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探索

僅存30頭的蘇門答臘犀,最近迎來了新生兒!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401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2022年04月01日 09:20

【科學快訊】

  3月24日,一頭蘇門答臘犀寶寶在印度尼西亞誕生了!這是世界上最稀有的犀牛。

  這頭小犀牛通體毛絨絨,眼睛圓滾滾,體態胖嘟嘟,耳朵和腦殼上還有一大縷小毛刷一樣的小鬃毛。小犀牛剛剛出生不久,大家還來不及給它取名字,就先叫它「蘇寶寶」(Baby Sumatran rhinocero)。

  剛剛出生的蘇寶寶|Indonesian Ministry of Environment and Forestry

  蘇寶寶來啦

  蘇寶寶是一頭母犀牛,出生於印度尼西亞的楠榜省(Lampung Province)的蘇門答臘犀保育中心(Sumatran Rhino Sanctuary)。最近幾天,印度尼西亞政府以國家級的宣傳力度公告了它的降臨,這是該保育中心的第 8 頭犀牛。

  保育中心位於外港巴斯國家公園(Way Kambas National Park),蘇寶寶成為了這裏的第8頭蘇門答臘犀|Indonesian Ministry of Environment and Forestry

  為什麼這頭小蘇門犀的降世如此重要,這要從這個物種岌岌可危的數量說起。

amocity
amocity

  


  蘇門答臘犀(Dicerorhinus sumatrensis)也被稱為亞洲雙角犀、毛犀牛,或被簡稱為蘇門犀。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在2019年3月的更新數據,全世界存活的成體蘇門答臘犀大約只有30頭。它們是世界上最瀕危的珍稀動物之一,被紅色名錄列為「極度瀕危」物種,一個氣候或生態上的風吹草動,就有可能把它們在地球上輕易抹去。

  蘇寶寶的降臨,給這個極危物種帶來了希望。而且,它的誕生本身也是一樁傳奇。

  曆經8次流產的媽媽

  蘇寶的媽媽是羅莎(Rosa),它在順利生下蘇寶寶之前,在保育中心已經有過8次懷孕經曆。但遺憾的是,這8次可能的添丁喜事,卻全部以流產告終。這讓保育中心的工作人員十分沮喪,他們甚至懷疑自己的飼養方式是不是出了問題。

  羅莎和她的寶寶|Indonesian Ministry of Environment and Forestry

  好在,蘇寶寶的順利降生,就像一針強力的興奮劑,給每個人都輸入大大的振奮之力!蘇寶不僅是羅莎誕下的頭一胎,也是該保育中心「蘇門答臘犀繁殖計劃」下誕生的第一頭新生小犀牛!

  羅莎並不是在保育中心土生土長的蘇門犀。2003年,在西蘇門答臘的布吉特巴曆山國家公園(Bukit Barisan Selatan National Park),人們發現了一頭神秘的蘇門答臘犀。它和一般的蘇門答臘犀很不一樣,這家夥一改同類害羞、膽小、夜行、躲著人類及家畜的性格,居然經常跟著人類討東西吃!這種行為看起來可愛,但對犀牛卻極其危險,畢竟它並不知道,哪一個站在它對面、給它投喂水果的人類,會為了它值錢的犀牛角而突然掏出一把獵槍。

  犀牛保護專家只好聯合政府力量,一起保護照顧它,並時不時上傳羅莎的所在位置。2004年,羅莎對人類愈發親近,甚至賴在人類的村落不出來,大家只好讓它住進保護中心裏,並為它打造了一間幾乎可以媲美原生態環境的「豪華套間」。據保育人員描述,羅莎不僅親人,還會在水果大餐將要到來之前,用獨特的歌聲唱歌,接著在它最喜歡的泥漿坑裏打滾助興。

amocity
amocity

  


  住進保護中心的羅莎,經曆了8次流產,終於誕下了第一頭小犀牛|Indonesian Ministry of Environment and Forestry

  通過人工繁育誕生

  蘇寶寶的爸爸來頭也不小。爸爸名叫安大圖(Andatu),它是印度尼西亞第一頭通過人工繁育誕生的蘇門答臘犀。安大圖出生在2012年,當時正值各國協助保育的巔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這次蘇寶寶的誕生,是在安大圖剛剛性成熟不久,天時地利人和,好運到了極點。

  安大圖|Bill Konstant / International Rhino Foundation

  安大圖的爸爸、蘇寶寶的爺爺安達拉斯(Andalas)則出生於美國。它同樣來曆不凡,安達拉斯出生於2001年,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蘇門答臘犀不可能通過人工繁育產下後代,而安達拉斯打消了人們的疑慮。

  現在看來,蘇寶寶爺爺當年的出生,似乎是這一連串喜事的原點。從父系角度來看,蘇寶寶是人工繁育的第三代,意味著這個物種有可能在人工環境中延續基因,這為這一物種的存續帶來了巨大的希望。

  獨一無二的神獸

  世界上目前存世僅5種犀牛,分別是白犀牛、黑犀牛、印度犀、爪哇犀、蘇門答臘犀。前兩種犀牛生活在非洲草原,是雙角犀;後三種生活在東南亞及印度次大陸等,其中印度犀和爪哇犀是單角犀,而蘇門答臘犀是亞洲分布的獨一無二的雙角犀。

  從外觀上來看,印度犀也能稱得上是別具一格。它們皮膚上的褶皺,如同身披胄甲,而且還長有一個個令密恐患者抓狂的小凸起。

  不過,看似威風凜凜的印度犀,其實是個「糞堆愛好者」。

  印度加濟蘭加國家公園的印度犀 | Anuwar ali hazarika / Wikipedia

  蘇門答臘犀也可能是這幾種犀牛中最獨樹一幟的。它的體格最小,一頭蘇門答臘犀肩高約1.12~1.45米——不用懷疑,你完全可以俯視它;身長2.36~3.18米,有一條半米左右的尾巴,體重為500~1000公斤。這和肩高1米8,動輒2噸半的白犀牛相比,幾乎稱得上小巧玲瓏。

  蘇門答臘犀體型最小|26Isabella / Wikimedia Commons

  蘇門答臘犀的演化也是撲朔迷離。過去有不少學者認為,它們是印度犀和爪哇犀的近親,因為三者分布的地理位置有諸多重疊;另一些學者則認為,它們可能更接近白犀牛和黑犀牛,因為這三者都是「雙角模式」犀牛。然而,最近一些基因分析結果又帶來了第三種可能:印度犀、爪哇犀為一支血脈,黑犀牛、白犀牛為另一支血脈,而蘇門答臘犀牛為獨立演化的第三支血脈;這三派大約在2500萬年前就分道揚鑣,和前兩分支犀牛的地域重疊或犀角相似大抵只是一場巧合。

  更令人唏噓的是,曾有研究分析過蘇門答臘犀的濃密體毛,認為它們有可能是曾經叱吒風雲的披毛犀的旁支。

amocity
amocity

  


  生活於更新世的披毛犀,有一層厚厚的毛皮和脂肪;被早期人類獵殺可能是其滅絕的原因|Indonesian Ministry of Environment and Forestry

  曾經,中國也有蘇門答臘犀

  蘇門答臘犀不僅在演化史上非比尋常,在東南亞的生態地位也是不可替代。蘇門答臘犀喜歡食用植被的嫩葉、嫩芽、花朵、果實,是天然播種小能手。不少植物的種子經過它們消化道的處理、排出它們體外後有非常好的出芽率,比如野生芒果、山竹、榴蓮等,只有像蘇門答臘犀這樣大塊頭的動物,它們的消化道和排泄口才能毫無障礙地通過這些植物種子。

  1793年,西方科學界為蘇門答臘犀繪制的第一幅畫像|William Bell

  蘇門答臘犀還是「最會唱歌」的犀牛,叫聲十分特殊,能傳播到9-10公裏遠的地方。蘇門答臘犀和亞洲象的棲息地存在不少重合,作為東南亞最大的幾種哺乳動物,它們之間一直相安無事,有人推測是蘇門答臘犀用「歌聲」提早和對方打好了招呼,君子之交溫如玉。

  蘇門答臘犀曾經在中國也有分布,可能一度到達四川。如果去中國國家博物館,你會在博物館中看到一尊十分精美的國寶青銅器——西漢錯金銀雲紋青銅犀尊,它就是一頭蘇門答臘犀!

  西漢錯金銀雲紋青銅犀尊|中國國家博物館

  然而,隨著人類對棲息地的破壞和汙染、對犀牛角的貪婪和隨之而來的捕殺,曾經在亞洲大陸輝煌一時的神獸,最終也逃不過瀕臨滅絕的處境。現在,蘇門答臘犀只被限制在東南亞的幾處狹小空間裏,數量只剩區區幾十頭。

  希望這些俊美的神獸能夠依舊在森林裏馳騁縱橫,也再次感謝蘇寶寶,你的誕生給我們帶來了無與倫比的希望!祝你茁壯成長!

  祝蘇寶寶茁壯成長!|Indonesian Ministry of Environment and Forestry

  作者:羅曉峰

  本文來自物種日曆

延伸閱讀
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