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探索

奮鬥故事:6年時間,她在中山大學,從讀博到成為副教授,優秀!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19504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曉閔教育

以專職科研人員、博士後為主體的專職研究人員隊伍,已成為我校青年人才的生力軍!

在解決國家關鍵技術的高水平科研平台上、在與行業產業和地方經濟發展相契合的高水平科研團隊中……都能見到他們忙碌的身影。

2015年以來,中山大學提出「人才倍增」計劃,同時,打造人才創新發展平台,為專職研究人員提供了科學研究的絕佳舞台;建設菁英薈萃的人才蓄水池,為專職研究人員開通了轉聘教師的綠色通道;開闢人才發展的道路,為專職研究人員提供多種發展路徑。

中山大學和廣大的科研人員一道,共享著灣區發展的紅利,共同締造學校事業快速發展的「中大速度」,共同見證中山大學新的輝煌!

2013年,胡曉明以博士生的身份來到中大,開始自己全新的科研路。6年的時間,她在中大完成了從學生、到專職科研系列人員,再到副教授的蛻變。29歲的她,在期待自己的「三十而立」,期待事業的新篇章。

播種:與中大的這場相遇

2013年初,胡曉明抱著期待的心第一次來到中大,拜訪素未謀面的未來導師——楊崧教授。鬱鬱蔥蔥的康樂園,讓她第一眼就愛上了。她不禁想像在這樣的環境裡做研究會是多麼愜意的事情。見到楊崧教授,是在一間兩位教授共用的簡單的辦公室。「剛回國,辦公室還沒準備好,只能先借用其他老師的辦公室了。」他笑呵呵地說。辦公桌上放滿了工作材料,還有兩份盒飯。他親切如自家長輩,熱情地招呼,指著盒飯告訴她:「事情太多,這就是我們的午飯啦!」她沒想到在國際上赫赫有名的學者,如此低調務實。這一次會面,讓她做出了來到中大這個最正確的決定,在她心中播下了科研的種子。

在中大的6年,她致力於全球和區域氣候變化研究,特別是全球變暖及其不確定性歸因、厄爾尼諾和南方濤動對全球變暖的響應、南極海冰融化等。在胡曉明看來,能夠從事這些國際前沿課題的研究,得益於學校及楊崧教授團隊的國際化科研理念。中山大學為學生和科研人員提供了廣闊的平台、充足的資源和多種交流機會。她本人在博士期間,受學校的博士生出國項目和楊崧教授的科研經費資助

,訪問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一年。楊崧教授也經常鼓勵她要「走出去」,支持她參加各種國際和國內會議,了解當前國際研究熱點和進展,與國內外同行交流。她參加的第一次國際會議是美國氣象學年會,博士一年級的她拿到了自己第一個國際大會口頭報告。現在,她已經可以輕鬆自如地與國際同行交流最新的學術成果,擔任國際大會評委,並與國內外十幾家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

▲胡曉明參加國際學術會議

發芽:無數次思想的碰撞

amocity
amocity

  


對於青年科研人員的成長來說,引路人是非常重要的。胡曉明說,讓她堅定地走在科研路上的有兩個人——恩師楊崧教授和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Ming Cai教授。

楊崧教授是國際頂級的季風專家,對胡曉明的成長有巨大的引領作用。楊教授經常教育他的學生要「立大志,做大事」。做人要胸懷寬廣,做科研也要具備全球視野。胡曉明初入楊崧教授課題組研究方向就定為全球變暖及反饋機理,楊教授對她的培養計劃也包括送她去美國交流學習。

同時,楊崧教授鼓勵她按照自己的興趣去擴寬研究領域,建立自己的研究體系,因此她個人的研究方向也由全球變暖擴展到區域氣候變化包括極地氣候變化、厄爾尼諾和南方濤動對全球變暖的響應和反饋等。此外,楊教授還經常為學生創造各種學術交流和討論的條件,比如邀請國際專家來中大訪問並與學生進行一對一討論等。「為了讓學生能夠多跟來訪專家交流,每次來訪專家的行程表都安排得滿滿的。專家都很佩服楊老師的敬業精神,偶爾也會說訪問中大的任務最重。」胡曉明笑著說。

▲楊崧教授團隊合影(第二排左數第五為胡曉明)

另一位對胡曉明的科研之路起到重要作用的是Ming Cai教授。Ming Cai教授喜歡以討論的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學生樹立自信,他樂於看到學生挑戰他的觀點。胡曉明初到Ming Cai教授組裡,經常能聽到他與學生激烈的討論,只是沒想到後來她自己也成了敢於與導師辯論的一員。在無數次的辯論中,思想產生碰撞,她對科研的熱情也與日俱增,最終選擇了科研作為自己的事業。

開花:汗水澆灌出最美的花

能夠遇到好的引路人,是幸運。但想要有收穫,還需要自己的付出和汗水。胡曉明相信,大道至簡,天道酬勤。

大道至簡,做研究興趣是第一驅動力。她最初進入專職科研崗位的時候,接踵而來的文章和項目任務讓她感受到了很大的壓力。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她明白了不論在什麼位置,科研都是單純抱著對科學的好奇心,去追逐答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文章、專利和項目等成果都會順其自然地取得。將對科學的好奇心放在第一位,作為唯一的目標,才能在科研過程中獲得無與倫比的滿足感,不怕挫折和困難,不在乎時間和精力上的投入與回報相比是否值得。

天道酬勤,科研需要漫長的時間和大量精力的投入。胡曉明最初到中大攻讀博士學位,換了全新的研究方向。用3年的時間,完成了別人5年的研究任務。畢業後進入專職科研崗位,她已經沒有了節假日的概念,幾乎每天都在實驗室工作到夜裡11點。「進入科研領域後,我其實是『711』工作制,」胡曉明笑稱,「特別是在美國訪問的時候,經常夜裡兩三點我還在跟國內的同門討論問題。」正是這種努力和勤奮,讓她在不到3年的時間裡,以第一和通訊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8篇,參與撰寫專著2部,主持5項科研項目。同時還積極服務團隊和學院,指導學生科研。在汗水澆灌下,她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也因此而成功留校任教。

雖然剛剛進入教職崗位,但胡曉明在專職科研階段已經在指導學生科研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因此她從自身經歷的視角,對於教學有著獨特的體驗:「我是中大自己培養的博士,畢業後就進入了專職科研崗位。六年過去了,周圍依然是熟悉的環境、熟悉的人,最大的變化在於角色的轉變。」荏苒之間,胡曉明已經站上講台,授業解惑。曾經在楊崧教授的引導下努力堅持、克服挫折,在Ming

amocity
amocity

  


Cai教授的激勵下熱烈參與辯論的她,現在正以新一代教師的方式傳承著同樣的信念,指點著園子裡「朝露待日晞」的學子們蓬勃生長,並在教學的過程中獲得自己科研生涯的又一輪成長。

▲胡曉明為學生指導科研問題

氣候變化多端,往往會給人類和地球上的其它物種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還有很多未知亟待挖掘。作為一名氣候變化研究者,胡曉明在科研之路上播種、發芽到開花,現在正沐浴春風,韶光明媚。未來的她將一如既往,一肩擔著對科學和真理的堅守,碩果纍纍,一肩負著科研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桃李芬芳。

▲學生期末感言

人物名片

胡曉明,2010年和2013年於中國海洋大學獲得本科和碩士學位,2013年至2016年於中山大學攻讀氣象學博士學位,2016年至2019年留校任特聘副研究員,2019年轉聘為副教授。主要從事全球及區域氣候變化、氣候反饋機理、熱帶海氣相互作用等。

曾榮獲中山大學優秀共產黨員和美華大氣海洋學會(COAA)宇翔海歸青年學者獎。目前已發表論文13篇,專職科研在崗期間以一作/通訊身份發表SCI論文8篇,均發表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Journal of Climate》、《Climate

Dynamics》等國際頂尖期刊上。主持5項科研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和中央高校科研業務項目,並作為骨幹參與國家重大項目課題1項。擔任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青年訪問「海星學者」及《Journal of Climate》、《Climate Dynamics》和《Atmospheric Chemistry

Physics》等雜誌的審稿人。

延伸閱讀
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