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1探索

藝術是隨時代而轉移,亦即文化的結晶,創造新生命改變舊有的社會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602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而非停留固定的;是以藝術最高的使命,在把藝人心靈的應用純潔內心情操來發泄,以反抗舊方向而建立新藝術的精神,故無論一切愈應以內心之情感來表現、來創作,愈足以湧現時代的精神,所以藝術貴創作不在能模仿。"這表明撰文者的觀點是藝術的創作應以質勝於量,而不是以數量多少來定,作者希望用發自心靈的感覺來進行創作,如此才有利於個性的發展,只有創造具有藝術生命的作品才會被認可。所以畫家必須具有偉大的精神,抵抗社會惡濁的厄運並打破物質上的權威,然後真精神才可能不會消滅。

1931年10月19-24日,新加坡基督教女子青年會舉行常年美展,陳列女子手工藝品,如刺繡、縫紉、雕刻、繪畫、攝影、烹飪等作品,以達互相觀摩、精益求精之目的。展覽為開放性質,凡是女性均可到場參觀。當時參展的女性團體相當多,各校學生婦女社團都有作品參加。1935年4月15日,一批南來的上海美專、新華藝專及上海藝大校友,為了宣揚藝術、聯絡感情,在新加坡大世界新生活酒家聚會,共同發起成立"沙龍藝術研究會"。參加聚會的有蔡竹貞、李雲揚、林道庵、徐君濂、張伯河、林天、陳升平、劉恭熙、黃清泉、李魁士等十餘人。其中徐君濂、林道庵二人負責起草研究會章程及籌備美術展覽會。由於會員只限於三校校友,結果參與者僅十餘人。

華人美術研究會以研究美術從而促進美術運動、提高文化水准為宗旨,除了舉行常年美展外,還組織外來及當地畫家展覽。研究會組織結構完整,分正副主席、正副總務、中英文秘書、正副出版、正副研究及正副交際等職。入會資格頗為嚴格,申請者必須經由會員介紹方可,若連續三次不出席每月舉行的集體寫生及聚餐會,或無作品參加年展,理事會可隨時取消其會員資格。研究會的會員大多是從事美術教育的教師。該會的首屆美展參加者有20人,作品共165件。

第五屆年展的參加人數增至33人,作品207件,顯示出英屬新馬兩地華僑美術已逐步獲得較快的發展並有所突破,受到社會上的關注與重視。其中,張汝器、徐君濂、莊有釗、陳宗瑞、李魁士、劉抗、張伯河、陳人浩、楊曼生、林學大、陳溥生等人對20世紀30年代的繪畫藝術發展起著先驅作用。該會於戰前五次舉辦常年美展,都是以西洋畫為主,油畫居首,水彩次之,水墨畫在第三屆美展中才出現,反映了當時新馬華僑美術家以畫西洋畫為主流。但是當時中國南來辦畫展的畫家大多都以國畫為主。該會在1939年及1940年舉辦的第四和第五屆年展中,邀請非會員參加,前者有兩幅徐悲鴻的作品,後者則有徐悲鴻的油畫一幅、國畫三幅,司徒喬油畫一幅、粉畫三幅及馮伊媚國畫兩幅,說明徐悲鴻與司徒喬夫婦曾在戰前僑居新加坡一段時間,與華人美術研究會關系密切。

1935-1936年的兩年間,隨著中日關系的日漸緊張,世界局勢日愈動蕩,英屬新馬兩地華僑文藝工作者的態度也越來越積極的在題材方面力求大眾化,努力反映當時的現實生活。大家希望共同集合在同一個陣線上,互相鼓勵,相互提高。此時的英屬新馬兩地美術界出現了對推動美術事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的一些華僑美術社團,如檳城華人藝術研究會、新加坡的星洲美術廣告研究會、南洋藝術研究社等。

1936年,檳城一群志同道合的畫家成立了"檳城華人藝術研究會",推舉李清庸與楊曼生為正副會長,秘書是柯寬心,財政是戴惠吉,理事為郭符萍、陳成安、戴惠吉夫人等。該會每年舉辦美術作品展均邀請其他藝術團體參加,如1937年7月1日舉辦展覽特會,即邀請新加坡華人美術研究會參加展覽活動。新加坡的星洲美術廣告研究會,雖然以商業廣告為主,卻積極參與華僑社會的抗日活動。1938年8月5日,該會借新世界遊戲場舉行籌賑展覽會,展出水彩畫、炭相畫、商業圖案設計、油畫等作品。戰後,該會還設立了繪畫研究班供會員進修,常邀請藝術界知名人士演講。

自20世紀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英屬新馬兩地的檳城、新加坡的文化水平為英屬新馬兩地區之冠,因而華僑美術家之間、社團之間的交流十分頻繁。兩地華僑美術社團的相互交流呈現出以下特點:第一,早期的美術社團活動在大美術的概念下開展,以提高英屬新馬兩地華僑美術水平、複興中國美術為己任。第二,以保存中國固有藝術,在提升正確的審美觀的基礎上研究國外美術,提出藝術的發展應以反抗舊有樣式、舊有風格為方向,建立新的藝術精神,並在世界局勢動蕩的抗戰期間形成抗戰美術社團活動高潮。

amocity
amocity

  


第三,這一時期的英屬新馬兩地華僑美術社團活動以新加坡、檳城這兩座城市為主要活動地。各自的社團成員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檳城華人藝術研究會的主要成員李清永、邱尚、郭若萍、楊曼生、柯寬心,他們也是華人美術研究會的外埠會員,曾參加後者舉辦的第二和第三屆常年美展。當時檳城華人畫家的數量不亞於新加坡,彼此積極參與兩地之美術社團活動,也是聯展活動增加的主要原因。檳城華人藝術研究會此後的發展動態現已不詳,只知他們大約活動到1941年。

第四,早期美術社團活動的最大特點就是這些美術社團都從事美術教育,因而既是教育機構又是社團機構。隨著時代的發展,美術社團發生了質的變化,以舉辦畫展、開展美術交流為主,在少年美術教育上下功夫,以普及華人美術素質及其文化。戰時英屬新馬兩地華僑美術社團活動在本書第三章"抗戰美術之緬懷"中有詳細記述,因而本節不再重複。

延伸閱讀
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