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探索

音樂不僅能治愈你的心靈,還能治愈你的心臟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119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2021年10月17日 10:00

【科學快訊】

  戴上耳機,打開喜歡的音樂,徜徉在美妙的旋律裏,你或許感到一天的疲憊都被治愈了。而來自心臟病學、神經科學等領域的科學們,在享受音樂的同時,還探究了音樂與人生理作用的關聯。音樂不僅是藝術,也可能成為研究心腦相互作用、進行神經心臟治療、和學習心臟病學的理想工具。

  編譯 | 鄭昱虹

  審校 | 王昱 栗子

  唐代的一個秋天,貶謫在九江郡的白居易,聽到歌女彈奏的琵琶聲有京都長安的韻味,被音樂觸動心事的他,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慨歎。古往今來,人們心中微妙的情緒經常為音樂所喚起,在我們的認知中,音樂也就與心靈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系。

  科學家們也注意到了音樂與心靈的關聯,心臟病學、神經科學等領域的科學家們探索了音樂對心腦血管、神經生理的影響。他們的研究揭示著音樂為我們所欣賞的潛在原因,也啟發著音樂成為一種醫療工具的可能性。

  音樂對生理的影響

  音樂會改變我們的心跳、呼吸、血壓和心率變異性(HRV),它們都是衡量心臟健康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其中心率變異性指連續心跳之間的速率變化程度,可以用於評估自主神經系統的活動。神經科學家普緒喀·路易(Psyche Loui)等人研究發現,音樂引起的生理變化是由大腦中一個叫前島葉(anterior insular)的中心節點引起的,它與迷走神經(vagus nerve)緊密相連,後者負責調節無意識的身體功能(如心跳、呼吸等等)。

  前島葉與共情能力有關,還與大腦的聽覺皮質(auditory cortices)和負責愉悅的多巴胺能獎賞系統(dopaminergic reward system)關聯。所以聽音樂時,聽覺和獎賞系統可能會輔助大腦形成對音樂的預測和期望。而一種觀點認為,音樂中會產生情感和意義,是因為這些期望被系統性地滿足了,或是違背了。

amocity
amocity

  


  有證據表明,音樂觸發了大腦在基礎水平上的反應。作曲家、神經科學家邁克爾·凱西(Michael Casey)分析OpenFMRI Study Forrest數據集中的大腦成像數據發現,某些音樂特征可以誘導聽眾大腦的部分區域產生可預測的激活模式。這些激活模式有很強的一致性,以至於計算機程序僅僅通過聽眾的大腦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就可以推斷出他們所聽到的音樂類型。

  音樂能夠引發情緒,很可能起源於人聽音樂時產生的無意識的生理反應。盧西亞諾·貝爾納迪(Luciano Bernardi)和彼得·斯萊特(Peter Sleight)兩位醫生的一項研究表明,聲樂或管弦樂音量增大會使血管收縮,隨之血壓也會成比例地升高。威爾第(Verdi)的詠歎調中10秒長的樂句可以使聽眾的心跳和呼吸與音樂同步,很可能因為10秒正吻合了人體自然血壓振蕩的「邁耶波」(Mayer waves)的周期。音樂誘發情緒,最初可能是被這些無意識的生理反應驅動的。

  聽著同樣的音樂,不同的人還能產生同步的生理反應,不止是動作,呼吸和心率也可同步。而歌唱和吟唱在世界文化中無處不在,從理論上講,這種行為可以促進群體成員之間的凝聚力。已經有研究發現,在專業的合唱歌手之間會產生同步的生理效應。音樂家、數學家伊萊恩·丘(Elaine Chew)參與的一項研究將這個結論推廣到了普通人。他們發現,當非專業歌手一起歌唱,尤其是發出長音時,他們之間的心率變異性同步的水平比基准水平更高。

  音樂「處方」

  對於心臟病患者來說,音樂干預可以調節腦血流,減少術前的焦慮情緒和術後壓力,改善手術結果,並降低皮質醇水平。音樂干預對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和血壓有顯著影響。聽輕松的音樂不僅能降低心臟病患者的心率和呼吸頻率,還能降低心臟的耗氧量。

  生物反饋傳感器技術的進步,使心率變異性等生理參數可以被用於指導心臟治療中的音樂干預。伊萊恩與心臟病專家皮爾·蘭比亞斯(Pier Lambiase)等科學家正在合作開發一款應用軟件Heart.FM,它會在播放音樂的同時記錄並分析患者的心率等生理參數變化,並根據這些數據為患者個性化地推薦更有益健康的音樂。讓患者可以在聽音樂放松的同時,達到心腦血管保健的效果。

  隨著智能手表等生物反饋設備的廣泛應用,根據神經與心臟狀態量身定制的音樂干預的普及,可能會在不遠的將來實現。 「音樂處方」或許會成為改善心理和身體健康的一劑良藥。

amocity
amocity

  


  用音樂理解心臟病學

  在異常心律中,心跳的間隔往往具有簡單的比值,這與一些音樂的節奏相吻合。事實上,貝多芬音樂中的獨特節奏與心律不齊的節奏高度相似,以至於心臟病學家推測,貝多芬的音樂可能是他患有心律失常的真實寫照,而耳聾增強了他對自己心跳的內感受知覺(interoceptive awareness)。那麼,在懂音樂的人眼裏,心電圖可以被怎樣解讀呢?

  腎臟病專家邁克爾·菲爾德(Michael Field)教醫學生們用一種獨特的方法辨認心臟雜音。他用顫音、裝飾音和漸弱音等音樂術語,描述心臟瓣膜關閉的聲音,或心臟功能紊亂時血液透過瓣膜的聲音。

amocity
amocity

  


  伊萊恩·丘選擇用經典的音樂片段來表示心電圖(ECG)中心律失常的特征節奏。比如布魯貝克(Brubeck)的《土耳其藍色回旋曲》(Blue Rondo à la Turk)有著2:4:3的節奏,這與早搏的特征節奏相匹配;皮亞佐拉(Piazzolla)的《大探戈》(Le Grand Tango)的混音效果,對應著房顫的不規則節奏。伊萊恩還創作了一系列以心電異常為基礎的鋼琴短曲,配有心臟病專家蘭比亞斯的解說。在優美的音樂聲中,讓普通人也能輕松地聽明白心臟的電異常。

  不規則心房異位放電伴異常傳導(irregular atrial ectopic firing with aberrant conduction)與皮亞佐拉的《大探戈》,視頻來源:Scientific American

  「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歌之。」上千年前的人們就明白,音樂從「心」中誕生。而現代科學家們在音樂與生理學領域的研究,不斷加深我們對音樂如何影響身心的理解,讓音樂這種「治愈心靈」的藝術形式,有機會成為「治愈心臟」的錦囊妙計。

延伸閱讀
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