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推薦

“水上大熊貓”——白鰭豚的滅絕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501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白鰭豚,也稱白暨豚,素有“水上大熊貓”之稱,中國特有的淡水鯨類,生存於長江中下遊。

白鰭豚全身皮膚裸露無毛,一般背面呈淺青灰色,腹面呈潔白色,在陽光的照耀下尤其光亮,新生幼體體色略深。

20世紀中期,長江中尚可見到白鰭豚較大群體,但此後白鰭豚的數量卻急劇下降,直至最終不見蹤跡。

2006年,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組織美國、瑞士、德國等6國科學家,采用世界一流技術對長江乾流進行調查,卻沒有發現白鰭豚的蹤跡。專家們認為,長江白鰭豚可能出現了“功能性滅絕”,或者,這種曾經在地球上生活了幾百萬年的動物,已經成為了滅絕動物之一。

2007年美國《時代周刊》把長江白鰭豚的滅絕評為十大人為災難之四,白鰭豚成為50年來第一種在地球上消失的大型水生脊椎動物,而且是受人類活動影響導致滅絕的第一種大型哺乳動物。

導致白鰭豚滅絕的原因可以分為兩個: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

人為因素:

人類對其食物魚蝦進行過度捕撈,致使白鰭豚得不到充足的食物供給;

amocity
amocity

  


人類對長江的過度開發,江湖阻隔、圍湖造田等使白鰭豚的棲息地遭到嚴重破壞;

人類在長江附近化工廠和醫藥工廠的開發,使得長江受到嚴重汙染;

長江成為了非常繁忙的運輸水道,很多白鰭豚被船只的螺旋槳打死打傷。;

有些人大量使用炸魚、毒魚、電打魚等有害捕魚手段,更令白鰭豚的生存雪上加霜。

amocity
amocity

  


自然因素:

本身數量稀少,難以大量繁殖;

自然繁殖率很低,生長較慢。

amocity
amocity

  


2002年7月,人工飼養下生存最長的一只雄性白鰭豚淇淇由於高齡自然死亡,它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存活了22年185天,為人類研究白鰭豚的生物學、生態學、人工飼養、行為學、生物聲學、血液學、疾病防治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這項研究,隨著白鰭豚的滅絕而停滯了。

事實上,白鰭豚在長江裏還有少量殘存,但是可以肯定是的,僅憑這最後幾只個體,已經無法延續種群,預計白鰭豚會在十年內徹底滅絕,對於這個,人類卻無能為力。

延伸閱讀
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