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101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4917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原創

春秋戰國諸侯動輒暴兵幾十萬,為何到了明朝出個十二萬人都費勁?

2024-06-19 16:00

來源:

武成歷史

發布於:天津市

如果是喜歡歷史的朋友,在從宏觀角度去觀察和分析中國歷史的時候,也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時間相對較早的春秋戰國時代,它們所爆發的戰爭強度和烈度反而要比之後中國歷史上爆發的戰爭要強很多。例如春秋戰國時代的幾次大戰役,長平之戰、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還有秦滅六國之戰,動輒就是五、六十萬的人,而到了後期歷史上,例如明朝末年的薩爾滸之戰,明軍和後金軍隊兩方加起來人數還不到二十萬。這其實是個挺有趣的事情,因為按照正常邏輯,歷史越往後發展,其實社會的發展水平越高,人口越多戰爭按理說也應該越激烈,怎麼反而會出現這種越打軍隊數量越少的情況呢?

首先,會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其實是因為春秋戰國時代的史料記載並不豐富和詳細,導致後人在很多史料的解讀上出現了誤區。春秋時代列國紛爭,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史官和具體軍政機構,而不同國家間出於保密或是對敵國進行震懾的考慮,一定會對自己真實的軍事實力進行一些因地制宜的誇大或者示弱。因此即使是同一場戰爭,在不同國家的記載中,呈現出的具體信息也是不同的,這就給後來編修歷史的人留下了一些具體細節的出入以及誤區。再加上後來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進行有意識地焚書活動,出於統一思想的目的銷毀了很多其他諸侯國官方所保存資料,這就讓原本就很複雜且記載不明的歷史變得更加錯綜迷亂。同一個史料可能會在民間和官方有著完全不同的版本和相互出入的記載,也給後人的解讀造成了極大的麻煩,尤其一些誇大的言論會被很多人奉為圭杲,以此來證明對歷史研究的權威性。而這也就造成了,後來春秋戰國時期的史料中對於戰爭的過分烘托。

amocity
amocity

  


其次,春秋戰國時代,軍事組織處在草創期,很多不同職能和機構的人員被混編在一起,因此也被同時納入計算中,而這些人也許並非是軍事人員。以薩爾滸之戰為例,它所發生的明代,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成熟階段,而封建王朝的軍事機構也在明朝正式成型,因此士兵和後勤人員,主要軍隊和輔助力量都被統計的相對完善和符合軍隊架構,非軍事人員往往是不被列入軍隊數量中的。但春秋戰國時代並不能做到這點,也許一個在明代應該負責後勤運輸的農夫,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成為了總體軍事人員統計的一員。按照這個推論來看,春秋戰國時代的軍隊當然更為龐大了,很多不屬於士兵的人數也被濫竽充數了。

綜上所述,一方面是史料記載的缺失和不確定,讓後來的歷史研究者接收到了錯誤信息,誤以為春秋戰國時代的軍隊人數是比較龐大的,另一方面是軍隊結構還沒有徹底完善,導致了可能再後來不屬於軍隊人員的人也會被納入士兵統計中。因此,春秋戰國時代的戰爭才顯得被後世更龐大。

amocity
amocity

  


延伸閱讀
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