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探索

為什麼這些味道這麼有畫面感?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103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2021年12月26日 10:50

【科學快訊】

  來源:biokiwi

  又到每年的聖誕節。對於聖誕節,你有什麼印象呢?

  也許是與朋友們交換禮物,也許是嚴肅而又有儀式感的宗教節日,也許是好奇聖誕老人怎麼一晚上給全世界送禮物……

  而對於不少仍習慣用聖誕樹點綴家庭的外國人來說,聖誕樹特有的木質香味也許是難以忘懷的。

  這往往是松樹、杉樹中特有的酯類和萜烯類物質發出的味道,它們獨特的果香、清香,甚至是樟腦、薄荷香味,會讓不少人們覺得:

  「啊!這就是聖誕的味道!」

  對於我們來說也有一些類似的味道——比如冬至煮水餃散發出來的面湯味兒、端午節時特有的粽葉清香、街邊散發出來剛烤好的面包香味、童年時媽媽做飯的香味……都會讓你立刻想起:啊就是這個味道!好香呀!伴隨的往往還會有嘴角上揚的愉悅感(當然也可能是難聞的惡心感)。

  為什麼這個味道會讓我們這麼印象深刻?又為什麼是這個味道讓人沉迷其中?要回答這些個問題,還得先從我們的鼻子聊起。

  嗅覺其實遠比你想的複雜

amocity
amocity

  


  我們都知道鼻子可以聞到各種各樣的味道。據不確切的統計,普通人可以聞到上千萬種不同的味道。而區分不同味道的關鍵,在於我們的嗅覺上皮上多種多樣的嗅覺受體(olfactory receptors)。

  嗅覺上皮結構,其中綠色的是嗅覺受體細胞

  | 圖源見水印

  通過對人類基因組測序,我們已經發現有400多種不同的嗅覺受體基因(還有五六百種功能丟失的嗅覺受體基因),它們對應的每種嗅覺受體都能識別不同的氣味分子。

  當一股獨特的味道順著鼻腔沖入時,其中攜帶的各種各樣的氣味分子就會被不同的嗅覺受體識別並結合,進而傳遞給我們的大腦。

  這個過程嗅覺受體就仿佛是發現敵人的烽火台,會點起第一個烽火(發出信號),之後一步步點燃第二、第三個烽火(信號傳遞):嗅覺信號穿過鼻腔鼻骨,通過嗅球外側的嗅小球(glomeruli),到達嗅球內側的的二尖瓣細胞(Mitral cells),最後抵達大腦的嗅覺皮層。

  嗅覺系統一覽 | 翻譯自http://www.nobelprize.org/

  整個過程環環相扣,一環接著一環,因此只要有一環掉了鏈子,往往就會導致嗅覺喪失。比如現在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就可能會通過入侵鼻腔影響這個過程的傳遞,導致嗅覺喪失的症狀。

amocity
amocity

  


  人類這看起來精巧複雜的結構,其實在自然界中比比皆是,甚至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研究發現,人類等靈長類動物可能因為視覺能力的提升,嗅覺功能受自然選擇的影響減弱而發生了「退化」,不少嗅覺基因成為了「假基因」。相比之下,像小鼠、狗等嗅覺靈敏的生物,嗅覺受體基因多達1000-1400種,它們的嗅覺能力更強,嗅覺系統也比人類更加複雜。

  數據來源:Ache B W, Young J M。
2005。

  而超強的嗅覺能力,讓生物可以通過嗅覺來進行更多複雜的行為:通過嗅覺識別自己更喜歡的食物,或者聞聞味道就知道身邊的夥伴是不是自己的家人,甚至是用嗅覺來尋找自己配偶……

  這其中,有一項幾乎是人類才有的能力——通過嗅覺來改變心情(主要是我們很難界定動物們的心情)。

  心情不好?你可能需要換換味

  已經有太多太多的研究,展現了氣味對我們心情的影響。

  通過詳細的情緒調查問卷,不同研究者比較過古龍香水、養豬場味、嗆鼻的煙味、幹淨整潔的室內味道等等氣味對情緒的影響。結果也可想而知:更好聞的氣味,往往使人心情愉悅,而難聞的氣味,可能在短短幾分鐘內就讓你有一整天的壞心情。

  更有意思的研究發現,當你在博物館、畫廊欣賞畫作藝術品,或者是觀看某人的照片時,更好聞的氣味會讓你覺得ta們更好看,更有魅力。相反,要是聞到的是一股蒜臭味(乙硫醇氣味),則往往會起到相反作用——難怪大家總會親睞好聞的香水呢~

  這背後的秘密,就在於我們剛剛提到的嗅覺系統,和我們多個情感中樞有著緊密的聯系:嗅覺信號傳遞到大腦,還可能會傳輸到眶額葉、海馬回、梭狀回、腦島、紋狀體、扣帶回等等不同的腦區,而這些腦區或多或少也都和不同的情緒緊密關聯。

  比如當我們聞到愉悅的食物味道,就會激活內側眶額葉皮層,產生愉悅感;而令人不快的食物氣味,反而會激活外側眶額葉皮層,產生難受、惡心的感覺。

  實際上嗅覺(紫色)的神經回路往往還需要和其他感官配合,構成更加複雜的感覺系統

  | 圖源:Shepherd G M。
2006。

  還有研究發現,當我們感到焦慮的時候,如果聞到薰衣草、柑橘、綠葉的味道,往往就會激活我們的杏仁核,產生血清素這類讓人快樂、舒緩的物質,達到抗焦慮的作用。因此很多日常使用的香氛、香薰,甚至是抗焦慮、抗抑鬱藥物都會選擇這類氣味物質。

  除了這些物質外,還有不少味道,比如前文提到的聖誕樹味道、逢年過節的氣味、媽媽飯菜的香味,也能起到類似的效果。這就要說回咱們小時候了。

  這個味道我打小就忘不掉

  讓我們時光倒流,回到最開始,我們還在母親肚子羊水裏第七個月的時候。這時,我們擁有了人生中最早的兩種感覺之一——嗅覺(另一種是觸覺)。

amocity
amocity

  


  母親的各種飲食習慣,會通過羊水傳遞給我們:研究表明,飲食習慣、化妝品的使用甚至對毒品上癮,都會被胎兒聞到。胎兒還會偏好羊水裏的氣味,如果母親經常吃大蒜、胡蘿卜、魚、奶酪等等「有味道」的食物,出生後的孩子在幾個月甚至幾年內都會喜歡這些味道。

  我們的嗅覺在這時,就已經開始產生「記憶」了。

  擁有這項「記憶」的我們,在出生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吃的——通過味道找母乳。與此同時,這個與母親羊水完全不同的新世界,擁有著更加複雜多樣的氣味,會對我們的嗅覺產生更大的影響和「記憶」。

  研究發現,隨著母親(或者親人)照顧時間的增加,相比於剛出生,6天大的嬰兒會更加親睞母親的味道。同時,母親的味道也輔助了嬰兒面孔識別能力的形成:在聞到母親味道的時候,嬰兒大腦的面部識別區也會活躍起來。

  同時我們的這份嗅覺「記憶」會一路延續到兒童甚至青春期:不少研究都發現,僅僅通過氣味,幾歲大的孩子就能將自己父母或者是兄弟姐妹從其他人中分辨出來。

  這時我們再來考慮開頭的問題,答案就很明了了:處於兒童或者青年期時,嗅覺的信息往往會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聖誕樹、飯菜味、家裏人的氣味……這些嗅覺不僅刺激到我們的情感中樞,讓我們產生喜怒哀樂,也留下了我們專屬的「嗅覺記憶」。

  當我們再次聞到它們的時候,會產生一種熟悉感,甚至能產生愉悅、安全、舒適的感覺。

  所以即使是到了陌生的城市,進入複雜的社會,這份孩童時期留下的「嗅覺記憶」總能給我們無盡的念想——再聞聞,即使只有片刻,你也能重找到小時候那個熟悉的感覺呢。

  參考資料

  Rosie Alderson, Exactly What Makes Christmas Trees Smell So Good? https://medium.com/everyday-science/exactly-what-makes-christmas-trees-smell-so-good-a6f78bda277d

  Glusman G, Yanai I, Rubin I, et al。
The complete human olfactory subgenome
Genome research, 2001, 11(5): 685-702。

  Ache B W, Young J M。
Olfaction: diverse species, conserved principles
Neuron, 2005, 48(3): 417-430。

  Kontaris I, East B S, Wilson D A。
Behavioral and neurobiological convergence of odor, mood and emotion: A review
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2020, 14: 35。

  Spence C。
The scent of attraction and the smell of success: crossmodal influences on person perception
Cognitive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Implications, 2021, 6(1): 1-33。

  Shepherd G M。
Smell images and the flavour system in the human brain
Nature, 2006, 444(7117): 316-321。

  Schaal B, Saxton T K, Loos H, et al。
Olfaction scaffolds the developing human from neonate to adolescent and beyond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2020, 375(1800): 20190261。

  Leleu A, Rekow D, Poncet F, et al。
Maternal odor shapes rapid face categorization in the infant brain
Developmental Science, 2020, 23(2): e12877。

延伸閱讀
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