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探索

新冠長期後遺症與腸道微生態失衡有關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128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2022年01月27日 10:03

【科學快訊】

< data-link="">

中新社香港1月26日電 (記者 韓星童)新冠肺炎引致的長期綜合後遺症,又稱「長新冠」,指病人在感染新冠病毒數周至數月後出現的並發症或持續症狀。香港中文大學(中大)26日公布,中大醫學院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新冠病人的腸道細菌失衡和出現「長新冠」的風險息息相關。

據悉,「長新冠」的國際定義指新冠病人在病毒清除後,至少有一種症狀持續四周或以上。根據中大醫學院的研究資料,76%新冠病人康複後6個月內出現至少一種症狀,當中最常見的症狀包括疲倦、記憶力差、脫發、焦慮和睡眠困難。

中大研究團隊發現,「長新冠」病人的腸道微生態異常,「好菌」明顯較少,而「惡菌」則較多。相反,沒有後遺症人士的腸道微生態則較豐富及多樣化,與從未染疫人士的相似。團隊還發現,「長新冠」病人在年齡、性別、其他疾病、使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藥物,以及感染新冠肺炎的嚴重程度等多方面均與沒有出現後遺症人士沒有分別,反映腸道微生態失衡是導致「長新冠」的主因。

研究團隊進一步研究腸道細菌失衡與不同類別的新冠後遺症之間的關聯,包括呼吸系統、神經系統、消化系統、皮膚(脫發)、肌肉骨骼和疲勞。研究結果發現,多達81種腸道細菌與多種新冠後遺症有關,當中不少細菌更與三種或以上持續症狀有密切關聯。

此外,團隊發現「長新冠」病人腸道中缺少了幾種能提高人體免疫力的腸道細菌,包括青春雙歧杆菌、長雙歧杆菌和假小鏈雙歧杆菌,而病人入院時的腸道微生態失衡狀況是導致日後出現「長新冠」的主要因素。

amocity
amocity

  


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指出,這是全球首個研究證實新冠病人康複後出現持續性腸道微生態失衡,而這現象很可能是導致出現後遺症的重要原因。

amocity
amocity

  


中大醫學院院長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表示,研究結果顯示,新冠病人的腸道微生態可以預測出現後遺症的風險。全球有數以百萬計人士感染新冠肺炎,此項研究顯示通過調節腸道內的細菌,可以促進病人痊愈及減少新冠肺炎後遺症出現。

延伸閱讀
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