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大地

“高考移民”為何屢禁不止?| 地球知識局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517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作者:常教員

校稿:辜漢膺 / 編輯:養樂多

目前,高考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今年的高考話題預熱,比以往時候來得更早一些。除了每年臨考前必備的祖傳項目“朋友圈丟准考證”濤聲依舊,衡水中學高三學霸的“土豬拱白菜”也讓高考話題的熱度提前了好多天。

作為一次“改命”意味濃厚的考試,一些人為了取得好成績不走尋常路,手段之豐富,不勝枚舉。在這些路數之中,高考移民又是一種特殊的形式,例如本來是在東部地區上學的考生,通過種種操作,可以在少數民族地區或偏遠地區參加高考,或合法,或非法。

比如山東、江蘇考生從壓力山大的本省

變為壓力較小的青海、雲南,一下子容易了不少▼

這種操作,其實在古代科舉制度下也屢見不鮮,那麼古人是如何應對的呢?

amocity
amocity

  


中國最早的“高考移民”

在古代,與今日高考類似的考試制度就是科舉,其草創於隋朝,完善於唐、宋。

唐朝初年,科舉制度還處於初步發展階段,依靠科舉在仕途上取得成就的人,他們在官場上並沒有占據優勢地位。在京城舉辦的省試還相對公平,各地省試被錄取者(登第人數)與各地派往京城的舉人(舉子發解)在區域上的比例還沒有明顯失衡的情況。所以,唐初州縣舉人(地方鄉試的被錄取者,有資格參與省試)到其他州縣冒用舉人名額(冒籍)的現象很少見。

隋唐承襲自南北朝

當時無論南北,門閥家族都是極強的勢力

到唐中期,科舉制度的權重才逐漸提高▼

但隨著唐代科舉制度的進一步發展,依靠科舉在官場上獲得重要官職的人越來越多,科舉制度愈加受到重視,真正實現了其“改命”的功能。由此,科舉考試在錄取時的地域鄙視鏈也逐漸顯現。

唐代,京兆府(長安所在地)、河南府(洛陽所在地)是國家政治、文化中心,全國高官、大儒、名流聚集於此,擁有全國最好的教育資源。此時的科舉制度,權貴和名流可向考官薦舉考生,甚至內定錄取。於是舉子聚集在京畿地區,千方百計巴結權要、名流以占據先機也就不足為奇了。

當年的帝都也是一線都市,聚集全國的資本和人才

amocity
amocity

  


但也“居大不易”,可能也是有“學區房”的▼

在這一因素影響下,當時的人們普遍看重舉人的出身,尤其是兩監(長安國子監和洛陽國子監)出身的舉人,他們參與省試獲錄取的機會較大。於是,舉人們冒籍兩監的現象日漸增多,但兩監的名額總有個數,不可能人人都是兩監出身。風氣慢慢傳開,許多門路不甚過硬的舉人冒籍其他“高貴”州縣的現象也越演越烈了。

盛唐冒籍的現象在開元、天寶年間很是常見,我們所熟知的一些古人,就有過這種行為。例如寫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蒲州(今山西永濟)大詩人王維,並沒有參加當地的解試(鄉試),卻去京兆地區參與當地的解試。他的運氣也非常好,作為一個“搖滾青年”,因為彈得琵琶曲比較好,博得了公主的賞識,公主內定京兆府的解試第一名為王維。

河東地區在唐代相當富庶

也是出了眾多門閥大族的地方(比如裴氏)

但新一線還不夠,要被公主看上還給去超一線▼

值得一提的是,王維所在的蒲州,在唐朝時期的城市地位並不算差,按照今天的標准,相當於新一線的中檔城市。而王維作為一個在蒲州出身都需要做冒籍之事的考生,更不用說同時期唐朝其他州縣的情況了。

隨著冒籍之事的不斷發酵,已然成為一個社會問題,開元十九年(731年)朝廷下了一個規定:考試都在本地考,“高考移民”者遣送回本地。

然而由於沒有采取強有力的懲戒措施,冒籍現象基本沒有多大改觀。中晚唐時期的白居易就曾冒籍,由於特殊的原因,他一個洛陽人反而冒用宣州籍取得解試錄取。而到唐末五代的亂世時期,戶籍管理混亂,冒籍之事更是家常便飯。

其實唐中後期

庶族地主參政的機會是在加強的

但王朝已命不久矣,之後的五代十國更是武人黑暗時代

下一輪靠考試改命,要等北宋“文化複興”了▼

輕微整治

冒籍一事,到了北宋時期又有了新的花樣。北宋中葉,歐陽修與司馬光之間爆發了科舉史上首次有關南北錄取配額的爭辯,雙方在憑才取士(全國統一分數線)還是逐路取士(按行政區分配錄取名額)問題上爭執不下。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朝廷廢除了以往的按比例錄取制,改為各地按固定配額錄取制。但是新的政策並沒有改變以往的冒籍現象,甚至還由於各地的錄取名額分配不均,導致固定名額分配較少的州郡人士去往固定名額分配較多的州郡去考試的做法。

這種狀況的背景

一個在於南方地位的真正崛起

經濟地位開始轉為政治話語權

一個在於考試制度於人事方面的地位已大大提高▼

科舉錄取地域分配不均的問題一直延續到明朝。明朝初年爆發了著名的“南北榜案”,南方考官只錄取南方考生,激起了北方考生的強烈不滿,最終明太祖朱元璋確立了南北分卷取士的制度。

還是曾經的配方,由於各地教育水平的高下和人口數量的不同,各省鄉試競爭激烈程度不一,有些學子便避難就易,想方設法冒籍到錄取率較高的省份去考試。

而《大明會典·學校》的記載則呈現了冒籍的另一面。天順六年(1462年),朝廷設置相關考試機構,並揭露了“高考移民”產業鏈:由於采取南北榜,各地錄取人數固定,所以許多考生經常到錄取名額較多的地方考試。而當地的地方官,則出於可能會有優質生源流入,為地方爭光的考慮,完全接納了這批人在當地考試。

所以當年,朝廷便針對冒籍現象下令,要求對冒籍的考生由當地地方官處理。萬歷三年(1575年),懲治力度加大,要求對涉案地方官也進行處置。

但總體而言,明代對冒籍的懲治是比較輕的,大部分不過是發回原籍、除去已得到的功名及考官罷免任職等做法,只有少部分采用遊街、酷刑等措施。

加大力度

清朝時期,統治者為了統合南北,試圖通過均衡各地的錄取名額來達到政治勢力的合理分配,鞏固中央集權統治。因此,對各級考試的地區名額劃分越來越細。

最開始,清朝會試中的錄取名額一開始延續明朝後期的制度,分南、北、中卷。順治十二年(1655年),朝廷將中卷並入南北卷,此後又經多次分分並並。而其中的分則是更加細致,有時甚至在南北中卷再細分左右卷,進行分別錄取。

這就引出一個問題,江南省及之後的江蘇省考哪個卷?

畢竟江南考生是清朝考力最強的一群人之一

一群人都努力,毫無疑問會提高分數線

(下圖為江蘇+安徽,與清代江南省不完全一致)▼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朝廷正式廢止南北卷制度,代之以分省固定名額錄取制度,即按照各省應試人數的多少,分配會試錄取名額。然而,這套看似可以避免冒籍的政策,卻讓冒籍現象更加猖獗,且形成了一定規模。

amocity
amocity

  


究其原因,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四月《廣西學政鞠愷為陳嚴懲冒籍辦法事奏折》可以一窺端倪。據其記載,浙江、江西、湖廣、廣東等省的考生由於水平總體較高,且內部競爭壓力巨大,所以有一部分人去不遠的廣西冒籍參與考試,大概率可以擠占掉本地考生的錄取名額。

外來考生擠占本地考生的錄取名額,自然引發了當地人的不滿與阻撓,到官府控告之事也常常發生。久而久之,案件增多,嚴重的事件還會破壞邊疆地區的安定。

有種,越往東南,卷得越厲害的感覺▼

清朝為了取締冒籍這一令人苦惱之事,頒布了比明朝更加嚴厲的懲治措施。

清初,朝廷明文規定:童生在應試時,除了報考童生必須有同考五人聯保外,還需有本地一名廩生(曾經參與考試的優秀者)開具擔保。廩生所擔保的內容,除了確保其身家清白、不當槍手替考、沒有匿喪三條以外,還強調如果出現冒籍情況,拿廩生是問。

但顯然,這種措施還遠遠不夠。畢竟人口遷移的現象是客觀存在的,為了進行統一人口管理,防止誤判,雍正九年(1731年)對於要求入籍的人員,必須出具家族墳墓證明,而且一旦入籍,就不能回原籍考試。

此外,清代在防止冒籍問題上也推行過新的政策,例如在京師地區專門設置審音禦史,實行審音制度,這是專門針對童生冒籍而制定的一項特色政策。即對應試的童生進行核對口音,從而判斷是否為本州縣人士。

審音制度之所以主要在京師的大興、宛平兩縣實行,是因為在這兩縣是人文薈萃之地,歷來入籍者很多,客觀上為冒籍者提供了條件。

至於清代對於冒籍的處理措施,除了延續及加大力度明朝的相關措施外,還對擔保人及更多的官員加以嚴懲。

這些措施倒是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並沒有徹底解決這一問題。

所以像範舉人這樣老老實實考上來的普通人

究竟該如何看待呢▼

縱觀整個明清時期,不難得出一個戲劇性的結論:隨著防冒籍措施的逐步完善,非但沒有杜絕冒籍現象的發生,反而愈演愈烈。到了後期,冒籍已形成一定規模,甚至成為了見多不怪的社會現象了。究其原因,還是由於朝廷無法兼顧全國所有考生利益罷了。

最好,冒充文曲星祝大家都考高分(且分數線不變)

(圖:魔道天使 / 圖蟲創意)▼

參考文獻:

1.金瀅坤.唐五代科舉考試中的冒籍——中國最早的“高考移民”.教育史研究,2007:33-35.

2.劉海峰,樊本富.論西部地區的"高考移民"問題——兼論科舉時代的"冒籍"現象.教育研究,2004:78-82.

3.張學強,張建偉.明清“冒籍跨考”現象探析——兼論對解決當代“高考移民”問題的啟示.高等教育研究,2007:97-102.

4.利益博弈下的“異地高考”問題研究.陝西師範大學,2014.

5.毛劍傑, 葉毓蔚. 古代如何防止"高考移民". 農村.農業.農民(A版), 2015(06):59-61.

6.李純蛟.科舉時代的冒籍應試現象研究(上)——冒籍及冒籍情形考述.西部教育發展研究,2007:7-11.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魔道天使 / 圖蟲創意

END

延伸閱讀
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