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大地

甘肅每年都會發生的這件事,誰都受不了 | 地球知識局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412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_⊙)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NO.1094-甘肅暴雨頻發

作者:杔格

制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近日,甘肅地區發生了多場特大暴雨,不僅部分城市發生內澇,連位於野外的著名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都因為大泉河水位上漲受到了波及,需要閉館保護文物。

護欄下面就是大泉河了,經常是沒什麼水的

(圖片@貓斯圖)

對於位於西北降水缺乏的省份甘肅來說,下雨確實是好事。不過突發性的雨水峰值過大,給當地人出行生活造成不便確實存在風險,有時還會造成極為可怕的後果。

amocity
amocity

  


莫高窟能在千百年來保存的這麼好

乾旱是個重要的條件,所以對水分濕度也非常敏感

(圖片@貓斯圖)

乾旱之地突降雨

甘肅省地形狹長,在氣候上大體分為四大區塊:乾旱區、半乾旱區、半濕潤區、濕潤區。與大多數人刻板印象中的甘肅不一樣,它有少部分濕潤地區,也就是位於青海、四川、陝西交界處的天水、慶陽、平涼、隴南、甘南、臨夏部分地區,這一部分基本上位於蘭州以南。

相比甘肅東南部

位於西北的敦煌就乾旱得多了

甘肅的另一種劃分方式則是大體以黃河為基准,將甘肅分為河東、河西兩塊。而河東地區大體位於蘭州東南,與甘肅的濕潤地區大部分重疊,這是一片處在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區和青藏高原高寒區三大自然區的交匯過渡帶。甘肅的自然景觀隨氣候區不同具有顯著的地域差異。

amocity
amocity

  


分類方式其實還有很多

由於靠近季風區,河東固有的氣象條件和地質條件複雜多樣導致過去自然災害高發。

只是近幾十年來,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河東年降水強度總體降低,年持續乾旱天數顯著增加,年極端降水情況也大為減少。曾經濕潤的甘肅河東,現在也在面臨逐漸乾旱化的困擾。

這對於需要靠天吃飯的黃土高原農業

絕不是個好消息

(甘肅慶陽附近)

(圖像來自Google map,DigitalGlobe)

可正是因為平時降水較少,超出預期的強降水一旦到來,往往都是比以往更加惡性的災害。

特別近幾年來,河東氣象及其衍生災害損失愈發嚴重,其中尤其以少量個別極端氣候事件影響最為顯著。

甘肅東南部以山地為主

所以一方面平整的盆地極為寶貴

一方面極端天氣容易引發各種自然災害

而在廣闊的甘肅中西部地區,仍然是明顯的乾旱樣貌。尤其是蘭州以西的河西走廊地區以及安西極旱地區,年均降水量依然非常有限。水源極度依賴發源於祁連山脈的內流河。

蘭州以西的河西走廊

就只能依靠祁連山河流來養活一個個綠洲了

但這並不意味著這裏沒有水害。

最近50多年來,大氣候環境下,北半球中、高緯度陸地年極端強降水事件總體增多,中國的年極端降水也頻次趨多、雨量趨強(少部分地區反常)。

與1951-1980年的-平均氣溫相比

2014-2018年的全球平均氣溫有明顯提升

這其中變化最大的就是北半球的中高緯度地區

甘肅河西地區就受此影響,年降水量趨於微弱的增多,並伴隨有氣溫上升,在大環境的作用下,甘肅的乾旱地區甚至可能由暖乾向暖濕轉型。

乾旱地區由於過去大多沒有高峰水利設施建設經驗,遇到頻繁出現的峰值降水,反而會超過原有水利設施的處理極限,造成災害。

甘肅昌馬水庫

(圖像來自Google map,DigitalGlobe)

甘肅多地均受災

甘肅多地近年來飽受大雨侵害,給社會經濟、人民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多個地市均有記錄。

尤其是在廣大山區,不少農民居住和勞作於山坡、山穀等地,更容易受到山洪、泥石流、山體滑坡等災害的侵襲。

山穀中的甘肅-五灣水庫

下遊則是一些零星的村落

(圖像來自Google map,DigitalGlobe)

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這裏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一直以來以黃沙漫天的形象聞名宇內,鳴沙山是敦煌除莫高窟外的另一重要旅遊支柱。

月牙泉

(這個角度其實有點危險)

(圖片@杔格)

但是就是這麼一個乾旱的地區,今年7月份以來,因暴雨影響,莫高窟已經關閉了兩次。窟區前有一條長期水量較少的大泉河,也因暴雨猛漲,水位急劇上升。

7月上旬的第一次關閉

(圖片來自http://www.gansu.gov.cn/index.html)

莫高窟所受的暴雨災害並不只是因為小範圍的降水,因為這不足以引發區域性洪水災害,災害的主要來源是周邊戈壁地帶和山脈區的降雨匯流。

莫高窟,第96窟九層樓

(圖片來自UNESCO@Ko Hon Chiu Vincent)

離敦煌不遠處的瓜州,以安西極旱區而聞名。在唐代,今瓜州境內的鎖陽城曾是瓜州(晉昌)郡治,但後來因環境惡化等,趨於乾旱,城址廢棄,可見氣候乾旱化對當地的影響。

鎖陽城

(圖片來自UNESCO@鎖陽城保護站)

就是這樣一個因缺水而荒袤的地區,今年竟下了多次大雨,以致於當地習慣了旱地生活的居民廣泛受災。

和導致今年莫高窟關閉的是同一批雨

瓜州縣鎖陽城鎮-東巴兔村

是本次災害受影響的村子

村子遠離瓜州縣城,在鎖陽與莫高之間

(圖像來自Google map,DigitalGlobe)

除了酒泉下轄的這兩個典型地區,甘肅的河西永登、永昌、嘉峪關也在6月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暴雨引發的山洪、內澇災害。

甘肅的河東地區也並沒有更好。

甘肅白銀靖遠,紅軍當年長征所經過的地方,這是離內蒙古與寧夏所較近的一個地區,著名的景泰黃河石林就在其周邊。

白銀靖遠黃河邊

雖然也挨著黃河,但絕大部分區域還是很缺水

(圖像來自Google map,DigitalGlobe)

作為傳統的乾旱半乾旱區,在去年也發生了暴雨災害,多輛駕校車輛被沖進黃河。

河東地區的半乾旱地帶,臨夏州東鄉縣在去年也爆發山洪災害,導致一部分設施損壞。

去年雨季,甘肅因暴雨引發的災害頗為頻繁

往遠看一些,定西漳縣,這是傳統的黃土高原地帶,塬墚峁在此集結,典型的水土流失地區。這樣一個地方在40多年前一次暴雨中,大量基礎設施被摧毀(不過也因這次暴雨卻發現了著名的汪世顯家族墓)。

而與蘭州毗鄰的永靖縣在去年7月因暴雨引發山體滑坡,多名群眾被困。

黃土高原從山西、陝西向西一直延伸到甘肅東、南部

黃土高原常見的問題,在甘肅也很常見

(圖像來自Google map,DigitalGlobe)

作為甘肅省城的蘭州並不能獨善其身,它也是受害者。

由於黃河穿城而過,兩山夾峙,城區狹窄,呈條狀分布,在強降雨到來時本就是容易發生內澇的地形。

地形限制導致的盆地內土地的過度開發

更提高了自然災害的風險

(圖像來自Google map)

amocity
amocity

  


外加上蘭州的氣候不像河西走廊那樣過於乾旱,每到夏季蘭州市民就要做好面臨雨水災害的准備。

船票3元

蘭州黃河賽艇

最高水位漲到2000mm就不允許發船了

今年6月份,蘭州地區突降大雨,造成蘭州主城區大規模交通堵塞。同時蘭州的黃河水漲對於水中交通(水上巴士)以及河面上的建築物(水上清真寺等),也會造成惡劣影響。水來得太多真不是什麼好事。

怎麼樣面對災害

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出一個普遍規律:乾旱的甘肅爆發暴雨、泥石流、山體滑坡等災害大多發生在一年之中的6~9月份之間。在當地專業防災部門的口徑中,這段時期也被稱作雨季汛期,是一年一度的嚴峻考驗。

那麼,如何去預防對民間生產生活產生如此負面影響的雨季汛期災害呢?

甘肅黃河

缺水,但希望水不要來得太急太猛

客觀條件來看,甘肅省防汛基礎比較薄弱,全省中小河流防洪標准普遍偏低,一部分水庫帶病運行,山洪多發區監測預警能力很低。這只能通過強化監測預警、加快整治安全隱患、抓緊修複水毀防洪工程、著力防範地質災害等來進行改進。

隨著科技的進步,可提前監測與預防已經成為現實。比如對於山體滑坡方面,常用的有高密度電法、激光掃描技術、單點監測的方式,在災害來臨前提前監測,避免造成大規模損失。同時也為下一步如何防治山體滑坡的研究做出貢獻。

劉家峽水庫西端(蘭州的上遊水庫)

這裏四周山勢高聳,旁邊還有著名的炳靈寺

(圖像來自Google map,DigitalGlobe)

不過由政府加強預警監測、提升科學防災、及時傳達災害信息只是預警內容的一部分,更多的是要加強群眾對於自然災害的意識。

此外,對相關的水庫、電站、淤地壩的蓄水和安全運行的情況要多加注意,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後的水庫運行、蓄水情況以及山洪災害防禦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等在汛期前都要進行再次檢查,這是防汛源頭的主要生命線。

党河水庫(敦煌母親河)

平時都很旱,突然來一波洪水還真有點不好辦

(水庫上的党河水庫兩邊還有敦煌的符號)

(圖像來自Google map,DigitalGlobe)

其他環境方面,主要河道、城市洪道、村莊險段也是重點,要做到河道不能違章亂建,改善亂采亂挖、亂棄渣石等侵占河道的問題,確保洪水暴發之時行洪通暢。

還有一些特殊問題也值得關注,比如對於甘肅旅遊業有舉足輕重影響的文物古跡方面,必須盡可能排除雨災的影響。

甘肅天水的麥積山石窟

(圖像來自wikipedia@MarsmanRom)

比如即使是普通的微雨和小雨,在戈壁地表結皮和強烈蒸發的影響下,水分也會大量蒸發,導致莫高窟頂層的窟體外層質地酥化,影響莫高窟的結構強度。而在強降雨的時候,水分去向主要為入滲,入滲過程中極易攜帶地層中可溶鹽向洞窟所在層面遷移轉化,這將誘發洞窟內壁畫病害,毀壞傳承千年的文明遺跡。

北方的石窟常見的雨水侵蝕病害

因此如何保障莫高窟在越來越常見的雨水侵襲中的健康安全,會是文保部門的重要課題。

石窟以及各種文物保護工作在當今也是文博界的一大難題,盡管當地工作人員已經使用了多種先進防治石窟病害的方式,但在現有的條件下,仍並不能徹底阻擋雨水對石窟造成的自然破壞。

莫高窟的濕度和二氧化碳監控中心

(圖片@貓斯圖)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也沒有一片雪花能不受到其影響。曾經乾旱的甘肅,在全球氣候變化劇烈的大背景下,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降雨和水災比過去明顯增加,影響範圍也更大,每年的防汛工作都是夏天全省的大事。

但往好的方向看,逐漸轉移的季風和雨水,也會為甘肅帶來更多水分,滋潤甘肅的生命。若能將集中於夏天降臨的水資源儲存好,在缺水季節有計劃地高效利用起來,也會成為改善甘肅人民生活的優勢條件。

福禍相依,只看人們有沒有做好把握的准備。

參考文獻:

<1>李小亞,張勃.1960-2011年甘肅河東地區極端降水變化.中國沙漠,2013,33(6):1884-1890.

<2>劉洪麗,王旭東,張明泉,等.敦煌莫高窟降雨分布及入滲特征研究.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6,28(2):32-37.

<3>喬良.甘肅白龍江流域活動構造帶控制影響下的滑坡發育研究.甘肅省蘭州市:蘭州大學,2017.

<4>宋振峰.汛期來臨,甘肅如何防汛?.黃河報,2013-5-28(003流域·水事).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END

延伸閱讀
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