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大地

超級工程,撒哈拉沙漠大運河!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515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NO.1908-撒哈拉修運河

作者:那日蘇

制圖:孫綠 / 校稿:辜漢膺 / 編輯:養樂多

在非洲北部的廣袤區域,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橫亙於此。乾旱、荒涼是撒哈拉的主旋律,只有炎炎的烈日炙烤著流沙上,蒸發掉最後一絲生機。

非洲大陸最一目了然的存在

便是這北方能把美國裝進去的撒哈拉沙漠了▼

水是生命之源,水的缺乏讓這大片的土地只能以不毛之地的面貌而存在。建立在撒哈拉之上的國家,如埃及、利比亞,都只能在沿海或者河畔地區求生存。

在北非諸國中,利比亞的條件最為惡劣

amocity
amocity

  


既沒有尼羅河也沒有大的山脈

若不是因為有石油資源,那極大部分國土真毫無用處

(圖:google map)▼

不過,撒哈拉的存在也激發著人們想要改造自然的欲望。從上世紀初開始,就有科學家在探索從地中海往撒哈拉引水工程的可能性。

既有河水又有海水的城市,令整個北非羨慕

(埃及-亞歷山大港,圖:shutterstock)▼

沙漠之狐的傷心地

我們都知道,水是要往低處流的,陸地的海拔一般都高於海平面。即使有低窪的盆地,也都距離海洋十分遙遠。而在撒哈拉沙漠中,就有這麼一處窪地。它處在沙漠的東北邊緣,海拔為-133米,面積達18000平方公裏,是一個天然的巨大蓄水池。同時,它到地中海海岸的距離僅有不到60公裏。它就是著名的蓋塔拉窪地。

amocity
amocity

  


撒哈拉沙漠看上去是一大坨黃沙

其實比你想象中要複雜得多

橫跨撒哈拉找到蓋塔拉窪地▼

蓋塔拉窪地位於埃及的西北部,屬馬特魯省管轄。這裏是整個非洲海拔第二低的窪地,距離地中海也只有咫尺之遙,但是卻異常乾旱,整片窪地都被沙丘、稀疏的沙生植物以及鹽塊覆蓋著。

埃及西北部的蓋塔拉窪地

(底圖:shutterstock)▼

在北緯30°的地帶上,受副熱帶高氣壓的影響,蓋塔拉窪地同時具備了炎熱和乾旱這兩大特征。年降水量處於一個極低的水平,平均氣溫為36°C。這也是該地區靠近海岸,卻不受海洋性氣候影響的根本原因。

放眼望去毛也沒有

(圖:wiki@cheesy42)▼

在歷史上,這一地區極少有人踏足,鹽沼、懸崖、狂風等多種惡劣的自然因素,讓蓋塔拉窪地成為了生命的禁區。從古至今,外界也對此地知之甚少。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都沒有人知道這片土地的存在。

1927年,埃及調查局的英國主任約翰·鮑爾博士(John Ball,1872-1941年)對蓋塔拉窪地進行了測繪工作,這才讓這片神秘之地得到全世界的了解。

沿著窪地西北側延伸開來的漫長的沙漠懸崖

(圖:wiki@Marc Ryckaert)▼

對蓋塔拉窪地的了解,很快就給英國人帶來了實際的好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司令蒙哥馬利和納粹陣營中素有“沙漠之狐”稱號的將領隆美爾就在北非的戰場上,以撒哈拉沙漠和北非海岸為棋盤做了一場對弈。

北非戰場上的蒙哥馬利(上)與隆美爾(下)

(圖:wiki)▼

盟軍在阿拉伯灣的濱海城市阿拉曼與蓋塔拉窪地之間的40公裏範圍內,布置了阿拉曼防線,成功地阻擋了德意聯軍的進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阿拉曼戰役,二戰非洲戰場的轉折點。這其中蓋塔拉窪地惡劣的環境和複雜的地形,讓德軍放棄采取迂回戰術,是盟軍獲得勝利的因素之一。

在地中海與蓋塔拉窪地之間

從阿拉曼向西形成了一條狹窄的走廊

若在阿拉曼戰敗,亞歷山大、開羅便會門戶洞開

(底圖:shutterstock)▼

時至今日,蓋塔拉窪地之中仍有成千上萬枚二戰時期的地雷,它們是幾十年前兩名世界頂級軍事家的巔峰對決的產物,是那一場曠世之戰所遺留下的現實問題。多年來已經造成了該地區幾千人的傷亡。

由於沙漠地帶缺乏天然屏障

地雷就成了防止對手從南側包抄的手段

(圖:wiki)▼

從2009年開始,埃及政府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等國際組織聯手,對西部沙漠地區進行排雷工作,成效顯著。但是至今還沒有完全解決這一問題,沙漠中的雷區依然對當地居民有著致命的威脅。這給本就神秘的蓋塔拉窪地更增添了一些危險色彩。

戰爭時期的地雷問題是個世界難題

需要大量的時間才能徹底解決

(圖:facebook@La Segunda Guerra Mundial Hoy)▼

夢想還是要有的

既然這片土地本就不適宜人類生存,而且又十分危險。那有沒有可能用另一種方式利用它,來造福周邊百姓?比如直接引水進來,將這一片地勢低窪的荒漠改造成大湖,還能調節周邊環境氣候。

不得不說,即便是鹹水湖,也比沒有水要好

大的有裏海、鹹海,小的有死海

有水就比沙漠強

(死海,圖:NASA)▼

實際上,這個看似瘋狂的計劃,早在上世紀初就被提出了,提出者就是德國著名的地理學家和地質學家,阿爾布雷希特·彭克(Albrecht Penck)。

蘇伊士運河的貫通帶來的大量利好,刺激了在埃及的西方殖民者和資本。如何利用現代工程技術,在這一地區攫取更大的利潤,成為了備受關注的研究課題。

彭教授兩眼放光、微微一笑、計上心頭

(圖:wiki)▼

彭克教授於1912年提出了一個構想,就是通過開掘運河水道系統,來連接地中海和蓋塔拉窪地。由於蓋塔拉窪地海拔遠低於海面,這個高差就會產生非常大的水能資源。利用水能資源進行發電,可以帶來巨大利益,迅速給工程回本。

同時,沙漠地區的蒸發量非常大,地中海海水湧入蓋塔拉窪地之後,水分會不斷蒸發,或者下滲進沙地。這樣一來,既可以利用這種現象來進行漁獲、晾曬海鹽等經濟性產業,又可以保證水力發電的長效性。

不得不說這個想法令人眼前一亮

如果可以實現,好處簡直是無窮盡也

(圖:google map)▼

由於有大西洋的補充,加之地中海本身的巨大體量,海水本身是取之不盡的。而蓋塔拉窪地的蒸發量和下滲量,足以消耗掉每年通過人工運河注入地中海海水的大部分,這樣始終保持兩邊水面的高度差,讓水能資源變得取之不竭。

那個時候埃及最缺電了

沒有電,埃及永遠搞不出工業

不然之後的阿斯旺大壩也不會那麼重要

(圖:shutterstock)▼

彭克教授的構想足夠驚世駭俗,不過在當時人類對改造自然有著巨大的熱情,該構想也得到了一定的討論度。由於缺乏實際考察和資金支持,這個計劃也只是在學術圈範圍內進行探討,並沒有付諸實踐,也沒有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

上文提到的埃及調查局主任約翰·鮑爾,在任期間對這個計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他借助職務之便,通過實地調查對這個構想進行了一個詳細的可行性分析計劃。

根據他的判斷,該計劃有兩個實施的方案。一是像彭克教授說的那樣,挖掘一條約55至80公裏的大型運河或隧道,將地中海海水引進蓋塔拉窪地。這樣,如果計算好水流量和蒸發量,就可以保證海水源源不斷地流動,最終產生一個超級鹽湖。按照這種算法,在幾百年的時間內,鹽將逐漸抬高整個窪地。

所以如果這個超級鹽湖成立

幾百年後,可能這個樣子

(圖:shutterstock)▼

另一種方案是,引入淡水。通過一條長長的運河輸水管道,將窪地東北方向尼羅河三角洲的河水引入蓋塔拉窪地,形成一個人工內陸湖泊。這樣做的好處是能改善周邊地區的自然環境,讓它變得適宜人類生存。

畢竟土地問題至今都困擾著埃及政府,全國9000萬人口絕大多數都在尼羅河三角洲區域分布,這個國家可利用的土地資源已經到了告急的程度。如果能解決這個問題,那經濟效益不可估量。

引自地中海便是鹹水湖

amocity
amocity

  


引自尼羅河,由於蒸發巨大,最後也是鹹水湖

(底圖:shutterstock)▼

但該計劃也面臨著實際困難,首要的就是工程量的問題。將蓋塔拉窪地與尼羅河相連的話,需要挖掘運河的長度至少得達到320公裏。相比之下,旁邊的蘇伊士運河長度僅193公裏。

對於當時的西方國家來說,一個蓋塔拉運河工程的利益,遠遠比不上蘇伊士運河。該工程只對當地人有很大好處,對於西方列強來說,並不是那麼重要。因此這個工程並沒有上馬。

同時,尼羅河有多少水量往沙漠裏灌呢?

一個法尤姆盆地尚且不夠用,一個大湖就更不現實了

而且如今各國都要用水,埃及已不能獨享尼羅河▼

核彈開運河

當這個項目再度被人提起時,世界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幾十年的時間,英、法、德、意等老牌歐洲強國衰落,埃及成了獨立的主權國家,甚至還是地區強國。世界上同時存在著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都想拉攏埃及靠近自己的陣營。

畢竟埃及坐擁蘇伊士運河

對於歐洲是一條生命線

蘇聯當然想把歐洲的生命線捏在自己手裏▼

上世紀50年代,在拉攏埃及這方面,蘇聯人似乎做的更好一些。當時的巴以沖突讓中東的穆斯林國家對於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懷有敵視情緒,而埃及的西奈半島更是直接在沖突的第一線當中,對猶太人的恐懼和仇恨被遷移到了蘇聯陣營。

談笑風生

(圖:wiki)▼

蘇伊士運河的重要性,讓美國不能允許埃及倒向蘇聯。於是在1957年,美國中央情報局向時任總統的艾森豪威爾建議,將塔卡拉窪地工程項目付諸實踐。

當時中情局給出的理由是,此舉對美國有4點好處:

1.增進美國與埃及和平接觸。通過幫助埃及建設運河工程,拉近雙邊關系。同時向全世界展現美國國力,增強“自由世界”對抗強大的紅色蘇聯的信心。

2.實質性改變鄰近地區氣候。眾所周知,湖水具有調蓄氣候的作用,能讓整個蓋塔拉窪地到地中海大片土地煥發生機。附帶了很多其他效益,以及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3.可以成為巴以問題的解決方案。以色列複國之後,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生活空間被侵犯,許多巴勒斯坦人無家可歸。如果這片土地改造好之後,可用來安置難民。

4.讓埃及總統納賽爾擺脫蘇聯的誘惑。一旦埃及接受美國的提議,就相當於做出了倒向西方的姿態,就算納賽爾並不想因此拒絕蘇聯的拉攏,蘇聯方面也會對他產生懷疑和警惕。

有了美國政府的支持,這項工程迅速得到推進。1964年,曾在阿拉曼戰爭中擔任納粹軍官的德國聯邦經濟部專家弗裏德裏希·巴斯勒,受命擔任了這項工作的顧問。

通過近十年的勘測和工程推進,巴斯勒認為,運河的深度不能少於60米。但是直接挖的話,耗費成本是個問題,於是他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在規劃好的運河線路上挖掘213口豎井,在井中安置核彈,通過核爆的方式完成運河的開鑿。預計將疏散25000名周邊居民。

用核彈搞基建明明是蘇聯人的特長

這次在埃及居然被德國人搶先發表了

(圖:shutterstock)▼

出於對核武器使用的擔心,埃及政府拒絕了這一計劃。蓋塔拉運河工程就此擱置,再也沒有重新動工。

對於該工程的討論延續到到2011年,西方學者們的熱度也徹底褪去。這條計劃中的運河還沒建成,就面臨了被風沙掩埋的悲劇。

隨著近些年埃及的經濟發展,以及人口爆炸產生的資源危機。這項瘋狂的工程再度被人們提起,畢竟尼羅河已經不堪重負,埃及近一億人口迫切需要找到新的家園。也許在未來某一天,這項遲到一個世紀的工程會變成現實,將乾旱的蓋塔拉窪地改造成煙波浩渺的湖泊,成為埃及人民的新家園。

太難了

(圖:NASA)▼

參考文獻:

1.https://www.worldatlas.com/articles/where-is-the-qattara-depression.html

2.https://www.britannica.com/place/Qattara-Depression

3.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7%9B%96%E5%A1%94%E6%8B%89%E6%B4%BC%E5%9C%B0%E5%B7%A5%E7%A8%8B

4.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8%93%8B%E5%A1%94%E6%8B%89%E7%AA%AA%E5%9C%B0

5.https://infogalactic.com/info/Qattara_Depression_Project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NASA

END

延伸閱讀
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