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18

晉城沁水縣:千年古縣 如畫沁水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19711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三晉全域游

它地處晉豫兩省交界處,位於太行、太岳、中條三大山系銜接處,隸屬於山西省晉城市,在中條山東北,沁河中游。境內山巒連綿,溝壑縱橫。

它歷史悠久,自古就有女媧補天、舜耕歷山的傳說。這些動人的傳說又為它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它於70年。代被發掘出的「下川遺址」,證明了早在2.3萬年到1.6萬年前,這裡的先祖們就創造了燦爛的「下川文化」現存的河頭村漢墓群、武安村戰國古寨等,映證了沁水歷史的遺蹟。

它就是山西省晉城市沁水縣

一個被人遺忘的美麗之地

接下來,就跟隨小編的步伐

一同去沁水

去沁水的古堡探秘、去沁水的古村尋夢

01湘峪古堡,穿過歲月去相遇

遠遠望去,一排氣勢恢宏的長長的古堡矗立在山崖上。它的周圍被河水圍繞,群峰環繞,蒼松翠柏,宛若一幅美麗的畫卷。步入古堡,層樓疊院,高低錯落,在湖光山色的映襯下,旖旎的風光無法用言語形容。這就是被譽為「中國北方鄉村第一明代古堡」的湘峪古堡。

湘峪古堡位於沁水縣東南方向50公里的鄭村鎮湘峪村。湘峪,原名相谷,因為村被山水包圍,故而在村名中加入了「氵」和「山」,是謂湘峪。

湘峪古堡為蜂窩式城堡,全為磚石土木結構建造。東西長280米,南北寬100至150米,占地面積約32500平方米。該城由孫居相、孫鼎相兄弟主持修建,建於明天啟三年(1623年),竣工於明崇禎七年(1634年)。由於孫鼎相在孫氏四兄弟中排行第三,又曾擔任過都察院右副都御使,他的府第便以「三都堂」為名,湘峪古堡也因此而被稱為「三都古城」。

amocity
amocity

  


登上南側樊山,就可縱覽湘峪古城全貌。據說,樊山的十條山脈無論如何走向,最終都會朝向湘峪。「十山九回頭,輩輩出諸侯」的民諺,幾百年來一直流傳在這片大地。

02柳式民居,中華古民居建築藝術之絕品

柳氏民居,位於山西晉城市沁水縣境內,為唐代大詩人柳宗元的後人——祖籍沁水的陝西華昌府通判柳遇春的故居。創建於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院中一石牌坊迎風板上尚存有楷書題跡:「明嘉靖二十九年庚戌冬十月立」。從現存民居建築形制、風格上看,清代屢有修葺、增建。

柳氏民居為國家4A級景區、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明清古堡式建築群。在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堡里真實地記載了由明代的「官而商」到清代的「商而官」的社會發展史,可謂是兩個皇朝變遷沉浮的縮影。

柳氏民居的古建築藝術、工藝質量、建造技術的水平之高,布局結構之考究,文化底蘊之深厚,在我國古代民居中實屬罕見,「 雖由人作,宛若天開!」置身這精美絕倫的藝術寶庫中,承沐著它的美麗與神秘,用虔誠的心與它對話,將它蘊含的文化一一破譯。

柳氏民居的建築中,其木雕當年都曾以礦沙、金箔裝裹其外,看上去富麗堂皇,以手擊之,其木若石,堪稱奇絕!

在柳氏民居信步漫遊,你會被那無處不在的木雕石刻所吸引。每一道門楣、窗欞、欄杆、扇、飛檐,每一塊裙板、匾額,每一根梁枋,每一級斗拱,無不雕刻著精美的紋飾。千姿百態,氣勢恢宏,令人嘆為觀止。

03竇莊古村,沁河岸邊的「小北京」

「天下莊,數竇莊,竇莊是個小北京。」這是明清以來在澤州大地廣為流傳的一句民謠,也是沁水縣嘉峰鎮竇莊村人引以為豪的歷史記憶。

amocity
amocity

  


竇莊村是位於晉城市沁水縣東南部沁河河畔的一座古堡建築群,西距沁水縣城約50公里,是我省第一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同時還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竇莊是沁河流域現存古堡中最早的一座,它位於嘉峰鎮境內,一面靠山,三面環水,風景秀美,而且易守難攻,具有極強的軍事防禦功能。由於村落選址獨特,沁河在這裡呈「S」形流過

整個城堡呈「金絲吊葫蘆」狀,城內共有九道門,有「九門九關」之勢,當年抗遼將軍張銓的夫人就是利用這些曲徑迷宮,以百餘家丁婦幼對抗三萬大軍,讓橫行於沁河流域的起義軍三次圍攻大敗而逃。竇莊「夫人城」一夜成名,聲震朝野。

amocity
amocity

  


村落內,建築除了城牆以及大量民宅外,還有廟宇、樓閣、祠堂、書房、校場、法庭、地牢、城牆、城門樓、牌坊、店鋪和大量的碑刻等。竇莊村落內建築因脈絡清晰,特色鮮明,而被專家學者譽為研究明清時期北方民居建築的最具典型代表作。它開啟了沁河流域鄉村城堡建築的先河,是名副其實的沁河第一古堡。

04郭壁古鎮,曾富甲一方的繁華之地

古時,這裡曾是沁河的渡口之一。由於它背山臨河,村人遂在河邊高築堤壩,遠望如郭,實僅一壁,故名郭壁。

郭壁村地處山坡,無論建城修寨,還是營宮築室,都依地勢而築。郭壁保留下來的明清古建築堪稱沁河岸邊一章章凝固的音樂。郭南村崔府君廟西側的渭溝河畔,張姓祖先界水券涵,依山築宅;趙姓祖先隨坡台而立人境,鑿紅泥而起樓宇,創下了兩片規模齊整的住宅。兩姓之間,以「紹平原」閣把兩組民宅連成一組「山」字型的古建築群。「紹」是接續、承繼之意;「平原」是指戰國時期趙國公子平原君。三字相聯,就是希望趙家後人繼承平原君的遺澤。因水運發達,經濟繁榮,當時人們有「金郭壁銀竇莊」之說。

郭壁村是個雜姓相處的千年古村,村中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民居建築遺存。韓氏進士第之外,尚有三槐里和青緗里古建群落。三槐里是王氏族人祖居之地。其標緻是臨街的「三槐里」石拱券閣。

05趙樹理故居

趙樹理故居位於沁水縣加豐鎮尉遲村。故居內存有趙樹理生前書籍、柳制箱、皮箱和生活用品等珍貴遺物。趙樹理故居為清代建築,典型的北方農村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門位於東南角。現存堂屋3間,東西耳房各2間,東、西屋各3間,西南小房2間。現南屋已塌毀,僅留基址,所有建築均為磚木結構二層樓房,堂屋、西房為出檐樓道,樓梯置院內。

趙樹理(1906—1970),本名趙樹禮,山西沁水人,人民藝術家,小說家,「山藥蛋派」的創始人。

1932年開始發表作品。1937年抗戰開始,他參加了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區長、《黃河日報》副刊編輯、《中國人》副刊編輯等職。《小二黑結婚》(1943)、《李家莊變遷》(1946)的創作和發表,奠定了他在中國新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06歷山國家森林公園

位於沁水縣距縣城56公里處的「中國農耕文明發源地」下川村一帶。公園坐落於太行、太岳、中條三山環抱,海拔2358米的晉西南最高峰—歷山。景區覆蓋了中條山脈上百平方公里的區域,是中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國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AAAA級景區。擁有華北平原上唯一的一塊萬畝亞高山草原和華北地區最後一塊原始森林。沁水歷山景區是中國溫帶到亞熱帶的過渡區。

沁水歷山是傳說中三皇五帝之一舜耕治和編制24節氣前身《七十二侯》物侯歷的地方。這裡的山民至今仍居住在由木、石、土、草構築的形制獨特的晉西南傳統民居里,保持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傳統農耕習慣,和「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古樸民風。他們以舜為先祖,承繼舜時代的遺風,為人勤勞而樸素。景區內舜的傳說及中國農耕文化的印跡隨處可見。

延伸閱讀
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