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18

文旅專家深度解析 粵港澳大灣區旅遊規劃釋放哪些信號?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1112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新旅界

《規劃》明確,到2025年,人文灣區與休閑灣區建設初見成效。到2035年,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全面建成。《規劃》設置11個專欄36個項目,通過實施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程,開展青少年交流重點項目、重點藝術交流活動,建設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重點項目、文化產業園區和展會項目、文化協同發展平台,開發特色旅遊產品、特色旅遊項目,推進濱海旅遊重點建設項目,完善旅遊資源推介平台,深化旅遊人才培養等,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在“十四五”期間構建和完善新時代藝術創作體系、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體系、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現代旅遊業體系、現代文化和旅遊市場體系、對外文化交流和旅遊推廣體系,不斷鞏固文化和旅遊發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

然而,一個目的地外來遊客的多寡,與本地的吸引力和可進入性密切相關,可進入性由政策主導,而這個地區本身的吸引力則是先決條件。那麼,粵港澳大灣區是否具備獨一無二的吸引力呢?

對於這個問題,華僑城集團戰略規劃部高級經理趙晉良也在接受新旅界記者采訪時作出了回答,“大灣區旅遊資源較之內地和海外有著相當的獨特性:香港是購物天堂,中西文化薈萃、傳統現代交融,山海間大都會氣象萬千;澳門是博彩業驅動的世界娛樂之都,地道美食、南歐風貌令人賞心悅目;珠三角9市粵文化自成一派、多姿多彩,改革開放成就卓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範意義鮮明,主題公園參差多態、魅力十足。灣區城市的這些特色系由曆史形成,無可替代。此次《規劃》再次強調要‘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在文化和旅遊領域合作,共建人文灣區和休閑灣區’,這種通過多層次的互動走向文旅融合的模式,體現了新格局下‘旅遊雙循環’的地位。”

根據這些業內人士的解讀,不難看出,領取了“專屬大禮包”的粵港澳大灣區文旅產業,既有文化基礎,亦有時代機遇。

“旅遊一體化” 凝聚新合力

文旅產業的核心在於流量,要推動其快速發展,連接至關重要。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經濟一體化的深化,粵港澳大灣區三地旅遊通道之間的連接成了目前帶動文旅產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強調以“優勢互補,區域協同”為原則,從這幾個方面進行融合:制定目標,明確大灣區旅遊發展方向;搞好基建,協同完善濱海旅遊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體系;用好政策,大力推動出入境口岸聯檢制度;聯合推廣,共同包裝大灣區整體形象;數據共享,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人才培養,構建多層次專業化旅遊人才培育體系;產品融合,共推大灣區“一程多站”精品線路。

如果把這些方面的措施歸結為一個詞就是——“大灣區旅遊一體化”,此次《規劃》的出台有望加速粵港澳大灣區旅遊一體化的到來。

對此,北京聯合大學旅遊學院在線旅遊研究中心主任楊彥鋒也發表了自己的觀點,“《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加強了三地之間的橫向聯系,這對粵港澳大灣區旅遊一體化而言是一個利好。由於疫情影響,粵港澳大灣區文旅產業面臨著一些困難,尤其是出入境旅遊受到抑制。短期內可能會聚焦於國內消費或國內旅遊。但是從它的既定導向和全球布局而言,它的旅遊客源還是面向全世界的。從長期發展出發,其口岸通關能力和便利化水平亦是發展文旅產業的關鍵。”

趙晉良則指出,“我認為實現粵港澳大灣區旅遊一體化的一個著眼點在於‘如何樹立大灣區旅遊概念,塑造外界對大灣區的一體化認知’。對於普通民眾而言,很少會像業內人士一樣去主動了解粵港澳大灣區意味著什麼,香港、澳門、內地、海外的民眾認識大灣區的方式和渠道也各不相同。針對這一點,本次《規劃》也提出了一系列舉措,例如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旅遊資源推介平台’,通過針對性的宣傳推廣活動,強化外界的大灣區概念。”

“人文+休閑”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文旅新IP

一個區域文旅產業的發展與經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與此同時,文化產業亦是任何區域經濟重要組成之一。

amocity
amocity

  


(全球主題公園集團TOP10 圖片來源:TEA/AECOM全球主題公園報告)

當這個區域人口足夠多,消費能力足夠強,便會催生許多新的旅遊業態的出現。從全球範圍內的灣區規劃發展來看均是如此,最直接表現經濟這個無形體的形式就是灣區內的文化產業氛圍,如果說經濟是硬基礎,那麼文化產業就是軟實力。

例如,在我國,現代主題公園的標志性城市是深圳。在2019年全球前十大主題公園集團排名中,華僑城集團進入全球主題公園集團三強,華強方特和長隆集團也進入了全球主題公園集團十強,而這三家企業均發源於粵港澳大灣區。

隨著時間而積澱的曆史文化、人文藝術,成就了它的人文價值。對於粵港澳大灣區,有力的文旅產業融合,便是灣區軟實力的精彩展現。

“文化、旅遊兩張皮是很多地區都存在的大問題,粵港澳大灣區也需要在這方面做出探索和突破”,魏翔指出,“此次《規劃》的提出,強調了粵港澳大灣區要打好自己的‘優勢牌’,打造‘人文+休閑灣區’,文化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才能實現獨樹一幟,一木成林的優勢效應。”

《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再次強調要“高質量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並提出要以‘開放互鑒,共建共享’為原則,提出“共建人文灣區,構建休閑灣區”。這充分體現出在我國經濟發達地區文旅產業發展的首要任務和首要目標。

以“人文”為根,提升目的地內涵

amocity
amocity

  


文化內涵對一個城市、一個區域的文旅產業發展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例如,北京的“胡同文化”,雲南的“小橋流水人家”,蘇杭的“人間天堂”……這些地域的文化已經形成了其特有的“名片”。

此次《規劃》提出一大重點是——構建人文灣區,與此同時,各個城市要根據自身的特點,因地制宜發展地方特色文旅產業。針對這一點,《規劃》作出了詳細的指示,例如:支持香港、澳門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支持深圳引進世界高端創意設計資源大力發展時尚產業;支持廣州發展創意設計產業集群;扶持珠海、佛山文化演藝產業成長;支持東莞與中山發展出口導向型文化制造業;支持江門、肇慶和惠州利用文化遺產資源,提升旅遊目的地文化內涵。

文化的傳承和教育的提升也是本次《規劃》提出的一大亮點,尤其強調要“強化內地和港澳青少年愛國教育”,與此同時,還設立專欄開設3個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交流重點項目,這一點在之前的旅遊規劃當中是很少凸顯和體現的。

amocity
amocity

  


以“休閑”為橋,支撐文旅產業融合

大灣區旅遊業發展基礎雄厚、前景可期,但著眼建成世界級旅遊目的地的目標,對比世界主要灣區和全球城市,文旅融合方面尚有短板需要補足,這究竟是什麼原因會造成的呢? 造成這樣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粵港澳大灣區目前高品質旅遊吸引物缺乏,主要表現為既有多數旅遊景區開發水平不高、運營效率較低、沉浸感不足、美感欠缺,不能很好滿足後工業化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具有影響力的休閑旅遊項目、公共文化產品、品牌節事活動較少,未能頻繁在國際市場上發聲,對港澳居民和海外遊客吸引乏力;小眾、精品旅遊業態較少,濱海、海上休閑娛樂內容不多,產品的趣味性和豐富度尚須大大拓展。

趙晉良向新旅界記者表示,“我國旅遊業發展至今,其經濟屬性弱化、社會屬性增強,產業屬性弱化、事業屬性增強。從消費者角度出發,旅遊和生活的邊界互相滲透,愈來愈不清晰,這樣一來城市周邊的休閑度假成為主流,此次《規劃》提出以休閑作為文化和旅遊的橋梁支撐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是非常符合目前我國文旅產業發展趨勢的。”

結語

整體來看,文化和旅遊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內容和載體,《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對新時代粵港澳文化旅遊交流合作提出了明確要求,也預示著大灣區旅遊發展進入了新一輪黃金期、整合融合期和深度合作期。這種通過打造“人文+休閑”的IP打造,有可能會探索出粵港澳大灣區文旅發展和文旅經濟的新路徑。

延伸閱讀
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