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12

諸葛亮屢次北伐的真相:是正義之戰,還是倒行逆施?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19122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嘉涵說史

毋庸置疑,歷史上的諸葛亮是個了不起的人才——他是治理國家的賢相,忠君愛國,嚴格自律,廉潔奉公,終生勤謹,令後人無限敬慕,堪為萬世師表。

然而拋開千百年來人們對其才智與德行的崇拜,分析一下他發動北伐戰爭的意義和作用,有很多值得人們深思的地方。

封建統治者一切的措施都是為了鞏固其統治,諸葛亮當然也不例外。但諸葛亮的鞏固統治本身還有一個更終極的目標,就是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他對於曹魏的歷次征討,正是這樣一個政策的延續。

對於曹魏政權,諸葛亮一貫採取敵視態度,聯吳之目的即是為了抗曹。曹氏從張魯奪漢中後,一度威脅了益州。219年定軍山戰敗,曹軍撤出漢中,益州穩定下來。但220年曹丕代漢,忠於劉氏的諸葛亮便屢次北伐,去「攘除奸凶」,以圖興復漢室。

然而,諸葛亮屢次率領蜀漢大軍北伐中原,真相到底是什麼?為何存在很多令人困惑的地方呢?發動這樣的戰爭真有必要嗎?

我們首先從當時蜀國人民利益來看,北伐戰爭徒然加重蜀人負擔,「受其荒殘」。由「國富民強」淪為「民貧國虛」,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戰爭的頻繁。因為諸葛亮連年出軍,以致徵調下轄各郡,大多不會去救援他。

舉例來說,巴西太守呂乂在本郡募兵五千人送給諸葛亮,竭力安慰做工作,才勉強使他們不至逃亡。呂乂因這個功勞被諸葛亮大加褒賞,並升調蜀郡太守,負責供給軍糧。當時蜀郡是首都,人口是最多的,但很多老百姓為逃避徵調,紛紛躲進山野之中。「又亮卒之後,士伍亡命」,就是說諸葛亮死後,苦於兵事的士兵大都亡命逃走。呂乂出任蜀郡太守之後,千方百計進行「開喻勸導」,幾年以後,一萬多逃逸的百姓和士兵才從山林荒野中走出來。

很顯然,就蜀國人民當前利益而言,諸葛亮發動的戰爭對他們不但無益,而且有害,所以他們才紛紛用腳投票。

蜀漢究竟有沒有統一全國的條件?

再從三國時代全中國人民的長遠利益來看,如果蜀國能夠恢復統一局面,自然比分裂割據有利,那麼蜀國是否具備統一全國的條件呢?

關羽鎮守荊州,進攻曹氏時,曾一度得勝,使曹操有遷都之議。但關羽敗走麥城,孫吳取得荊州之後,無論就控制地域大小、內部環境等方面來看,北方都占優勢。

amocity
amocity

  


先看人口。根據史料記載的情況進行計算,公元263年,魏國大約有103萬戶,443萬人;吳國有52.3萬戶,230萬人;蜀國最少,僅有28萬戶,94萬人。

次看地域,雖然益州是當時漢末十三州中最大的州之一,而且地勢也最為險要,但蜀漢的統治區域卻只有這一個州。而當時曹魏擁有北方九州,東吳占揚、荊、交三個州。蜀漢面積最小,意味著人口、糧食、器用等支持戰爭的硬性條件上都大大落後於曹魏和孫吳。

再看內部環境,劉備在巧取豪奪益州之時,主要依靠的就是荊州帶來的軍隊和人才,所以就很自然地就形成了外來勢力集團。而益州土著勢力和外來勢力之間的歷史矛盾一直很深,即便劉備入蜀之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安撫人心,但內部政治鬥爭始終存地,從政局的穩定性上也不如曹魏和孫吳。

蜀國雖然政治清明,卻是建築在嚴刑峻法的基礎之上,而不是建築在與民休息、發展生產因而繁榮富足的基礎之上的。論統一全國的條件,蜀不如吳,吳不如魏。蜀國各方面都沒有足夠力量可以完成統一事業,北伐的戰爭因而也就失去意義,所謂「北定中原,興復漢室」,實際上已經只是個口號而已。

諸葛亮以一己之私危害全國百姓?

再來看看諸葛亮屢次發動戰爭的主觀目的。

諸葛亮在艱苦困難條件之下,意志堅定地屢次策動北伐,誠如他自己所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然而所發動的各次戰爭,只是為了恢復劉氏政權的封建正統。雖然有時是主動進攻,有時是以攻為守,然而無可爭辯,這些都是不同的封建統治階級集團的鬥爭。客觀上,也沒有發生有利於人民的效果。

amocity
amocity

  


封建統治者宣揚正統觀念,同時利用諸葛亮作為榜樣,鼓勵臣下的忠節,諸葛亮的北伐戰爭因而一直被視為正義的戰爭,值得重新考慮。

從古至今,世人對諸葛亮頌揚不絕,只有唐代呂溫在貞元十四年(798)所作《諸葛武侯廟記》里說:

amocity
amocity

  


「向使武侯奉主之命,告天下曰:『我之舉也匪私劉宗,唯活元元。曹氏利汝乎?吾聽之。曹氏害汝乎?吾除之。俾虐魏逼從之民聳然感動,然後經武觀釁,咸洛不足定矣!奈何當至公之運,而強人以私。此猶力爭,彼未心服。動而靡獲,不亦宜哉!」

呂溫不囿於傳統觀念,直斥諸葛亮是以劉氏之私,危害老百姓,強迫人民去完成他的「忠劉」私念,置「元元」於頻繁的兵凶戰危之行動,自己也毫無收穫,所以處置極其不妥當。

正義之戰還是倒行逆施?

伍子胥曾自諭:「吾日莫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這句話意思就是說,我人以暮年,反正剩下的日子不多了,所以要違反常理,違背時代潮流和人民意願來做事。這種邏輯令人不寒而慄!

諸葛亮曾說:「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他還在《正議》中引《軍誡》之句:「萬人必死,橫行天下。」如果這些話確係出自諸葛亮之口,那麼他何曾為黎民百姓、天下蒼生真正著想過?北伐中原究竟是維護封建正統的正義之爭,還是為報答劉氏私恩所採取的、歇斯底里的倒行逆施?就有待各位讀者去作出評判了。

一言以蔽之,諸葛亮是能人,不是完人;諸葛亮是大才,不是全才,他畢竟是人而不是神……有時候人類總會以正義之名,做邪惡之事,而這樣的人能力越強,後果越可怕,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要深度覺察的。

延伸閱讀
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