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大地

美國國家地理,正式承認了 | 地球知識局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518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NO.1961-第五大洋

作者:斯文的樊學長

制圖:孫綠 / 校稿:辜漢膺 / 編輯:遊子

2021年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美國國家地理學會(National Geographic)在這一天宣布正式承認南冰洋(Southern Ocean,又稱南大洋)為第五大洋。

美國國家地理學會,認了

(圖:twitter@National Geographic)▼

南冰洋氣候獨特,以磷蝦、鯨為主的種種海洋生物,組成了這裏獨特的生態圈。目前這裏受氣候變化的巨大影響,同時也是人類相對最為陌生的海域。國家地理這一舉動的目的之一,也是希望喚起人們對南極周邊海域的關注。

世界究竟有幾個大洋?那麼南冰洋的劃分依據究竟是什麼?

amocity
amocity

  


歡迎來到南冰洋(南緯60度以南)

(圖:Wiki@Apcbg)▼

幾個大洋

在人類對世界海陸分布有個基本的認識之後,關於到底有幾個大洋的爭論從來就沒有停息過。從不同的分類標准和立場出發,大致分可為一個、三個、四個和五個集中不同的認知。

地球總體上是海洋包圍著陸地

絕大部分水域都彼此連通

所以要說地球上只有一個大海洋也合理(滑動下圖)▼

地球各個大洋之間並沒有被陸地徹底隔絕,所有的大洋其實都是同一片海。同時,我們並不能把包裹地球表面的巨大海洋,視作一個巨型的水缸中的水。因為它並不是靜止不動的一攤死水,而是受到溫度、密度、鹽度、海洋表面氣候、風海流、洋流等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下,攜帶著鹽離子、營養鹽、溶解氣體、熱量和懸浮物質的永不停息的生命之源。

amocity
amocity

  


一直在轉圈圈的大海(加勒比海、南海)▼

鹽度溫度的變化,會帶來海水密度的變化,密度大的水團會下沉,形成下降流區,將富含氧氣的表層水帶到海洋深處,為深海動物帶去珍貴的氧氣。

而上升的低密度水團會形成上升流區,將營養鹽分帶到海水表層,而營養鹽又會作為養料,促進浮遊生物的生長,增加表層水的含氧量。海洋深處的海水可能會用一千年的時間慢慢上升,回到表層,完成一個生命的循環。

地球表層海水鹽度分布

可見,表層鹽分在各海域之間分布並不均勻

其中鹽度最高的是地中海這樣的“較封閉水域”

而南極洲周邊海域鹽度確實頗為接近

(圖:Wiki@Plumbago)▼

正因為大洋之內的水體並非靜止,大洋之間也有水體和洋流連接,所以到底有幾個大洋的定義一直在變動之中。

在南緯50度以南到南極圈之間幾乎沒有陸地,北冰洋以外的大洋在這裏連成一片,大洋之間在此存在頻繁的水體交換。正因如此,俄國海洋學家尤利·米哈伊洛維奇·紹卡利斯基(Юл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 Шокальский)在20世紀初提出過一個世界大洋的概念。

在這塊很寬闊的南方水域

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是連為一體的

換個角度,就是一個環繞南極向北分離開來的世界大洋

(圖:shutterstock@Anton Shahrai)▼

以南極洲為中心的“世界大洋”

(顏色表示海洋表面溫度)

(圖:shutterstock)▼

另一方面,陸地的分布將海洋分割成了相對獨立的幾個組成部分。所以形成由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組成的三大洋學說。因為北冰洋僅僅占據全球海洋面積的4.2%,海域與大西洋相接,有大量洋流穿梭於兩洋之間,所以在三大洋說中被視作了大西洋的一部分。

面向太平洋的一面是狹窄的白令海峽

面向大西洋一面是遼闊的挪威海和格陵蘭海

故有人將其視作更大的大西洋的一部分▼

更多海洋學家則把北冰洋視作一個獨立的大洋,與大西洋不同,它有三分之一的海域被大陸架覆蓋,是大陸架最寬闊的海洋,因為海冰的存在,它的溫度與鹽度都與北大西洋不同,也擁有自己獨特的生態系統。

論海洋深度,北冰洋是最淺的,甚至遠不如南冰洋

(圖:photo from Pixabay)▼

上世紀50年代,相關學者開始認識到,大洋中間存在一些高出兩側洋盆底部1-3千米,頂部水深多為2-3千米,綿延不斷的洋脊。

60年代初,“海底擴張學說”被提出,該學說認為大洋中脊是新地殼誕生的地方。有沒有洋脊的存在,成為判斷海洋能否單獨被視作一個大洋的標准之一。

如果忽視海水的存在,海地的地形事實上與陸地無異

同樣有平原、丘陵、盆地、山脈

而大洋中脊是其實是規模最大的連續山脈

(滑動下圖,圖:Wiki)▼

這一標准支持四大洋觀點,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的劃分方式。同時,四大洋的劃分方式也最符合人們以往對於大洋劃分的認知,是最為主流的觀點。

長期以來人們最熟悉的劃分方式

南極洲周邊海域則被分到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圖:NOAA )▼

發現南冰洋

把南冰洋視作第五大洋並不是近期才出現的新想法,早期的探險家們來到南冰洋,能夠直觀的感受到它的特殊之處。

這一片海域起源於三千萬年前。當時南極洲終於與南美洲分裂,形成了圍繞南極一周的廣闊海域。

世界上最遺世獨立的大陸

(圖:Wiki@Dave Pape)▼

分布在南北緯35-65度之間的西風帶,與這一片開闊海域高度重合。強勁的西風吹動南冰洋表層海水,形成自西向東流動的洋流,這便是西風漂流。海域能夠繞地球一周,顯然是西風漂流形成的前提。

另一方面,南極冰川的融化與季節性變化,引起南極大陸附近海域的溫度、鹽度變化,進而帶來南極沿岸海域與外海的密度差,形成自西向東的地轉流。這也是南極繞極流形成的重要原因。

繞著南極漂流一圈又一圈▼

南極的洋流估計大約有3400萬年的歷史,高速運動的寒冷海水使得南冰洋的生態如此獨特,為數千種物種提供了獨特的棲息地。以至於在如此苦寒之地,形成了獨特而富有多樣性的生態系統。

海水氧氣含量是海洋生態的關鍵資源

而冷水中溶氧量相比暖水更高

這是南北極海洋生態繁榮的一個重要條件

(圖:Wiki@Plumbago)▼

18世紀70年代,探險家庫克船長,最早發現了南極的繞極環流。極地惡劣的氣候使得南極科考進展緩慢,但是後續的探險家們都對這裏的獨特的生態與環境印象深刻。傾向於將這裏視為一片相對獨立的海洋。

南冰洋遊泳池,超大的!

(圖:shutterstock@pixuberant)▼

國際海道測量組織(IHO)於1919年7月24日舉行首次國際會議後,把南冰洋的範圍,定義為非洲、南美洲、大洋洲三個大陸以南的所有海域。

但是南冰洋與其他大洋沒有明確的大陸相隔。南冰洋也並沒有自己的獨立海盆,它的海盆由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南部的海盆所組成。這就導致到底如何定義南冰洋的邊界存在巨大爭議。所以隨後南冰洋的範圍不斷縮減,1952年到2002年之間,IHO甚至不再給出統一的南冰洋範圍。

南冰洋的邊界不斷地向南萎縮

最後剩下的大概就是自己的“基本盤”了

(滑動下圖,參考:Wiki)▼

近年來隨著科技進步,人類對於南極大陸與南冰洋的了解程度有所提升,但是得出的結論並不樂觀。南極以及南冰洋的局部氣溫增速遠高於全球平均增速,從洋流,生物多樣性的角度出發,南冰洋開始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組織的承認。

amocity
amocity

  


畢竟,這臭氧層空洞也已經相當大了

(圖:NASA)▼

南冰洋的豐饒與危機

磷蝦是南冰洋生態系統的基礎。世界一共存在85種磷蝦,生活在南冰洋的主要有七到八種,而通常所講的磷蝦是指南極大磷蝦。雖然名字中帶有大字,但它們的體長實際只有六厘米左右,體重只有兩克。

南極磷蝦是似蝦的無脊椎動物

是整個南極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橋梁物種。

(滑動下圖,圖:壹圖網)▼

每當南冰洋的夏季來臨,磷蝦便會迅速進入成熟期,為了躲避小型捕食者,它們會區域性的成群分布。小到魚類、烏賊、海鳥。大到海豹、須鯨都將磷蝦作為重要的食物來源。正是磷蝦巨大的生物總量支撐起了南極的生態系統。

磷蝦在南極洲周邊的大致分布

(圖: https://link.springer.com/chapter/10.1007/978-3-319-29279-3_2)▼

磷蝦與須鯨的關系尤其緊密,二者的互動是南冰洋生態系統的基礎。磷蝦以海洋表層的浮遊生物為食,但鱗蝦的分布範圍不僅僅是海洋表層。各類須鯨會下潛到磷蝦分布的範圍,食用磷蝦並上浮排便。鯨魚的糞便中富含鐵和氮,成為浮遊生物和小魚小蝦的養料。以此完成氮與鐵在南冰洋海洋中的輪回。

磷蝦雖小,但數量極其龐大

作為南冰洋鏈接浮遊生物與其他動物的關鍵橋梁

他的進食、排泄、呼吸都能影響海洋化學環境

(圖:Wiki—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12668-7)▼

須鯨追逐磷蝦,而人類追逐須鯨。20世紀30年代,捕鯨行業進入全盛期,僅僅幾十年時間就導致須鯨大量減少。磷蝦短期大量繁殖,浮遊生物減少,引發生態失衡,磷蝦數量也隨之回落。鯨魚位於食物鏈頂端,對於生態平衡的影響尚且如此深遠。如果出現磷蝦大量減少的情況,南冰洋生態系統會遭遇滅頂之災。

這種巨大的沉默動物與磷蝦、浮遊生物

組成了南冰洋非常重要的平衡關系

南冰洋物種關系相對簡單,所以也極易被破壞

(圖:壹圖網)▼

隨著氣候變化,近年來磷蝦的數量受到影響,觀測數據出現了較為明顯減少。對於南冰洋磷蝦總量的估算也越來越低。從100億噸的超樂觀預期,滑落到上世紀60年代10-20億噸,近期的預期又進一步滑落到5億噸左右。

看著多,但每況愈下,不夠霍霍的

(圖:壹圖網)▼

更關鍵的問題在於,人類對於南冰洋的了解還遠遠不夠,甚至連磷蝦到底可以在多深的海域生活,壽命多長都不清楚。而磷蝦目前缺少利用價值,捕撈中容易被擠壞,捕撈後不處理會迅速腐爛,處理後味道像米飯,缺少鮮蝦該有的味道,如何去除磷蝦體內過高的氟也是個問題。

所以目前磷蝦主要用來做三文魚飼料,或者做成保健品磷蝦油。如果不加限制的濫用這種漁業資源。很可能會重現當年滅絕多種鯨類的災難。

只能喂三文魚,地位連蝦米皮都不如

太浪費生態資源了

(圖:Wiki@Judgefloro)▼

神秘的南冰洋,雖然開發潛力巨大,但是生態非常脆弱。這大概就是這片寒冷的海域吸引探險家與學者反複研究的原因。而南冰洋的存在也在提醒人類,我們對於地球的了解依舊沒有利用走得遠。人類應該如何定義自己所處的環境,又該如何定義自身在環境中的位置,依舊是需要人類思考很久的問題。

參考文獻:

1.https://www.thoughtco.com/the-new-fifth-ocean-1435095

2.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011683

3.孫松,劉永芹.南極磷蝦與南大洋生態系統.自然雜志,2009:30-32+46.

4.孫松,楊光.南極生物圈的基石——南極磷蝦.人與生物圈,2017

5.楊林林.南極磷蝦可以生成海洋天然肥料.漁業信息與戰略,2017:68.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shutterstock

END

延伸閱讀
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