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探索

一位諾貝爾獎得主的殞落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19117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bookface

這張照片小菠菜有印象沒?

這是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人,詹姆斯· 沃森(James Watson)和他的好基友弗蘭西斯‧克里克。

沃森有一連串的頭銜:DNA之父、諾貝爾獲獎者、生物學的里程碑、美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20大人物之一……

雖然他在科學上有很大的貢獻,但他卻是一個管不住嘴的作死小能手,總喜歡在道德倫理的邊緣試探。之前波叔也寫過關於他各種作死的試探。(不記得菠菜點這裡)

1.談論同性戀不該出生

2.「愚蠢是一種病」

3.黑人性慾更強

4.永遠不會僱傭肥胖者

5. 貶低女性,特別是女科學家富蘭克林女士

作為一個經常口出狂言的作死老司機,前兩天他上微博熱搜了。微博熱搜榜上,#DNA之父被剝奪榮譽頭銜#被頂進了前十。

已經91歲高齡的他,這回真的晚節不保,被自己就職的冷泉港實驗室收回了所有榮譽稱號。

amocity
amocity

  


因為,他兩次公開宣稱——

基因導致白人比黑人更聰明。

這不是他第一次幹這種事情了。

第一次是在12年前,那時他79歲。

1.作死過程

2007年10月初,為了宣傳自己的新書《避免和無聊人打交道》(Avoid Boring People),沃森接受了《星期日泰晤士》雜誌的採訪。

在採訪中,他說黑人的IQ得分平均值較低,智商低,儘管有色人種中不乏有能力者,但也不要輕易提拔他們。而且他還聲稱自己可以在十年內找到影響人類智商差異的基因。

我對非洲的前景感到非常悲觀。我們所有的社會政策都是基於他們的智力與我們的情報相同的事實 ,而所有的測試都說不是真的。如果你們和黑人打過交道,你就會知道並非人人生來都一樣聰明的。

結果可想而知,作為一位有巨大影響力的人,不應該輕易說出如此沒有科學依據,且不負責任的論斷。

amocity
amocity

  


民政事務專責委員會工黨主席基思瓦茲說:

看到一位有這種成就的科學家做出毫無根據,不科學和極具冒犯性的評論,我感到很遺憾。

強大的輿論壓力,讓他的新書見面會被取消,他所在的冷泉實驗室也解除他主任職務,要求他退休,避避風頭。

事後,他在美聯社發表了一份聲明,表示為自己的言論道歉,並澄清自己沒有歧視有色人種的意思。

我無法理解我怎麼能說出我所說的話。……對於那些從我的話中得出推論的人,非洲,作為一個大陸,在某種程度上在遺傳上是劣等的,我只能毫無保留地道歉。這不是我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從我的觀點來看,這樣的觀點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不過,社會各界對他的道歉並不買帳。

學術中心不再請他做講座,沒人邀請他參加活動,他寫的書賣不出,他沒法獲得學術界以外的收入。

怎麼說自己曾經也是生物學界的風雲人物啊,混到這樣的地步,沃森也是不甘心的。

於是2014年,他以「收入太少」為由,拍賣了自己的諾貝爾獎金牌。

拍賣諾貝爾獎牌,他也是史上第一人了。

這樣的大事自然引起了很多媒體的關注。於是他就趁著這個機會向媒體哭訴,稱自己遭遇到不公的對待。

沒有人真的願意承認我存在。

而且在這次拍賣會上,他再次為自己以往的言論道歉,希望可以得到寬恕,重新回到公眾的視野中。

最後,一位俄羅斯大亨以410萬美金拍下了他的獎牌,並送還給他。

一位傑出的科學家不得不出售自己諾獎獎牌來證明自己的成就,是讓人難以接受的。

不過,你以為他經過這次教訓,從此就老實了?

那你就太小看這老頭了。

2019年1月2日,美國公共廣播公司播放的紀錄片《美國大師:解碼沃森》(American Masters:Decoding Watson)里,沃森再次提到白人和非洲裔存在由基因導致的平均智商差異的觀點。

我希望我的觀點改變了,或許有新的研究認為後天培育要遠比先天重要。但我沒有看到這樣的研究。我看到的是黑人與白人IQ測試平均水平的差異。我認為這樣的差異就來自基因。

死性不改,忍無可忍的冷泉實驗室發表聲明,與他恩斷義絕,收回他的所有榮譽頭銜。

這些毫無科學依據、不計後果的言論應當受到譴責,並且不代表冷泉港實驗室、實驗室董事會、教員、學生的觀點。為此,冷泉港實驗室決定剝奪沃森的所有榮譽頭銜,包括名譽主任、名譽Oliver R. Grace教授和名譽理事頭銜。

2.種族歧視VS政治正確

相比起冷泉實驗室的果斷堅決,國內網友的態度就不一樣了。

一方認為,沃森確實在歧視黑人,應該接受懲罰;

另一方卻認為沃森只是說了實話,這是政治正確。

而認為是政治正確的評論幾乎壓倒性勝利。

說實話都不行了嗎?

美國政治正確不允許

這種話只能正面說,比如猶太人就是智商高?

確實,我們的社會普遍的信仰「生而平等」。

但是事實上,人和人之間必然會存在差異。比如你父母總覺得「別人家的孩子」特別聰明;世界100大發明中,黑人科學家占比確實不高。

或許大家在心裡也偷偷嘀咕:有些人就是天生聰明。

但科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你要有數據、有實驗。有實錘才能把事情釘死啊。

很顯然,沃森發表的言論是不嚴謹。

首先,沃森所發表言論的場合,一家媒體的採訪中(2007),一個紀錄片拍攝過程中(2018)。他既不是在學術期刊上,也不是在學術會議上發表言論。

amocity
amocity

  


其次,他在發表觀點時,沒有給出具體的實驗過程,數據結果分析,甚至他在言辭中,採用了「或許」、「聽說」等不確定的措辭。

最後,波叔不得不提醒,沃森的主要研究領域並不是智商與遺傳。在獲得諾貝爾獎後,研究重點一直比較混亂,主要成就是出書,著有《基因的分子生物學》《雙螺旋》等書。後來比較關注重組DNA技術的應用和攻克癌症研究。

也就是說,即使他是諾貝爾獎得主,生物學家,但是在智商與遺傳的課題上,他依然是一個外行人。就像大家都是玩音樂的,但是你一個唱搖滾的,就不要對搞戲劇的指指點點了。

從小就異常優秀,25歲獲得諾獎,年少成名,在長期的追捧和讚美中,這個老人迷失了對科學的初心。

我們無法磨滅他的功績,因為他對於生物學上的貢獻是不可忽視的。但是作為一個具有影響力的人,他更應該謹言慎行,尊重他人,尊重科學。

3.基因與環境

在學術上,關於基因是否決定智商,一直存在爭議。

基因確實與智商有相關性。

截止2018年,科學家一共發現了52種會對人類智力造成影響的基因。未來對關於「智商基因」的發現會更多。

而且,根據2018年1月,羅伯特·普羅明(Review Article )在《Nature》上發表了一篇關於智力和遺傳學關係的論文《The new genetics of intelligence》。

通過研究表現型的代際間相似度,大規模統計父母智商和子女智商,通過幾代人之間的智商分析,得出的結論是:智商的50%由遺傳決定。

而隨著這些研究成果的公布,關於種族優越和種族歧視的言論也越嚴越烈。但基因決定論卻一直不被社會認可,畢竟種族歧視曾經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傷害。

19世紀末美國的優生運動,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的猶太人大屠殺,血的教訓讓我們對這些結論保持警惕和懷疑。

而且環境、教育等其他因素對智力也有非常大的影響。

從1909年到2013年,人類的平均智商增加了29個點。與生活在1909年的人相比,今天的人類都是高天賦人才。這種人們變得越來越聰明的現象,叫做弗林效應,是由美國教授弗林發現並提出的。

在短短一百年間,人類的基因不可能發生大規模的實質變化。而人類集體智商提高,幾乎可以歸因於教育、營養等外界因素。

後來弗林還在自己的著作中指出,黑人和白人的智商差異是教育環境造成的。隨著教育機會平等化,這樣的差距會逐漸縮少。

2017年,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的Danielle Posthuma博士在Nature Genetics雜誌上發表的研究結果表示,除基因之外,父母的後天教育、胎兒在子宮中的環境健康程度等因素也會對個人智商水平造成影響。

而且羅伯特·普羅明在論文中,除了得出「智商的50%由遺傳決定」這個結論,同時也分析發現,父母受教育時長、家庭的經濟地位等都與孩子智商高低有相關性。

他在研究的最後總結,基因並不能完全決定智商,後天的發展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儘管他們對生活狀況具有很好的預測效度1-6,但智商不是確定性的,而是機率性的。

而且高智商也不意味著成功。

根據《2017年勞動群體智商調查報告》顯示,智商與成功不是正比關係。當智商在110以下時,智商越高的人,平均成功指數也越高,成線性正相關。但是,在智商高於110後,智商越高的人,平均成功指數卻越低。

成功的因素並不是單一的,是多元的。人品、性格、運氣、情商、智商……都會是成功的因素。

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生而不同。或許基因會影響智商,但它絕對不能預測一個人的未來。

與其坐以待斃,自怨自艾,不如奮發努力,謀求突破。

延伸閱讀
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