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探索

北生所沒有「科研績效」概念 實驗室主任無需每年匯報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201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2021年09月27日 10:10

【科學快訊】

  撰文 | 鄭金武

  9月25日,2020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揭曉,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簡稱「北生所」)學術副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邵峰榮獲突出貢獻中關村獎。突出貢獻中關村獎是北京市科學技術獎的最高獎。

  據悉,該獎項於2019年首次設立,此次是第二屆。首屆北京市科技獎突出貢獻中關村獎授予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和龍芯中科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胡偉武。

  邵峰是天然免疫和細胞焦亡領域最為領先和貢獻最大的國際科學領軍者之一,其研究成果得到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和承認,極大地推動了領域的發展。

  近日,圍繞創新環境、科研範式、人才培養等話題,《中國科學報》專訪了邵峰。

  《中國科學報》:你在2005年回國進入北生所,有人問你「是不是瘋了」。你曾經後悔過自己的決定嗎?

  邵峰:2005年的時候,我國在生物學領域的科研水平,與國際上相差非常大。

  那時候一個簡單樸素的想法是,同樣一項研究工作或是取得同樣的一個進展,如果能在國內做的話,其價值意義和影響力肯定會比在國外做更大。

  這就好像你做了一塊月餅,對於已經「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的人說,你給他一塊月餅,他肯定並不太稀罕;但對於還不是很富足,沒太吃過月餅的人說,一塊上好月餅的意義就大不一樣了。

amocity
amocity

  


  美國是一個比較成熟的社會,科研體系比較完善和穩定,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你大概可以預測到自己在科研上能走多遠多高,能產生多大影響,你未來的生活會大概率是什麼樣。

  而我的性格裏面卻有一點點不安分的因素,就是總希望有一些不確定性,希望這個不確定性給我一個可以努力和追求的彈性空間,當然這種不確定性也有風險。

  我希望這個彈性空間可以把我自己的潛能最大程度發揮出來。

  《中國科學報》:你如何評價現在北生所的科研環境氛圍,你在北生所遇到的最大難處是什麼?

  邵峰:在北生所最大的難處是,因為我們的研究往往是沒有人做過的、老大難的問題,所以絕大部分的項目是失敗的,只能不停地去試。

  我的難處是要不斷鼓勵和說服學生和博士後相信自己的努力和對課題的判斷。

  坦白來說,我作為實驗室主任,負擔相對較小,畢竟實驗室有十幾個課題,每年只要有一兩個課題能突破,也就不錯了。

  但是對於做每個課題的學生和博士後來說,他們的壓力比我要大。

  所以在這種時候,我得做思想工作,讓他們相信自己的努力,不能因為懼怕失敗而失去挑戰困難的信心,只有這樣才能做出真正的創新性工作。

  《中國科學報》:你所說的北生所寬容失敗的科研環境,是不是也應該在科研領域推廣?

amocity
amocity

  


  邵峰:我們這個研究所,對寬容失敗這件事情做得還是很好的。在北生所做一個實驗室主任,是不需要每年匯報的。我們不會問你今年發了什麼文章,出了什麼成果。

  但我們內部有學術上的交流、討論,這個過程中會了解一點你的科研進展,但不是考核你的科研績效。

  我們這兒沒有科研績效這個概念。做科研怎麼能有績效呢?你要做原創的東西,怎麼能用績效來評估?

  從創新的角度來說,這樣的科研模式確實是值得推廣的,會對我國的基礎科學研究有幫助的。但這個推廣也是有一定的難度和前提的。

  寬容度和自由度太大,容易出現養懶和庸人的情況。這也是一種「兩難」的境界。

  在北生所,情況還是比較好的。在我們長期形成的文化氛圍下,懶人自己會覺得不太適應。

  對於科研人員,北生所不會有條條框框的、打分之類的制度去限制人,我們更看重個人對科學的追求。

  《中國科學報》:現在我們提倡創新科研範式。目前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會對新藥研發、生物科學領域的科研範式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嗎?對於科研範式創新,你是怎麼認識的?

  邵峰:新藥研發確實很難,現在也有一些跨學科的技術,在特定情況下確實會對研發有幫助,但是實質性的幫助,可能還遠沒有到外行人想象的那樣大。

  個例的情況下,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會對研究一下子提升很大。但一般來說,新藥研發還是得踏踏實實地去篩選、優化。

amocity
amocity

  


  我所想說的創新科研範式,跟你理解的有點不太一樣。

  我們的基礎研究活動,我個人感覺有點過於受追求職業發展的價值要求所導向和束縛,普遍就是做學生、博士後,然後找一個工作,然後開始申請基金,做一些確定性大,容易發文章的研究,有時我們有點忘記了做科研的初心是要真正回答和解決重要的科學問題。

  此外,我們的科研工作也過多地被前人的研究模式所影響。有人用大腦的細胞做出了一個圖譜,我就考慮能不能用肺的細胞做一個圖譜。

  大家很習慣用同一個研究模式推廣到很多課題上面,漸漸形成了程式化的研究方式。

  這種舊的科研範式,才是需要改變、創新的。

  我們需要倒著思考如何組織科研活動:首先是你確定需要解決什麼科學問題,然後是解決這個問題,你需要掌握什麼技能,需要接受什麼樣的訓練,在哪些方面做好積累。

  我覺得這是更重要的科研範式創新。科研範式的轉變,要盡可能摒棄程式化和套路化,避免不斷重複自己習慣和能做的事情。

  《中國科學報》:剛才也提到你「要說服學生」的難處。現在年輕人走向社會,壓力也會很大。你對青年人才的發展有何建議?

  邵峰:是,這也是他們面臨的一個現實難題。我自己當年也是這麼走過來的。

  從我的角度來說,我覺得很多事情,如果你把你該做的事情做好了,那麼許多東西其實自然而然是會解決的。

  我經常跟團隊裏的學生講,你們進入了一個最好的研究機構,進入了一個最好的團隊,在研究生階段,你需要的就是在這個平台上,抓住機會,努力學習,使你的科研水平和能力得到盡可能大的提升,把你面臨的重要科學問題盡可能回答清楚。

  如果你真的做到了這些,後面的職業發展方面也就自然會有好的出路的。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學報」,編輯:宗華。

延伸閱讀
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