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大地

在遙遠的西南深處卻有一支維吾爾族人,這是怎麼回事?地球知識局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417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_⊙)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NO.1176-湖南維吾爾族

作者:趙百靈

制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棉花

1935年夏天,人稱小諸葛的桂系軍閥白崇禧帶兵來到了湖南常德沅江西岸邊的黎家坡。

就在今天常德-楓樹維吾爾回族鄉

蜿蜒流淌過的就是沅江了

(圖片來自google map)▼

amocity
amocity

  


在這偏僻的鄉鎮,作為回民的白崇禧聽說附近翦家崗有一座清真古寺,連忙帶人前去拜訪,果然看到了一座始建於元末明初的清真寺。驚喜的軍閥當即捐獻了一些銀元,贊助古寺水房的返修,還掛上了一塊“免駐兵”的牌子,禁止官兵騷擾此寺。

白崇禧與蔣介石對老家都還是不錯的

(圖片來自wikipedia)▼

小諸葛沒有算到,他走進了一座日後堪稱中國移民學地標的建築物。那些他以為和自己同為回民的村民,其實是一群流落湖南的維吾爾人。

回族還是維吾爾?

白崇禧搞錯是情有可原的,因為就算是翦家崗的長者也都以為自己是回族。他們的判定標准出奇得簡單:“吃肉的是漢族,不吃肉的是回族。”這裏的肉當然指的是豬肉,信仰伊斯蘭教的族人們直到民國時期都被嚴格禁止吃豬肉。

村裏的老人對民族觀念只有漢回二元,是因為在當地的生活環境中,人口確實主要以漢族和回族為主。兩者在血緣上並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不同之處只在於是不是信仰伊斯蘭教。和這些鄰居住得久了,很容易認為自己屬於一種一支。

伊斯蘭教作為一種宗教在世界廣泛分布

其中的教徒其實從屬於數不清的眾多民族▼

amocity
amocity

  


不過這些族人的來歷遠遠沒有那麼簡單。他們的先祖,可以一直追溯到成吉思汗西征時代的西域。

今天中國新疆吐魯番,在12世紀時仍然被稱為高昌回鶻國。這是一個著名的西域國家,不過在這時候,核心地盤有限的高昌國已經淪為了大政權博弈過程中的棋子,被契丹人建立的西遼國所附庸,成為了拱衛帝國東部的前線重鎮。

東方的大遼已經被金所滅

遼的殘部又來到西域建立有一個大帝國-西遼

高昌回鶻、乃蠻(成吉思汗的對手)等皆是其附庸▼

然而契丹人並不擅長經濟營建,雖然在前期對位於交通要道上的高昌國采取寬松政策,但等到了帝國軍事吃緊的時候,對高昌國壓榨就加強了。同時,契丹人也嘗試過消化附庸國領土,試圖將高昌國的回鶻人契丹化。

雙重壓迫導致了高昌國的抵抗。高昌國王與心腹密謀殺死了帝國派來的監軍,並向不斷向西突擊的成吉思汗投誠。配合高昌國王的心腹中,有一名都督哈勒勇力過人,後來被成吉思汗收歸帳下,南征北戰屢立戰功,其後代便被元廷封為世襲將官。

此時亞洲大陸的均勢正發生歷史性的轉折

蒙古帝國全面擴張,南滅西夏、西滅大遼、東滅金

高昌的反抗也反映出這些立國已久的大國

其組織和統治力已完全不如改造後的蒙古大軍▼

到了元末,這位都督的後人哈勒·八十又投向了勢如破竹的朱元璋一方,帶領自己的回鶻和回族親兵,參與了大同、應昌(今屬內蒙古赤峰,當時為蒙元王城)戰役,戰功赫赫。因其表現出眾,於是被朱元璋賜漢姓“翦”,意為“剪除北元党羽”,並被封到南方鎮守。

朕朱元璋,賜姓爾等姓“翦”

(圖片來自wikipedia)▼

這是這群來自大西北的回鶻人(維吾爾人的祖先)第一次居住在長江中遊一帶。不過他們此後又跟隨老將軍的兒子參與了平雲南的戰役,進入了西南。只是這一次,少將軍中了埋伏,沒能活著走出雲南。回鶻殘兵回到湖南時,當家的已經是老將軍的孫子了。

家族幾經動亂死傷,為明朝前期的安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到了永樂年間,翦家後人被封為了常德衛正指揮使,並封8名副將,在翦家崗給田數十頃。這些元末走出西域的士兵,在多年征戰後,終於解甲歸田,成為了軍屯人。

安置在常德一方面是解決了軍人的就業問題

一方面也便於監督西面的雲貴的諸多少數民族

(下圖為現代湖南,並非明朝湖廣行省)▼

這也是為什麼新中國成立之後,進行民族識別工作時,最終根據這段歷史,確認了這裏的村民其實是維吾爾族——盡管他們居住的地方和中國維吾爾族最大的聚居地新疆,相隔了千山萬水。

融入本土

翦家崗所在的地方,位於今天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楓樹維吾爾族回族自治鄉。初來乍到的回鶻官兵其實並不太習慣這裏的氣候和生活。

他們的封地在沅江邊上,由於不熟悉水情,為了就地取水方便,他們直接在沅江邊建設了自己的村落農地。然而在治水技術不發達的古代,沅江一到夏天雨季就會水位暴漲,吞沒他們辛苦建設的家園。經過多次與洪水不成功的搏鬥,官兵們終於找到了一處高地重建家園。

這就是翦家崗的前身。

明顯的融入南方稻作農業環境了

但仍然保留下很多獨特的地方

(圖片來自google map)▼

另外,一支古代軍隊遠離家鄉也意味著遠離了可以婚配的同族女子。這對於別的移民來說可能還不成問題,但對於信仰伊斯蘭教的回鶻官兵們來說,宗教禁令讓他們無法接受漢家女子進入自己的社區。但後來,在明朝嚴格推行的通婚規定和現實需求的壓力下,他們還是逐漸接受了和漢族女子通婚的現實。

今天翦家崗所在的楓樹鄉,民族通婚更為普遍。

2018年,《檔案記憶》刊登了一篇文章 ,被記者采訪的維吾爾老漢表示,家裏能接受清真飲食習慣的漢族成員,可以一起吃,不願意接受的,大不了家裏備兩套餐廚具,很少因為飲食問題爆發嚴重的家庭矛盾。

經過多年的通婚,現代的楓樹鄉維吾爾族在體貌特征上已經和新疆維吾爾族區別很大了。但他們與周邊的回漢群眾長相也有一定的區別度,眼窩更加深邃,鼻子也比湖南本地漢族更挺,鼻翼更大,面孔有很強的立體感。

當地族人的長相,也從側面反映了數百年來民族互相通婚的歷史。

amocity
amocity

  


更有意思的是,據湖南省農村居民社會化發展研究基地匡立波等介紹,當地的維吾爾族(新中國前認為自己是回族)群眾,還有一些不信伊斯蘭教的。這起源於一場清代中後期的瘟災。

根據伊斯蘭教義,穆斯林死後必須由阿訇執行葬禮。但當時鄉裏發生瘟病,楓樹鄉回維村很多村民都沒能扛過去,阿訇四處奔走參加葬禮還是忙不過來。在湖南濕熱的天氣裏,瘟疫病人的屍體又不宜長久擺放,有的家庭就請了道士和和尚來主持葬禮。

這犯了穆斯林社區的大忌,事後這些家庭被逐出教門,成為了道教徒或是佛教徒。但如今,信仰不同宗教的群眾都能和平共處,甚至穆斯林還會在古爾邦節邀請其他群眾一起來慶祝。在這個奇特的社區裏,宗教屬性被大大淡化,人們享受著世俗意義上的生活。

從武人到文人

話說回那座白崇禧拜見過的清真寺。它一直到今天都還能看到。

楓樹清真古寺

(圖片來自楓樹維吾爾族回族鄉人民政府)▼

它確實有數百年歷史,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因朱元璋思念戰死沙場的翦氏父子而建,最早被稱為“鎮南經堂”。經歷了明清兩代,直到民國,這座清真古寺經過了多次修繕,到了民國五年更名為“翦家崗清真古寺”。

對於當地穆斯林群眾來說,這座經堂的意義非凡。它既是當地人宗教活動的中心,也是當地文化教育的載體,從建造之初,就是當地的經堂學校。經堂教育分為高級和低級兩個班,一開始由老翦將軍從雲南聘請的毛拉、阿訇為官兵講授宗教經文。後來隨著這批人逐漸融入周邊回漢生活(回族大多也是來自西北的官兵),經堂也不再局限於宗教經典,還加入了漢家儒學的內容。

這是一個明智的決定。

雖然這支維吾爾族移民出身行伍,翦氏更是以忠勇著稱,在明朝經常有通過武舉成為軍官的族人。但從軍是一種多少具有風險性的活動,改朝換代時前朝的軍隊往往得不到信任。傳承文脈,才能讓族人不斷發展壯大,通過科舉從政保護家庭和鄉土利益。

果然,到了清代,翦家人失去了明朝敕封的世襲將軍職務,社會地位與庶民無異。但由於經堂長期傳授儒學,文教事業相當發達,翦家人仍然能在科舉仕途上表現出色。有清一朝,翦家崗走出了很多貢生、太學生,甚至還有當上知縣的。

這種文脈傳承到末代王朝結束仍然沒有斷絕。民國時期,翦氏後人在清真寺的支持下,建設了大量私立小學,並建立了領先全國的“督學”制度,其中一些留存至今。比如今天的常德東升完小,就是由當年的常德清真私立高小演變而來。

不遺餘力投入教育資源,也為這裏帶來了豐碩的教育成果。著名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翦伯贊老先生,幼年時接受的就是翦家崗的私塾教育,後來轉入民族小學,隨後才考上了縣裏的學校,開始了自己的求學求索之路。

而一直到今天,翦家崗所在的楓樹鄉和臨近的青林鄉,總計有19名青年學生考上了清華北大。這樣的比例,不僅在湖南省內少見,在全國範圍內都是很罕見的。

下次提起湖南常德的時候,就不要只奔著當地的牛肉粉去了。從這座城市向西驅車20多公裏,就能到達楓樹鄉,這裏有一群熱情的維吾爾族人在等待著你,向你展現屬於他們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傳承。

想在長江西南找到大西北的味道,這裏不容錯過。

參考文獻:

李奇文. 常德地區維吾爾族族際通婚研究. 廣東技術師範學院, 2013.

李未熟. 湖南楓樹鄉維吾爾族軍移後代探秘. 檔案記憶, 2018 (1): 27-29.

佟春霞. 新中國成立前湖南維吾爾族民族教育的歷史考察. 民族教育研究, 2015 (4): 95-100.。

匡立波. 火與冰:湖南維吾爾族伊斯蘭文化認同研究——以湖南桃源楓樹回維村為例.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 2014 (3): 32-35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楓樹維吾爾族回族鄉人民政府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END

延伸閱讀
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