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大地

南非,由盛而衰? | 地球知識局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512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NO.1836-南非由盛而衰

作者:德米特裏

制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滿福

上世紀80年代,南非的經濟曾一度接近發達國家水平。作為非洲大陸最富有的國家,當時南非的經濟潛力留給人們無限的幻想。

80年代到19年的金磚五國

南非在相對優勢降幅可以說是最大的

(參考:World Bank)▼

在經濟的高速增長背後,卻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社會——在種族平權意識已經覺醒的20世紀,南非還施行著種族隔離政策,占總人口不到10%的白人擁有著整個國家70%以上的財富,分配極不平均的社會就像是坐落在活火山口上的別墅,隨時有被炸毀的風險。

amocity
amocity

  


國家是白人的,連海灘也是白人的

想和你在海灘踢個球,就那麼難?

(圖:wikipedia)▼

曼德拉掌權以後,南非種族隔離政策終於被廢止,曼德拉本人也成為了世界著名的平權鬥士,榮譽等身。

可他給南非這個國家留下的遺產,卻是讓它在經濟、教育、醫療衛生等領域與發達國家漸行漸遠。

那個在華盛頓廣受歡迎的男人(1994年)

(圖:shutterstock)▼

控一隅而制非洲

amocity
amocity

  


作為一個建制完善的中等收入國家,南非的地緣位置可謂是得天獨厚。

南非位於非洲大陸的最南端,是歷史上東西方交流的重要航道。在蘇伊士運河通航之前,所有從歐洲開往亞洲的船只都要繞行好望角。

所以歐洲人殖民非洲的地域選擇上

最有價值的殖民地,一類是各種資源產地(黃金、奴隸)

一類是關鍵的航運通道(南非、埃及、直布羅陀)

而這幾大航運通道最終都被英國所控制

(1857非洲殖民地大致狀況)▼

歷史上第一個到達南非的西方探險家是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1486年,為了尋找一條通往東方黃金之地的航道,他從裏斯本出發踏上探險的征途。

當時即使是王室支持的遠航,條件也相當有限

但相比硬件,熟練的水手、有效的組織更加重要

(圖:wikipedia)▼

當船隊航行到大西洋和印度洋交接的海域時突然狂風大作,整個船隊都受到了劇烈的沖擊,海浪將幸存的船員推到了一個巨大的岬角上,迪亞士遂將這個岬角命名為“風暴角”。他相信,只要繼續向東北方向航行就能到傳說中的印度,但船隊糧食輜重都已耗盡,船隊只得返回歐洲。

也就是著名的好望角

(圖:shutterstock)▼

迪亞士的航行失敗了,但是他的想法得到了後人的落實。11年後,一個名叫達伽瑪的航海探險家率領船隊繞行風暴角,建立起了歐洲-非洲-印度的航線,讓葡萄牙從此成為歐洲經濟強國。這塊非洲南端的岬角也就成為歐洲人進入印度洋的海岸指路標,葡國國王約翰二世還將其改名為“好望角”。

達伽馬此次遠航對於葡萄牙成為海上帝國意義重大

但也是在之前一代代航海人的基礎上達到的成就

西葡兩國正是在持續的投入下才拿到大航海的首張門票▼

從歐洲駛向亞洲的所有船只都會在好望角附近進行補給。久而久之,這裏就形成了一座以海岸碼頭為中心的城市——開普敦。在約翰內斯堡建立之前,這裏是非洲南部最大的城市,迄今也是地區經濟重心、是非洲海上貿易和造船業中心。

其實離得很近,一山之隔

(圖:google map)▼

隨著黃金、鑽石等珍貴礦產的開掘讓采礦業成為南非支柱產業,加上農業和制造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占據南非經濟更大的比重,使得國內比勒陀利亞和約翰內斯堡相繼崛起,在GDP上超過了開普敦。

南非龐大的礦產資源基本在內陸地帶

沿海其他港口在紛紛崛起▼

但開普敦並沒有衰落,相反它仍然是南非最具地緣優勢的城市。擁有一條世界級航道始終是南非躋身非洲經濟一線的重要資本,每年開普敦港忙碌的碼頭上,集裝箱裏的礦石、農產品、汽車代表了這個國家的經濟底氣。

開普敦市中心及港口

(圖:shutterstock)▼

從殖民時代一直到1980年,南非一直站在非洲經濟的頂端,即使遭到尼日利亞石油經濟的挑戰,穩健的增長也維持到了1995年。

可是,1995年後,南非經濟卻陷入疲軟,在全球化的大潮之下GDP不增反降,到21世紀初時,已經與非洲後起之秀尼日利亞和埃及相差無幾。

2002年,南非GDP總量為1151億美元,尼日利亞為954億美元,埃及為852億美元。面對兩大新興經濟大國,南非已經沒有了80年代以前的那種巨大優勢。到了2015年,尼日利亞和埃及兩國的GDP總量更是全部都在南非之上,可以說從經濟規模上終結了南非在非洲一家獨大的態勢。

非洲三大經濟體GDP比較

南非曾經巨大的優勢不再

不過南非人均GDP仍遠比埃及、尼日利亞要高

(95-00年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分水嶺)▼

“新”的國家

這種經濟增速上明顯而令人費解的換擋,忠實地記錄了南非國內政治的跌宕起伏。

在1994年以前,南非是白人的南非,由英國裔組成的上層階級,荷蘭、法國、德國等殖民國的後裔形成的新族群阿非利卡人(布爾人)是這個國家的中上層階級,主宰著南非的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

弗雷德裏克·威廉·德克勒克(圖左)

南非迄今為止的最後一位白人國家元首

也是廢除種族隔離制度的重要推手

(圖片:Carol M. Highsmith / Wiki)▼

因此現在一般將阿非利卡人視為非洲的原住民。他們是非洲大陸上最後一個擁有歐洲血統的主要白人群體,已經在這裏生活了400年,早就形成了自己獨立的文化生態。

不過這一切都跟當地占90%的非洲黑人沒有關系。不管是獨立的國家主權、民族尊嚴還是飛速增長的經濟。他們始終被視為是化外之民、野蠻人,當然最大的罪名還是“非基督徒”。

即使這裏有非洲最發達的城市

和那些化外之民又有什麼關系呢

(圖:shutterstock)▼

為限制“文明程度較低”的族群參政,上個世紀的南非國民党制定了嚴格的種族隔離政策,黑人不僅在教育、醫療、政治上無法享有和白人同等的權利,甚至在馬路也要與白人分道而行,不能碰到他們。

“黑白分明”的標志出現在生活的各個角落

(圖片:AIJAC / Wiki)▼

這樣的歷史最終於1994年終結。曼德拉上台以後,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被廢止。此舉本意是呼籲種族和解,但突然被解放的黑人群體過去忍受的委屈與憤怒終於找到了出口,他們中很多人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對過去白人做的惡進行清算——方式是制造混亂,包括搶奪白人商店、農場等。這對南非社會經濟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為了規避這種清算,南非白人大量向海外移民。今天,約有100萬阿非利卡人不在南非生活,其著名者,有埃隆·馬斯克等。

埃隆·馬斯克在2021年1月7日成為全球首富

(圖:shutterstock)▼

大量白人精英流失,而新掌握政權的黑人們似乎對如何管理、發展一個國家還很陌生,至少從實際收入衡量,南非人的狀況比種族隔離制度結束前還要糟糕。

而且人口結構的變化,在21世紀仍沒有停止

(圖:wikipedia)▼

黑命終於貴

具體有多糟糕呢?

1995年南非人均GDP為3752美元,到了2000年居然只有3032美元。

當然,出問題的也不止南非,俄羅斯更慘

(參考:World Bank)▼

如果人均GDP還不能體現這個國家倒退的嚴重性,那麼下面的數據就有點觸目驚心了。1995年至2000年之間,南非人的平均收入下降了約40%,並且此後幾乎沒有改善。這種下降是全社會性的,不分性別、種族、年齡和階層,也就是說國家整體在變窮——而且還是在海外投資上升的情況下。

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實際收入下降40%是非常不尋常的事件。南非用實際操作,為國際社會上了一節“如何失敗地治理國家”的課程,與鄰國羅德西亞(今津巴布韋)一起堪稱反面教材臥龍鳳雛。

當然,和隔壁的非洲窮兄弟相比仍然是碾壓性的富有

(數據:data.worldbank.org)▼

amocity
amocity

  


比如在1995年-2000年之間,由於種族隔離的廢止和人口的增加,南非勞動力市場上多了近600萬求職者,但是新增就業崗位還不足200萬,經濟表現不佳和勞動力大量閑置同時出現在了這個國家。勞動力,尤其是低技能勞動力,進入市場的速度遠超市場的吸收能力。

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

只可惜很多幸福經常是有限量的

(圖:shutterstock)▼

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辦呢?通常的做法是擴大制造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讓大多數人有活乾,去創造價值。先有口飯吃,再謀求經濟結構優化。但是南非執政党非國大卻拒絕了就業密集型增長政策,選擇了通過提高工資收入和失業補貼來維持社會經濟。

勞動密集產業確實難以高收入,但至少能減少失業

掙得少總比沒收入強(有高額補貼除外)

(圖:shutterstock)▼

這就導致當時的世界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雖然投入生產的人口只占總人口的25%,但是南非的工資收入占GDP的比例卻大大超過了印度、泰國和菲律賓等第三世界國家。

羊毛出在羊身上,如果南非人民不能創造價值,自身造血能力不足,那麼再多的錢也不夠敗的,何況南非家底本來就不厚。

其實相比政治問題,經濟損失只是小問題

從這個角度想,長期政治欠賬的南非似乎難以避免衰退

(圖:shutterstock)▼

於是從1995年開始,這個國家陷入了緩慢衰退中。人類發展指數(HDI)從1995年到2005一直處於下降狀態,直到2013年才恢複到1995年的水平。南非的預期壽命從1992年的62.25歲高點下降到2005年的52.57歲的低點,失業率也常年居高不下。有人戲稱這個國家財政報表上唯一增長的數據,就是越來越多的貧困補助開支。

南非這曲線看著就很離譜

(參考:World Bank)▼

但是這個新的南非只值得批判嗎?顯然不是的。

經濟上南非的轉型確實不是一個成功案例,但南非種族隔離的結束以及黑人領導者的上台仍是一個標志性事件,標志著殖民時代的影響在非洲大陸的消退。

平等從來都不是從天而降的

為了換來那些理所應當的東西,人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圖:shutterstock)▼

殖民時代看起來離我們很遙遠,但是就在上世紀的阿非利卡人身上還能看到舊時代的殘餘特征,比如:視原住民為被統治者,將他們排除在決策圈子之外;對南非的國家歸屬感薄弱,體現在94年以後大量移民等等。

在南非,白人農民控制著將近70% 由個人擁有的農場

各方對於“針對白人的農場謀殺”的抗議活動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非後種族隔離時代存留的歷史問題

(圖:Wiki)▼

在一個種族、階層矛盾無處不在,社會深刻割裂的國家裏,以曼德拉為代表的底層鬥士們通過和平手段完成了政權交接,避免了外界想象中的種族決裂造成的暴力浩劫。參照1994年盧旺達發生的事情,南非的種族問題得到和平解決本身就是時代進步的體現。

相比於盧旺達的種族大屠殺

南非的種族問題確實以一種“神奇的和平”方式解決

雖然確實付出了另一些代價

但事後諸葛亮也很難判斷另一種選擇會否更加慘烈

(圖:Wiki)▼

只是,這場相對和平的革命,究竟能不能取得政治經濟意義雙豐收的結局,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參考文獻:

1.https://www.nber.org/digest/jan06/why-south-african-incomes-declined

2.https://www.aljazeera.com/economy/2020/9/10/south-africa-heading-towards-becoming-a-failed-state-report

3.https://www.gbreports.com/article/an-industry-in-decline-understanding-the-politics-behind-south-africas-downfall

4.https://www.thoughtco.com/afrikaners-in-south-africa-1435512#:~:text=The%20Afrikaners%20are%20a%20South,means%20%E2%80%9CAfricans%E2%80%9D%20in%20Dutch.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shutterstock

END

延伸閱讀
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