經組織——胼胝體產生了微觀結構變化。

  當然,胼胝體並不是唯一變形的神經束。科學家還觀察到,一些與感覺運動有關的神經束,如皮質腦橋束(corticopontine tract)、皮層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等等,在太空旅行前後也出現了微觀結構變化。感覺運動(sensorimotor),是指一個刺激作用於感覺神經、傳至大腦、再由運動神經發出動作指令的這一系列活動。在太空旅行途中發生變化的感覺運動束裏,有許多還連接著小腦,而小腦是負責運動控制的部位。

  對此,論文的一作安德烈·多羅辛(Andrei Doroshin)說:「在失重狀態下,宇航員們可能需要大幅度地調整自己的運動策略(來適應環境)。」

  觀察結果也讓科學家相信,宇航員的大腦被「重新布線」了。雖然在回到地球的7個月後,一些神經組織的結構變化,比如胼胝體的變形,已逐漸恢複。不過,仍然可以觀察到一部分改變。而在沒去過太空的對照組中,並沒發現類似的改變,就排除了自然衰老這個因素。

  腦部還會往上移

amocity
amocity

  


  雖然,這是第一次有研究者在神經連接的層面,真實觀察到宇航員腦部的變化。但人類早就不是第一次感受到,微重力環境對人腦的破壞力了。

  曾經去國際空間站工作過的宇航員裏,半數以上都在回到地球後出現過視力受損的問題。科學家們稱之為太空飛行相關神經視覺綜合征(Space flight-associated Neuro-ocular Syndrome,SANS),視神經腫脹、視網膜出血、視網膜出現白斑等等,都是相關症狀。

  在2017年11月發表的一項研究當中,科學家也利用核磁共振成像(MRI)觀察了一些參與長期太空任務的宇航員。結果發現,他們的頭部大多有一處非常顯著的變化,就是腦部在顱骨中的位置往上移動了。相比之下,參與短期太空任務的宇航員,就沒有出現這個變化。

  那麼,腦部上移又會怎樣呢?研究者發現,曾經長時間住在太空的宇航員,腦頂發生了「擁擠」的現象,腦回和腦溝變窄了,腦部的凹陷和凸起令它展現出折疊的形態。科學家說,這就意味著在人腦頂部,留給腦脊液流動的空間變少了。

  假如腦脊液的流動受阻,顱內的壓力便可能增加。團隊推測,宇航員們的視神經腫脹,或許就是這個原因造成的,只是還需要進一步證實。

  2020年4月發表的另外一項研究,同樣針對視神經腫脹,但並非只關注腦頂這一個部位。這支研究團隊的核磁共振結果顯示,宇航員們在長時間的太空旅行後回到地球1年,腦脊液的總體積依然比去太空之前要大。不止如此,腦部的總體積也有所增大。

  另外,科學家還發現,那些宇航員的腦垂體變形了:比去太空之前更矮更小。而且,在沒去太空時垂體偏向鼓脹,而住過太空後,垂體變得更加扁平或凹陷。他們認為,這就是太空飛行使顱內壓升高的證據,也是視神經腫脹的原因。

  不論真實的原因是什麼,宇航員腦中發生的重大變化,都足以令人瞠目。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類進入太空,失重旅行給宇航員們帶來的健康問題,也開始受到更多的重視和探究。唯有找到對抗微重力的有效方式,才能更好地保護那些探索宇宙奧秘的先驅。

  原論文:

  參考鏈接:

延伸閱讀
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