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11

台北故宮執意借"國寶"給日本 日本的"回報"呢?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19115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海外網

顏真卿《祭侄文稿》(中時)

海外網1月15日電 台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可謂站在了輿論的風口上。它「悄悄」把中國書法史上公認的「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祭侄文稿》單方面借給日本展出,引起兩岸民眾憤慨。

台北故宮博物院這次一口氣借出了四件典藏文物,包括顏真卿的《祭侄文稿》,還有懷素的《自敘帖》等,都是稀世珍品。《祭侄文稿》可說是目前傳世所見頂級的國寶墨跡,極少拿出來展覽,上一回在海外展出,是1997年在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館。

按理說,全世界各大博物館之間互相出借文物進行交流活動是很常見的操作,並不會招致罵聲。但是這次,台北故宮的兩個「自我打臉」行為讓民眾看出了端倪。

第一個反常點,是台北故宮這次放鬆了出借藏品的管控。

用台「名嘴」黃智賢的話說,這次,「國寶是被不清不楚,不明不白地敬獻給日本大人」了。

以往,台北故宮對於文物的借出及監管流程並不是這麼隨便的,而是有一系列「藏品出借作業須知」,對出借藏品的流程有嚴格的管控。

「藏品出借作業須知」第七條規定,「為達成文化交流目的,本院基於互惠原則,得要求境外借展單位提供相等質量之回饋展。」

台北故宮此前與境外國家交流時,也是這麼做的。2016年,台北故宮同意出借典藏文物,在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展出。次年,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就提供了館藏精品文物,在台灣展出。

2014年,台北故宮曾將翠玉白菜與肉形石出借給日本巡展,這是台北故宮的藏品首次前往日本展出。

翠玉白菜(中時)

amocity
amocity

  


當時的台北故宮院長馮明珠說,原本並不打算出借這兩件藏品,但「為了能借到翠玉白菜與肉形石,日本幾乎到了舉國來求」。她表示,最後會出借藏品,是因為日本提出願在2016年回饋展時,出借東京國立博物館及九州國立博物館的數十件日本國寶,是日本前所未有最高質量的海外出展規格。

反觀這次呢?

根據大陸媒體對東京國立博物館的採訪,對方表示:東京沒有和台灣交換什麼文物展品,就是東京國立博物院從台北故宮博物院借的。記者詢問台北故宮方面,這一次東京博物館會回饋什麼來?工作人員表示,「還不清楚」。

台北故宮以前借出翠玉白菜,需要日本「舉國來借」,還要數十件日本國寶交換,現在借的是珍貴國寶《祭侄文稿》,怎麼反而輕輕鬆鬆借出,還不求回報了?

第二個反常點,是這次台北故宮對國寶安全的漠視。

南京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劉相平認為,這次台北借出文物鬧得沸沸揚揚,就是因為許多人擔心文物的安全性。顏真卿《祭侄文稿》的材料是紙質。紙質文物是「嬌貴」的,要保管,需要恆溫恆濕的條件。如果借出地的氣候環境條件不一樣,稍微幹些、或稍微濕些,確實會對如此寶貴的國寶造成損害。這也是激起大陸網民憤慨的原因之一,因為誰也無法說明是否能保證我們國寶的安全。

早前,台北故宮為了保護展品,規定「本院尚需評估境外借展單位之當地形勢、展場設備及周邊環境」。

但這次,台北方面做的功課真的夠嗎?

東京國立博物院的工作人員稱,《祭侄文稿》是被放置在玻璃櫃中,平攤陳列。博物館先說遊客可以在指定區域隔著玻璃櫃對《祭侄文稿》拍照,後來又改口稱,擁有許可的媒體記者才可以進行拍照,但也必須隔著玻璃櫃進行拍攝,並且不能使用閃光燈。

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教授龔德才認為,從光線波長及強度角度上講,隔著玻璃櫃對《祭侄文稿》拍照,或多或少會對文物真跡造成影響。

amocity
amocity

  


東京國立博物院官網上寫著,平成館2層展示室禁止攝影,其他展示室也可能被禁止攝影。即使在可以攝影的展示室內,如果有作品前被放置了禁止攝影的標識,根據收藏者意願,該作品也不可以拍攝。不過目前看來,《祭侄文稿》並沒有被納入需要禁止拍攝的保護中。

台北故宮博物院人員則承認,隔著玻璃櫃拍照對文物是有影響,但只要不開閃光燈應該影響不大。她還表示,「相信日本方面會小心對待展覽品」。

模糊的回應,不得不讓人懷疑,台北故宮究竟有沒有按照規定,對東京方面的「展場設備」及「周邊環境」進行詳盡了解。正因為台北故宮反常忽視自身規定,頂著風險也要向日本「獻寶」,才會引起兩岸人民的憤慨。

當然,這並不是說文物交流需要被一耙子打死。

學者劉相平提到,文物交流是有必要的,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也曾提出,要積極發揮文物「金色名片」的作用,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充分發揮文物的資源教育功能。

但他也指出,這件事有一個前提,就是必須要保證文物的安全。保證借出去的東西完整、不受任何損傷,避免所有可能的安全隱患。

文物的交流也應該是平等的,現在,台北故宮已經送出了國寶,那麼,日本是不是也該作出相應反饋,提供同質量展品呢?此外,如果兩岸民眾的聲討,能讓東京博物館方面做出改進,以最高標準來保護《祭侄文稿》,那這場輿論風波也就有了意義。

近年來,學界也在不斷思考,能否運用新技術來展示那些不適合公開展出的珍貴文物。例如數字化、全息數碼採集等方式,都進入了研究視野。若能讓國寶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與世人見面,也不失為一個未來發展的方向。(海外網 楊佳/王珊寧)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

延伸閱讀
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