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大地

印度反政府武裝為什麼至今不絕 | 地球知識局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610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NO.1954-印度那些部落

作者:蘇摩大大

校稿:朝乾 / 編輯:養樂多

不論從哪個角度去看,印度這個國家給人的印象總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印度正在謀求成為政治大國,希望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另一方面印度國內依舊存在謀求武裝奪取政權的反政府武裝,他們活躍在東部的山區中,不時發動偷襲,給印度軍隊帶來傷亡。

幾十年了,印度還是沒解決好反政府武裝的問題

隔三差五就凸顯一下自己的存在感

(圖:scroll.in)▼

如今早已不是革命思潮風起雲湧的時代,強國資助左翼革命勢力的熱情,也隨著兩極格局的結束而走向終結。為什麼偏偏印度這個南亞強國的反政府武裝還延續至今?

amocity
amocity

  


邊緣群體

南亞次大陸在地理上相對封閉,這是由於印度洋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所碰撞產生的喜馬拉雅山脈造成的。除喜馬拉雅山外,從西至東的興都庫什山、那加丘陵都是板塊碰撞的副產品,這些山脈成為這裏與外部的天然地理邊界,拱衛了地勢較為低平的南亞次大陸。

興都庫什山在西,那加丘陵在東

喜馬拉雅山脈在北▼

東部的那加丘陵周邊地區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地形崎嶇,植被茂密,在農耕時代開發困難,交通也較為不便。而從喜馬拉雅山脈一直到興都庫什山脈,存在各色山口,但是這些山口往往海拔數千米,氣溫低,環境惡劣同樣難以成為交通要道。

然而在南亞次大陸西北部與興都庫什山交界的地方,存在一個海拔僅僅一千米左右,終年通行的隘口。這一隘口最窄處也達到了180米,方便大規模的人口遷移。這裏便是開伯爾山口。

相比喀喇昆侖通道,開伯爾山口才是真正的坦途

故而新疆與印度河流域之間難以大規模通行

但從中亞進入印度河流域則容易得多

amocity
amocity

  


(在圖中找到開伯爾山口,圖:NASA)▼

天然的優勢使其成為連接南亞,中亞和西亞的重要通道

(圖:James Rattray /Wiki)▼

南亞次大陸歷史上多次受到西北方向的外族入侵,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臘人、突厥語民族、普什圖人、突厥化蒙古人,先後越過開伯爾山口。這些民族的影響力或大或小,普遍無法影響到印度全境,印度河流域與恒河平原通常是最核心的地區。

千百年來,開伯爾山口不僅承載了歐亞的貿易往來

更是極為重要的軍事戰略點

美軍入侵阿富汗期間,大量物資經由此處運往前線

(圖:William Henry Jackson / Wiki)▼

這些征服民族與本地人相結合,在恒河平原最終融合形成講印地語的眾多民族。這些民族被英國殖民者籠統成為印度斯坦族,被視作印度的主體民族。雖然這樣分類簡單粗暴,不被印度人所承認。但是這種分類方式抓住了語言、風俗和認同上的特征,比較有實用性。

印度的民族區分並沒有那麼清晰

印度斯坦人的認同感大概就是語言和宗教吧

(圖:shutterstock)▼

南印度存在各色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他們非雅利安人的成分更多,擁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和語言,在現代化以前普遍發展出了較為發達的農業。他們也信仰印度教或伊斯蘭教,存在種姓制度。經過南亞次大陸歷代強國、殖民者和現代印度的長期整合後對印度認同感較強。

公元7世紀,東南非的班圖人開始進入印度次大陸

並逐漸融入到印度文化之中

(圖:shutterstock)▼

除了上述較為主流的民族之外,還存在744個多樣性極高的部族。血統從印度雅利安到蒙古人種,再到安達曼人不等,語言各異,文明形態或為漁獵,或為刀耕火種。這些部落往往星星點點的分布在印度奧裏薩邦,中央邦,切蒂斯格爾邦,恰爾肯德邦,馬哈拉施特拉邦,古吉拉特邦,拉賈斯坦邦和西孟加拉邦的山地中,形成了一條橫貫印度的部落帶。

這些部落仍廣泛分布於印度

說明這段漫長的歷史進程尚未完結▼

印度的種姓制度用最粗略的分法,可以分為婆羅門、刹帝利、吠舍、首陀羅,以及所謂的“賤民”達利特。而部落民則在這個體系之外,在憲法中被稱為列表部落,被印度政府視為需要幫助和扶持的落後階層。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他們生活貧困,受教育程度較低,被忽視的程度更甚於達利特。

部落民族還是以氏族為脈絡形成聚居村莊

基本上也都保留了傳統習俗

例如穆亞爾人至今仍會讓少男少女們混住

並進行性交活動,並以此達到培養性欲的目的

(圖:Wiki)▼

達利特被視作印度清除種姓制度的櫥窗,擁有自己的政党,甚至出現過達利特總統。穆斯林人口眾多,是國大党的重要團結對象。

出身於“達利特”的現任總統科溫德也算一個傳奇了

不過在莫迪面前,卻總是像跑龍套的

政治台面上給了低種姓空間,但宗教和權力仍舊很“嚴格”

(圖:shutterstock)▼

部落民族力量過於分散,相互之間沒有認同。把具體某一個部落當做標杆扶持,也並不能起到拉攏所有部落民族的作用,對於主流党派來說缺少團結的價值。部落民的政治意識也比較薄弱,這就導致涉足政治的部落民少之又少,即使有個體成為政治家,也未必能夠代表其他部落的利益。

主要是生長環境很難培養出政治意識

(圖:shutterstock)▼

他們在議會、政府與軍隊中缺少自己的代表,自然容易成為種種利益分配中被犧牲的群體。

資源的詛咒

部落帶之內分布著大量山地,地上河流縱橫,森林茂密,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印度是相對缺乏資源的國家,能源儲備尤其匱乏,而這些的地區的礦產便顯得尤為重要。其中,奧裏薩邦、恰蒂斯加爾邦和賈坎德邦蘊藏著印度60%的鋁土礦,70%的煤礦,80%的優質鐵礦和幾乎所有的鉻鐵礦。

印度的礦業為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常常曝汙染資源和侵犯人權的醜聞

其中部落民族受到的影響最為嚴重

(圖:shutterstock)▼

地下蘊藏的自然資源,需要經過開采、加工、分配才能轉換為財富。如果分配方式並不公平合理,為地上居民帶來的,則可能反而是資源詛咒。當地民眾,特別是部落居民,勢單力孤,面對地方政府和大型企業,是絕對的弱勢群體。

部落居民擅長的是在大自然中自力更生

雖然守著大量的自然資源

但沒有開采能力,也沒有話語權

(圖:shutterstock)▼

上世紀九十年代,印度開始迎來了經濟大發展的時期,但是發展方式較為粗放,企業並不在乎社會效益。印度地方政府治理能力長期較低,貪汙腐敗嚴重,很容易和相關企業勾結,導致在征地過程中時常出現補助不足、強制征地等問題,甚至釀成暴力事件。

即使部落奮起反抗大型礦企和政府的勾結

也很難取到滿意的結果

以奧裏薩邦一部落村莊反抗為主體的紀錄片

則直接被命名為《血土》

(圖:experimenta.in/)▼

印度社會對部落民族存在系統性歧視的長期歷史,他們自然成為了最軟的柿子。部落民族人口僅僅占印度人口的8%,卻占到被遷移人口的40%。他們由於開發森林、修壩、開礦的計劃,往往會被遷移出世代居住的祖地,作出巨大犧牲。整個村落原有的機構、生活方式、傳統、信仰被一朝毀滅,更美好的新生活卻難以開啟。

以前是守不住自然資源

現在連少數民族的身份也被當作資源

(圖:shutterstock)▼

礦區附近未被遷移走的當地居民,也並不能保證生活的安寧。受限於印度的發展階段,工礦企業追求效益往往會壓縮環保成本。周邊居民要面對嚴重的汙染問題,礦渣、汙水破壞了當地的農田森林,導致產量下降,還為當地人帶來種種慢性疾病。

就算是給工礦企業打工,收入也極其微薄

(圖:shutterstock)▼

平原地帶的農民生活同樣長期貧困。印度在獨立後試圖推動土改,但是各地土改成果不盡相同。土地本就集中於地主手中的地區最需要土改,但是阻力也最大,往往效果最差,佃農的生活也最為貧困。這些地區往往又與部落帶重合。

在上世紀60年代的印度,最底層50%的家庭,僅僅占有9%的耕地。印度獨立後人口急速膨脹,而學習蘇聯式的工業化體系,又導致印度工業發展失衡,且並漸漸陷入停滯,無法消化激增的人口。印度農村勞動力供給過於充沛,導致佃農之間競爭也在增加,不少無地農民徹底失業,甚至背負了高利貸,導致生活看不到希望。

農業本就是收益極低的產業

以租養種的話,能維持溫飽就不錯了

(圖:shutterstock)▼

amocity
amocity

  


土地問題、民族問題、征地補償結合在一起,而當時正處於冷戰,是意識形態和革命輸出的高峰期,恰逢1965-1967年西孟加拉迎來三年糧食歉收。西孟加拉邦大吉嶺縣納薩爾巴裏村爆發起義,點燃了此起彼伏的納薩爾運動。

這場起義的主要意義是讓很多農民開始覺醒了

開始武裝爭取土地,並與政府發生正面沖突

(圖:indianexpress.com)▼

逐漸式微的遊擊隊

經過印度政府的強力打擊,這一運動原本一度呈現出衰落態勢。但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印度經濟高速發展,貧富差距和地區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也被進一步凸顯。同時,正如上文所說,因為並不合理的分配方式,部落帶的不少居民成為了發展的代價。所以納薩爾運動90年代頗有複興之勢。

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會有反抗

所謂的各種運動,本質上還是為了爭取相應的權益

(圖:Flickr)▼

如今印度在醫藥、軟件代工、跨國服務領域占據了優勢地位,孟買已經發展成為國際化的大都市。但是在納薩爾運動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恰蒂斯加爾邦丹特瓦達,只有 2%的農村家庭能夠獲得乾淨的自來水,38%的5歲以下部落兒童體重過輕,44%發育遲緩。

乾最累的活,過最差的生活

(圖:UNDP / Flickr)▼

長期的暴力對抗為這些地區帶來了浩劫,僅僅2005年到2018年的13年間,就造成3000名安全人員和2000名平民死亡。造成的財產損失更是不計其數,僅僅恰蒂斯加爾邦就有593所學校被摧毀。學校、醫院、供水體系的更新與重建也因地區不穩定一拖再拖,這又將進一步拉大當地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加劇當地人的不滿。

打字機對他們來說還是貴重物品

發展及生活水平可想而知..

(圖:shutterstock)▼

印度政府一時無力徹底鎮壓納薩爾運動,而納薩爾運動也明顯看不到成功的希望。當雙方陷入消耗戰和持久戰,交戰雙方很可能陷入到不斷打破底線的向下螺旋。印度安全部隊不時被爆出針對庇護納薩爾成員的村落,采取燒屋、甚至強奸其女性家庭成員的殘忍舉動。而納薩爾組織的行動,恐怖襲擊的味道也越來越濃。

時間並不站在納薩爾一邊。

印度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化工業社會的轉變正在加速,城市能夠容納的人口,創造的就業越來越多,鄉村原有的人地矛盾得到了緩解。近年來,印度推進廁所革命、煤氣罐革命、自來水革命。這些看似有些可笑的土氣行為,實則極大提高印度普通民眾的衛生水平和幸福感,能夠起到緩和社會矛盾的作用。

還能獲得不少選票

(圖:pmuy.gov)▼

國際社會同樣希望用社會工作的方式,提高部落帶居民的生活狀況,保存他們的傳統。這條路線的出現,也會影響納薩爾在當地的影響力。

從英國殖民統治末期開始,印度的統治者就有意識的將部落帶居民拉吉普特化(可以粗暴地理解為“印度化”),這一進程在近年來明顯加快。當印度教民族主義在印度大行其道,部落帶中對現實不滿,原本可能被納薩爾的理論吸引的年輕人,未必不會被印度教民族主義思潮創造的幻光裹挾。

現階段來看,支持誰有肉吃還是比較明顯

(圖:shutterstock)▼

隨著印軍裝備的更新換代,納薩爾武裝與之差距會變得越來越懸殊,除非發動突襲,否則想要取得勝利希望渺茫。而襲擊的後果往往是印度安全部隊的進一步報複性打擊。

日複一日的搜尋反政府武裝分子

處理手段也是極其血腥的,很有威懾力

(圖:壹圖網)▼

但是短期內,納薩爾運動不會銷聲匿跡。印度政府如果想要解決這一問題,僅靠展示出談判誠意並加緊打擊恐怕不夠。當部落地區供水、供電、通路,對原有土地的權利被尊重,民眾能夠更多參與到政治生活中,接受足夠找到工作的教育的時候,才是納薩爾運動產生的條件徹底消失的那一天。

參考文獻:

1.https://thediplomat.com/2018/01/a-blueprint-for-ending-indias-naxal-rebellion/

2.https://thediplomat.com/2021/03/second-kinder-acts-the-story-of-reena-nachika/

3.https://thediplomat.com/2017/04/deadly-maoist-attack-in-sukma-shocks-india-whats-next/

4.https://economictimes.indiatimes.com/topic/Naxal-encounter

5.https://theprint.in/opinion/how-naxalism-and-the-extremist-communist-movement-grew-and-infested-chhattisgarh/634959/

6.王晴鋒.納薩爾暴力的多重闡釋.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43-150.

7.王晴鋒.印度納薩爾運動:根源闡釋與分析範式.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shutterstock

END

延伸閱讀
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