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探索

感覺環境不安全,光是恐懼就會讓動物少生娃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311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2022年03月11日 09:00

【科學快訊】

  養娃是件非常辛苦的事,對於鳥類來說也不例外。從找對象、築巢、孵卵,到傾盡所能地覓食、喂養雛鳥,直至小鳥羽翼豐滿,飛離巢穴,父母們一刻都不能松懈。

  但有時,辛勤的付出不一定能換來圓滿結果。一條從暗處鑽出來的蛇,一只從天而降的老鷹,都會讓它們痛失後代。

  歌帶鵐,形似麻雀,鳴叫聲婉轉動聽| Monique Coulombe/flicker.com

  事實上,除了被捕食者獵殺降低種群數量之外,光是對天敵的恐懼本身就足夠讓鳥媽媽選擇少生娃、少帶娃,即便這些捕食者並不存在。

  遺傳的恐懼「殺死」後代

  加拿大韋仕敦大學生物系的紮內特(Liana Zanette)和邁克·克林奇(Michael Clinchy)把目光對准了一種鳴禽——歌帶鵐(Melospiza melodia)。這種小鳥形似麻雀,鳴叫聲卻婉轉動聽。它們的巢穴往往建在隱蔽的灌叢中,用草、樹葉等材料編成碗狀。

  每年的4月至7月是歌帶鵐的產卵期,也是紮內特和克林奇開始實驗的日子。為了讓育雛的鳥產生恐懼感,他們在歌帶鵐的巢穴附近播放天敵的叫聲;但又為了防止天敵真的吃掉雛鳥,他們用網圍起鳥巢,網眼恰好能讓歌帶鵐鑽進鑽出,也能抵禦體型較大的猛禽、浣熊伸出的魔爪。此外,他們還在每家每戶安裝了監控,以便觀察小鳥的動向。

amocity
amocity

  


  等到小鳥們紛紛離巢之後,紮內特和克林奇最終發現,有天敵叫聲時,成功長大的歌帶鵐減少了40%。通過進一步研究,兩人推測,由於恐懼感能夠在世代中延續、積累,5年後,聽到天敵叫聲的鳥群將比正常的鳥群數量減少一半(53%)。

  不僅如此,即使這些在天敵叫聲影響下的雛鳥長大了,它們的鳴囀(sing)次數也比正常鳥少。鳴囀對於鳴禽的宣誓領地、求偶等行為來說至關重要,但它的發聲方式較為複雜,通常需要後天的學習。這個關鍵技能沒有點足的歌帶鵐,存活率降低了18%。

  鳥媽媽:保自己命要緊

  雛鳥是否能夠健康長大,完全依賴於親鳥能不能提供足夠的食物把它們喂飽。然而,無論需不需要養孩子,動物在受到捕食者驚嚇時都會減少「飯量」。而承擔養育責任的親鳥,也沒能克服本能裏的恐懼感。

  研究人員發現,它們察覺到附近有天敵時,便不再頻繁地叼著蟲子回到巢穴,減少了對後代的投入。吃不飽飯的小鳥要麼大腦發育受損,學習鳴囀的能力落後於常「鳥」;要麼無聲無息地死在了巢穴中。

  嗷嗷待哺的小鳥,但恐懼讓親鳥不再頻繁叼食物回到巢穴,小鳥可能餓死| praja38/flickr.com

  後代數量降低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當雌鳥感知到環境很危險時,產蛋量就會減少。

  喂養更少的孩子,親鳥就能減少進出巢穴尋找食物的次數,降低被捕食率,也就不那麼容易把巢穴的位置暴露給捕食者。除此之外,親鳥可以縮短產卵、孵化和育雛的時間。這樣一來,它們便可以節約出時間和精力,在之後的安全時期更多地築巢、產卵。

amocity
amocity

  


  是冒著被吃掉的風險喂養後代?還是降低產蛋量、減少對後代的投入,在下次再付出更多育雛的精力?這是每個物種在生存繁衍時都需要面臨的權衡。親鳥選擇了後者——被捕食的代價遠遠超過了將雛鳥養大的收益,更何況,雛鳥也會被吃掉,讓自己之前的付出全都打了水漂。

amocity
amocity

  


  恐懼影響大腦 自保是一種生存策略

  紮內特和克林奇所研究的內容是「恐懼生態學」,就是將野生動物的恐懼行為生態與人類的創傷後應激障礙相結合進行研究——受到驚嚇的動物會神經緊繃,活到成年甚至成功繁殖下一代變得更困難。

  恐懼生態學的研究表明,被捕食者獵殺的恐懼可以改變動物的長期行為和生理反應。

  在一項關於雪鞋兔(Lepus americanus)的研究中,每隔數年,加拿大育空地區雪鞋兔的數量就會達到頂峰,但同時它的天敵(山貓、土狼等)數量也會上升,接著雪鞋兔的數量會急劇下降。

本文轉自果殼

延伸閱讀
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