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探索

復旦通識·學術寫作系列|郁喆雋:網際網路學術閱讀和文獻管理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19607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歷史地理研究資訊

寫作在大學生活中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在研究型大學中,學術是大學生活的一種訓練方式,而寫作則是學術的主要呈現方式,寫作能力是學生培養的重要環節,應貫穿於本科教育的全過程。

學術寫作,不是工具性寫作,不是創意寫作,也不是文學性寫作。它本質上是思維能力的訓練,注重縝密性、理性化、說服力和獨立學習的能力。

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於2019年推出學術寫作指導計劃,在這個學期組織了學術寫作系列講座,由來自不同專業的擅長學術寫作的教師,指導學生在寫作中如何形成問題意識,如何組織布局,如何分解問題以及如何考慮讀者。

2019年3月26日,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宗教學系副主任郁喆雋的講座以「網際網路時代的學術閱讀和文獻管理」為題。

郁喆雋,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宗教學系副主任,德國萊比錫大學哲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方哲學與宗教學,代表作有《神明與市民:民國時期上海地區迎神賽會研究》。郁老師開設的復旦大學校級哲學精品課「《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導讀」年年爆滿。在Coursera和中國大學慕課的網絡課程上,他在哲學分類中的具有超高人氣。

他的講座從大學學習生活的幾個環節入手,分析寫不出論文的主要癥結;還介紹了當代世界主流的徵引體和學術規範,並剖析幾個違反學術規範的典型案例;講座還介紹幾款常用的筆記和文獻管理軟體,以幫助大家在日常的學習生活當中從源頭上踐行學術規範,提高學習效率。講座最後還將提出幾個寫作論文的原則性要求。以下系其講座現場整理稿節選。

郁喆雋,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宗教學系副主任,德國萊比錫大學哲學博士。

一、大學生活的四個環節

各位同學下午好。很高興有這樣一個機會和大家分享有關學術規範和文獻管理的問題。這看似是一個很細微的問題,但在我們整個大學教育中是缺失的。如果我們對於閱讀管理,或者說知識管理上沒有進行有效控制的話,很可能會影響個人更長遠的發展。更不要說,如果因為技術的原因導致學術規範出現問題的話,就可能在你的未來人生中埋下一顆定時炸彈,這是個非常可怕的事情。

很多同學都會有這樣的一個困惑,不管是寫學年論文還是期末論文,給定選題或者自由任選,都會感到很茫然,會感到好像沒什麼話要說、不知道要寫什麼。這本身是非常耐人尋味的一件事情。當你面對電腦寫不出東西的時候,這並不是寫作本身的問題,而是說明你在之前大學生活的許多環節中,出現了一些問題。

所以我想首先從我們現在同學最能夠感受到在復旦大學學習生活的這幾個環節開始談起:上課、找文獻、讀書、上網/娛樂。如果你在這四個環節中的學習沒有到位,或者你的知識管理和閱讀出現了問題,那很有可能在最終面對論文題目的時候就會無話可說。

amocity
amocity

  


二、上課與藏寶圖

第一個環節是上課。上課是每個學生的本分。在移動互聯時代,你能在網上迅速找到非常多的相關視頻課程。
最近幾年,我大量的學習時間是在B站度過的。B站目前可能是中國最大的不收費的學習型網站,裡面搬運了很多課程,既有國內的公開課,也有國外的公開課。我最近也在思考,這也是許多教育研究者始終在關心的問題:大學教育與網上的公開課程在本質上有什麼區別。

當我打開B站的時候,我並不是以發彈幕或者娛樂的心態,而是懷著一種非常崇敬的學習心態,因為那裡面有大量的寶藏吸引著我、等待我去發掘。這也促使我去反思高校目前的教學模式。本科生的課程不必面面俱到。「傾銷式」的把一個學科所有的知識點都灌輸給學生是沒有必要的,因為被動知識的學習和獲得在我們這個時代,變得越來越便捷、方便。只要有內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你就可以隨時找到相應的書籍、網絡課程,甚至是大量的專業研究資料。這跟過去20年相比,完全是一個天翻地覆的變化。

繼續回到之前那個命題思考上來。大學老師到底應該傳授什麼,學生應該從大學課程當中獲得什麼?我認為,最重要的不在於你獲得在這個領域當中面面俱到的信息,而在於你獲得了一張「藏寶圖」。這當然是個比喻,假設你對這個領域是不熟悉的話,你首先要形成一個大致方位的藏寶圖。

以哲學學科為例,這張藏寶圖可能關心的是,它在歷史上有哪些主要的流派和人物;他們之間的分歧在什麼地方;各自論證的重點是什麼;在面對現實或理論問題的時候,哪些問題已經解決,哪些又是尚未解決、懸而未決的問題,有待後人去開發。這張藏寶圖可以很簡略,但是要點要清晰,比如哪裡是「山川湖海」,哪裡是「邊界」,哪些勢力在「針鋒相對」等等。這些基本的要點都要勾勒出來。等上完一個學期的課程時,你能否把所有閱讀過的書本、論文、筆記全部合上,閉上眼睛給自己畫出這張藏寶圖?

這張藏寶圖可能並不是非常詳細,但它奠定了在本科時代甚至是未來碩士和博士的學習階段你對整個領域的基本認識。坦率的說,形成整全的圖景事實上是很難的,因為到現在為止,有很多老師依然採取的「信息傾銷」的方式。雖然這種方式能在短時間內把所有的知識點都告訴學生,但是並沒有把理論跟理論、知識跟知識之間的勾連、以及內在的結構性關係展現出來。作為一個學生,當你在上課時,首先要思考課上老師講的知識點是什麼,把它放在大的圖景中又處於什麼位置。這個圖景是這個學科的基本脈絡。

三、如何進行閱讀

第二個問題是文獻。上了一個學期的課程,學生一定會花大量時間在閱讀材料上。過去我們是要動手找材料,而現在很多資料唾手可得。同學們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真是何其幸運。文獻的稀缺性是我在讀本科時感受最深刻的,但是現在情況已經完全不一樣了,論文可以輕易檢索到,專業數據以及電子化的資源也非常豐富,即使是某個很小很精的領域中的文獻,可能都要花幾年的時間才能大致閱讀完。

我要補充的是,各種不同的文獻種類,它可能會呈現出對知識領域完全不一樣的樣貌。比如我們傳統用的紙質書,但是學術期刊在內更多是電子刊物。這個時代發生了一個很大的變化,同學們不能像某些文藝青年那樣,執著於讀紙質書的情調。關鍵是我們如何從這些書中獲取這一知識領域的前沿方向或關鍵洞見。工具書、專著、期刊、電子期刊、資料庫和網絡等類型的文獻,對於一個學生的培養,都是缺一不可的,不能偏頗。

復旦大學圖書館可能每年有好幾十場講座,教大家怎麼使用復旦的電子資料庫。復旦大學的資料庫和電子文獻的資源非常豐富,如果同學們依然習慣之前的紙質文獻的閱讀模式,這反而變相造成了一種很大的浪費。

amocity
amocity

  


接下來一個問題是,大量的文獻獲得之後,我們該怎麼處理它們?

古人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古人的卷用竹簡做的,每一卷的字其實非常少。而現代人面對紛繁的學術資料,更關鍵的是把它們的有效信息提取出來,同時還涉及到長久的記憶管理的問題。我發現很多同學的閱讀熱情非常高,有的同學一年從復旦圖書館借出來的書非常多,但讀書仍沒有獲得實效,原因可能在於閱讀漫無目標。

我本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以前還是學生的時候,每當跑到圖書館, 本來想借某一本書,結果發現這本書邊上還有另外一本書,被它的標題深深的吸引了,然後把那本書也借了,結果帶了一大堆書回去,真正要借的書卻淹沒在裡面。這種行為有點像小熊撿西瓜,撿了一個扔一個。當你被一種沒有目標的閱讀所驅動的時候,讀到的永遠是碎片化的東西,沒辦法把它編織成一個完整的學術地圖。

那如何規劃學術閱讀的目標呢?目標要從你上課當中獲得的藏寶圖和擴展閱讀列表中來。

我有一個比較簡單的方法:如果對某個領域的問題比較感興趣的話,請給自己做一個學期閱讀計劃。一個學期能精讀十本書,已經是一個比較好的目標。這十本書的關係不是散點式的,而是有一定內在關聯的。當一個學期精讀完這十本書的時候,可以說對這個領域比較熟悉了,有一定發言權,至少沒有重大問題的遺漏。

為了達到這樣的程度,的確要在一開始克制內心漫無目的的閱讀慾望。當然,從長遠來說,任何一個學科的學者要長遠地發展,也要打開自己的眼界。所以在專業學習和眼界擴展之間,始終存在著很大的矛盾。專業學習和通識教育,並不能完全偏廢。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效閱讀。自從有了智慧型手機和社交軟體之後,我們有大量的無效閱讀。每天閱讀的信息量,不管是來自朋友圈,還是訂閱的公眾號,要比前人要多很多。另外,我們也有大量的碎片時間進行閱讀,比如在等車、在地鐵里、在上廁所的時候都會看一些東西。閱讀當然很好,但問題是並不能把它融會貫通到已有的知識框架中。這些內容只是短期記憶,可能第二天就忘記了,這都是一種無效閱讀。所以在信息泛濫的時代,在結合之前有目標、有計劃的閱讀之外,還要做到有效閱讀。

除此以外,對於文科或社科的本科生而言,批判性閱讀也是很重要的。批判性要求一邊閱讀一邊思考。很多老師都會跟大家說,如果同學對某個領域還缺乏相應了解的時候,他所有的批評也都是泛泛的,並沒有進入到學科的內在問題脈絡。在我們哲學教育中也往往如此,而且很多時候你提出的批評很可能在兩千年之前就已經提出來了。這恰恰說明你的知識積累不夠,才會出現簡單重複前人的這種狀況。

四、不動筆墨不讀書

如何要有目標地去規劃閱讀、有效閱讀和批判性閱讀呢?我認為必須要做讀書筆記,這才是拿到文獻後的正確的處理方式。我在讀本科的時候,有很多老師都跟我說過這句話,「不動筆墨等於不讀書」。我相信這句話會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讀書筆記是你面對任何學術文獻的一個基本的環節。我的課程會讓同學們去做讀書筆記,篇幅不用很多,但是我看到很多人的讀書筆記當中,給人一種敷衍的感覺,同學覺得這是老師布置給他的任務。這裡有一個根本的問題:讀書筆記是寫給誰看的?它不是寫給老師看的,而是寫給自己看的;而且不僅僅是寫給今天的自己看,可能是寫給十年後的自己看的。

這並不是說一本書、一本經典著作,一輩子只讀一遍。而是當你在第一遍閱讀的時候,首先要形成對這本書基本信息點的整體把握,還包括它內部的論證脈絡、邏輯結構,甚至發現了經典著作當中的論證「漏洞」。十年之後,當你再把這個問題撿起來,這可能是推動你進行學術寫作的一個驅動力。很多對學術史有決定性和突破性的大問題,可能真的來自於本科時代的一個閱讀體驗。所以千萬不要小看這一點,讀書筆記是寫給自己看的。

絕大多數人並不是過目不忘的。可能這個學期你把一本書讀得非常熟,可等到下個學期,再打開這本書,翻到曾經閱讀過的章節時,仍然有種陌生感。所以第一遍的閱讀不做筆記的話,很有可能需要花很多時間反覆閱讀。文科或社科的同學的一個基本本領就是能伸能縮,長短自如。簡單來說就是把「厚書讀薄」,把「薄書講厚」,既能「濃縮」,又能對它進行「稀釋」。進行讀書筆記的時候一定要非常清楚地區分哪些是摘抄的原文,哪些是觀點的複述。如果把所有的書都抄一遍,就變成練字了,不會留下很深的印記。

這個時代,大家都很喜歡金句。一句金句就能特別打動人,但是過一段時間之後,好像也沒什麼感覺。經典的讀書筆記方法不只是摘錄金句,而在於梳理內在的論證脈絡。就像一個喜歡吃魚的人,把魚肉吃掉之後,將魚骨完整地留下來,如同標本一樣。論證就是整個文章的標本。

另外我們在做讀書筆記的時候,一定要非常清楚哪些是直接摘抄的內容。很多老一輩的學者有寫圖書卡片的習慣,卡片是非常清楚的,哪些是直接摘抄的原文,哪些是自己的解讀。我的建議是,在看書摘抄的同時,嘗試去複述觀點。關鍵是要用自己的話,而不是作者原來的話語去複述。因為許多17、18世紀人的敘述方式和我們現在並不一樣。同時,要注意不要說學術黑話,要說學術人話,這是很重要的。很多學者會有很多不好的寫作習慣,他們全是在說黑話,無非是在證明自己的高明,卻無助於學術傳統的繼承。如果你認為已經完成了讀書筆記的工作,或者已經很好地吸收了這本書的內容,過一段時間,不妨合上這本書,把論文扔到一邊,面對同學去跟他複述一遍,這本書的主要觀點是什麼,它支持了什麼,反對了什麼,還存在什麼問題。當你能夠清晰表述出來的話,說明你已經把這本書融會貫通了。

第一次讀一本書或論文的時候,會有一種很大的新鮮感。第一次閱讀的衝擊是非常大的,而且當這個文本對你來說是相當陌生的時候,會有一種敞開的可能性,會有許多直觀性的、直覺性的質疑冒出來。一個好的文本會使你每次的閱讀體驗都有種很新穎的感覺,即便你已經對它非常熟悉。

五、如何寫文獻綜述

無論是寫本科的課程論文,還是碩士論文、博士論文,文獻綜述都是一個必要的環節:即用一段比較凝鍊的文字,把一個論題中以往學者的討論進行總結。文獻綜述不是羅列,就好比到圖書館借一百本書,抄一遍這一百本書的題目和作者,這不叫文獻綜述。為什麼要寫文獻綜述?這意味著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學習。

但是,真正值得引用的,或者在一個很小的領域中造成實質性推進的論文或專著是不多的。那如何進行篩選呢?一百本書當中可能只有五六本書是有價值的,雖然可能要把這一百本書都讀完,但並不是所有的作者都值得列出來。對文獻綜述的凝鍊以及獨特的視角本身是對學術能力的一種反映。

當然還有一個問題,該如何平衡原著和二手文獻。每個學科會給出不一樣的看法。在很多領域,國外的學術界已經有大量的書籍,對某個領域有一些概述性的導覽。這些書跟導遊一樣,已經給你做好了某地一日游的規劃。你跟著它遊玩,基本的景點都會看得到。所以那些companion、handbook、review等類型的二手文獻還是有必要讀一下。如果沒有後人的討論,你始終在跟幾千年之前的人對話。原著的前沿性和對我們當代人的切身性,恰恰是在二手甚至三手、四手文獻當中呈現出來的。

那麼該如何站到前人或者巨人的肩膀上,從而最終使我們達到同一個高度、可以去平視他們呢?這涉及到個人的學習和成長。我認為,我們必須要明白自己的有限性。很多即使是從教很多年的學者臨,近退休之前才意識到自己的局限性。所以作為本科生,千萬不要輕易說我已經達到學科前沿,或者說已經可以有一種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等諸如此類的話,其實知道相應學科領域的概貌已經很好了。我們對本科畢業論文的要求也就是把一件事情說清楚,創新是很後面的事情。

六、注意學術規範

接下來講學術規範。從第一次閱讀和第一次做筆記的時候,學術規範就已經開始了。為什麼要寫注釋?因為人類獲取的絕大部分知識並不是自己直接獲得的。學術是一個傳承工作,是前後相繼幾代人、幾十代人的一個接力棒過程。所以很多學術觀點不是你的原創,而是前人就已經提過的觀點。我們形容人類知識像一個鐵鏈,一環扣一環。寫注釋就是為了保證環環相扣,沒有一環是掉鏈子的,這樣整個知識的論證體系才是完整的。當然並不是要事無巨細寫注釋,已經成為常識的東西,比如誰證明了地球是圓的,是沒有必要寫注釋的。

這張小孩子吃西瓜的圖片說明,不可能一口把所有的西瓜都吃下去,要一口一口地吃,細嚼慢咽。復旦有一系列的學術規範框架,也有針對各類學術不端的方案。在這裡我強烈推薦,如果在閱讀一篇外文論文的話,可以關注一下他們的注釋怎麼寫的。因為注釋的寫法本質上沒有一套全球統一的規範,這種徵引方式被稱為「style」。注釋的寫法本質上由各個學術共同體分別規定的。

我舉APA(美國心理學學會)的例子,它對自己內部的刊物、會員,或者相應的學術寫作,都會有一個徵引規範。類似的還有ASA Style Guide(美國社會學學會手冊)等。這些不需要背下來,只要去借一本手冊查一下,就能知道它基本的規範。比如我們要分清楚文中注和腳註、尾注的區別在哪裡,每一本規範會規定得非常細。還有《芝加哥寫作手冊》,就是從寫作到出版,設定了一套完整詳盡的規範。

所以我很希望我們復旦或者是中國整個學術界,有一天可以推出類似的學術規範工具書,儘管現在的畢業論文有國家標準,但仍然有一定差距。比如寫一篇文章,引用《資本論》的某一句話,不給出卷數、頁碼,基本上就是毫無誠意的學術寫作,學術寫作必須要經得起後人的檢驗。

amocity
amocity

  


最近幾年中國出了很多這種學術不端的案例,在這裡要對翟天臨表達「感謝」,中國學術規範史的發展歷程上絕對要記下他的一筆,他的行為也讓我們今年的論文答辯規範要比以前嚴格得多。
因為有網絡的存在,抄襲很簡單,得來全不費功夫,但是網絡的記憶要比人的記憶更長。任何人在網際網路時代說的任何謊言,包括他言行的前後不一致,要比沒有網絡的時代更容易被人發現和戳穿。

我選擇這樣的一個人物照片,是我在德國讀書的時候,德國非常年輕有為的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古滕貝格,他當年已經做到國防部長,但被人查出他的博士論文存在大量抄襲。這個事件並沒有專門的學術委員會來進行調查,但是網絡使得這樣的事情變得非常透明,民眾自發對他的文章進行檢查。人們還專門做一個網站,即展示被古滕貝格高頻抄襲的有哪些文章。最後他被剝奪了博士頭銜,作為國防部長也引咎辭職了。因為博士論文抄襲,這樣一個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就徹底「墜落」了。

抄襲的問題我覺得非常嚴重,例如有的同學還並不清楚什麼叫抄襲,比如引用別人的觀點算不算抄襲等等。其實凡是引用他人的觀點,都要給出明確的出處。出處的積累來自於你的讀書筆記,所以說論文寫作是一個水到渠成的事情,它是整個工作的最後一個環節。如果在讀書和做讀書筆記的時候,沒有注意這個問題,等寫論文了再去翻書,你會花大量的時間重新投入進來。所以請大家務必要注意,學術規範要從細節抓起,魔鬼都是藏在細節當中。

七、知識管理的技術輔助

我們絕大部分人都是用電腦在進行寫作。無論是pc還是mac都已經有不少文獻管理和筆記軟體。我自己個人用過的最好的是Citavi這個軟體。lit-link則是一個瑞士歷史學家做的免費開源軟體,它特別適合梳理歷史文獻。還有其他的軟體可以在我們圖書館的網頁上免費下載。我還同時使用mendeley和zotero。這些專業的文獻管理軟體的功能,可以把你下載的所有電子文檔進行很好地管理。它可以插入很多附件,包括最基本的學術文件的信息,比如作者名字、論文標題、論文期刊的卷數期數和頁碼等,這些是論文的最基本要素。未來在進行學術寫作的時候,要引用這個論文當中的觀點,必須把這些要素信息提取出來。目前一些主流的文獻管理軟體,還有雲備份的功能,這意味著你可以跨平台的進行同步。

一般學習自然科學的人用Endnote比較多。它可以綁定我的文檔,所以每次寫論文不用去改腳註,可以用參考列表的形式進行一鍵生成。這些專業的文獻管理軟體是針對學術工作者和寫作者,當然也可以用它來管理你的日記、照片等。

在本科階段寫一篇論文,對於文獻管理的需求還不是那麼強烈。但是如果要讀碩士、博士的話,將來會面臨文獻管理的問題。寫一篇本科論文的徵引文獻大概是兩位數的規模。但等到了寫碩士論文,甚至寫博士論文的時候,徵引的參考文獻至少會是三位數。這個時候我相信任何人,哪怕記憶力再好,都不可能全部記住。因此這些文獻管理軟體的幫助會非常大,它可以幫你對文獻進行智能排序和分類,你可以隨時找到以往閱讀或寫論文的列表。

在當下被動閱讀非常多的情況下,我覺得某些軟體,甚至是社交軟體都是可以用來當作筆記軟體。你可以針對所研究的領域,關注相應的博主和公眾號,包括你的同學老師每天在朋友圈中轉發的推送,其中有很多內容來自一流的學術刊物,有很高的質量。看到這些推送怎麼辦?我現在的一個辦法就是把它跟我的印象筆記帳號綁定,然後一鍵複製到我的印象筆記中,就可以在電腦上對它進行閱讀,不能只是mark,還要保存下來閱讀。

還有的時候常常出現一些靈光乍現的時刻,走在路上突然想到一個主意,這個時候有一款筆記軟體,同時配合語音輸入功能,就能進行即時記錄,這也是我現在寫作的方式。這些有關技術的方面,歸根到底是為了幫助大家能夠寫出一篇論文。但是,它並不能代替我們的閱讀,也不能代替我們的思考,更不能代替我們在一個學科中積累的基本問題意識。

八、寫作的初心

那在什麼時候進行寫作呢?如果你沒有別的煩心事的話,最好是安安靜靜在大段時間進行寫作,這是理想狀態。但我要提醒大家,這樣的理想狀態只可能會越來越少。當前有一種流行的鍛鍊運動方式,叫HIIT。HIIT可以通過短時間高強度的運動,瞬間把心率提到很高,據說這樣減脂率是很高的。寫作也是這樣,不要指望可以有漫長的兩個三個小時進行寫作,但如果你對這個領域非常熟悉的話,其實二十分鐘就可以語音輸入一千多字。如果一天當中你能有三到四個這樣短時間的高強度寫作,一年下來的寫作量是非常驚人和可觀的。

我們要在寫作中學會寫作,就像「在游泳中學會游泳」,這意味著宏大的問題意識要與很瑣碎的生活體驗相一致。這也是我們文科生容易出現的問題:好談宏大問題,但在腳踏實地處理那些耗時間的瑣碎細節上,卻做得不好。如果你真的愛你這個學科,真的喜歡你所研究的東西的話,請深愛。深愛,意味著你在細節上也要做好。

帶領大家步入學術殿堂,最根本來自於內部驅動。我相信那些想成為復旦的學術接班人的同學,請務必記住現在流行的一句話——不忘初心。初心是什麼?我想我當時選擇去學哲學的初心,可能就是希望能夠和三五個受過系統訓練的人,在這樣一個春光明媚的下午坐在光華樓的草坪面前,談一些和人類有關而和自己沒有太大關係的問題。初心就是當初驅動你成長的東西。初心可以讓你甘坐十年冷板凳,或者比較安靜清貧地生活,沒有得到社會上絕大多數人的認可。但是,在你想通一個問題、恍然大悟的時候,這個瞬間可能腦內分泌的多巴胺,比你吃到一頓大餐、拿到一大筆獎金還要多得多。當然,如果你沒有體驗過這樣的一種快樂,沒有一種來自內心的那種愉悅,那還是不要從事學術工作。我覺得還是要讓恰當的人來做恰當的事情,不要勉強來從事學術。

最後祝大家在復旦的本科學習生活,包括上各門課程,在學術寫作當中,不覺得是一種天大的負擔,而是能夠真正獲得一種內在的快樂,順便給人類做一點小小的貢獻。

(本文配圖來自郁喆雋老師「網絡時代的學術規範和文獻管理」學術寫作講座PPT。)

信息來源

澎湃·思想市場,

歷史|地理|研究|資訊

歡迎專家學者、相關研究機構給歷史地理研究資訊微信公眾平台投稿,傳播歷史地理學的前沿動態、學術研究成果等等,惠及學林!

投稿郵箱:852565062@qq.com

延伸閱讀
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