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探索

PM2.5濃度在銳減 上海崇明東灘大氣綜合觀測站十年來見證長三角環境改善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19523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財經晚報

圖說:上海崇明東灘大氣綜合觀測站(簡稱東灘站) 來源/長三角環境氣象預報預警中心供圖

新民晚報訊(通訊員 朱曄 記者

馬丹)今年4月發布的《2019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顯示:2005年到2018年,北京上甸子站、上海東灘站和廣東番禺站等環境氣象本底站的PM2.5年平均濃度波動下降。連續兩年出現在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里,今年「十歲」的上海崇明東灘大氣綜合觀測站,一直默默監測著上海超大城市乃至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大氣成分背景濃度,也是長三角大氣環境持續改善、生態逐步向好的見證者。

崇明 PM2.5濃度已達國家一級標準

位於上海崇明國際生態島最東端的東灘濕地,是長江口典型的河口濕地。這裡水草豐美,不時有白色的鷺鷥從蘆葦盪中飛向遠方,東灘站就坐落在這裡,兩三百米之外就是東海。它由上海市氣象局、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復旦大學等多個單位共籌共建,市氣象局負責管理運行。

在東灘站二樓,海量實時觀測數據在藍色錶盤上不停跳躍,分分鐘被傳回上海市氣象局。在那裡,環境氣象領域的研究人員對數據進行科學分析,再提供給政府部門作為決策參考,讓這些看似普通的數據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成為「閃光的金子」。「從東灘站十年的觀測數據可以看出,東灘的生態環境非常優越,PM2.5濃度始終低於30微克/立方米。2008年至2015年的PM2.5年平均濃度基本在20-30微克/立方米,近三年則銳降了約50%。」長三角環境氣象預報預警中心許建明指出,這與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等地政府自2014以來實施清潔空氣行動計劃的時間點高度契合,充分顯示出長三角城市群開展大氣污染協同治理取得的顯著成效。

許建明表示,東灘站監測數據顯示,近幾年崇明島的PM2.5濃度水平已達到國家一級標準,甚至是國際標準。

長江入海口的大氣「衛士」

十年前,工作人員踩著泥漿、扛著設備,一步一步挪進來,才搭建起這個觀測站。十年後,東灘站已是「氣象現代科技」的縮影。面積約一百平方米的觀測站樓頂,分布著各式各樣或白色、或灰色的觀測儀器——面積不大,卻包含了地面氣象、反應性氣體、大氣氣溶膠、溫室氣體四大觀測系統。其中,有三個「外貌」相近的儀器格外顯眼,從上到下主要包括半圓狀的採樣頭、主體支架和底部三腳架,它們就是用來測量PM10、PM2.5和PM1質量濃度的儀器,也是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中大氣氣溶膠的數據來源。

圖說:觀測站樓頂分布著各式各樣的觀測儀器

「東灘站處於長三角城市群和東海交界處,遠離城市中心,周邊無自然和人為污染源。」長三角環境氣象預報預警中心監測分析科副科長高偉介紹,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讓東灘站可以監測城市群背景下的大氣成分背景濃度變化、海陸氣相互作用以及污染物長距離輸送等物理化學過程,對於區域氣候變化應對、生態環境評價以及大氣、環境、生態等跨學科研究有重要意義。經過十年的建設,東灘站已是中國氣象局大氣成分觀測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amocity
amocity

  


東灘站還在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依託該站的數據,環境氣象中心和崇明區氣象局連續多年向政府和相關部門提供崇明島生態氣象監測信息專報、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年度資源監測公報、東灘生態村居住空氣品質評價、東灘沿海風能資料評估等,為崇明生態島建設提供科學參考。

打造跨學科綜合觀測基地

優越的地理位置、長期積累的監測數據,使東灘站無論在氣候變化、大氣環境研究方面,還是在生物多樣性、濕地生態系統特徵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這一特質,近年來陸續吸引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等單位的科研人員來此開展科學研究。

在這裡,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郝吉明帶領課題組連續開展大氣不同形態的汞觀測,數據被用於評估「大氣十條」等現有政策的控汞效果,為「十四五」規劃提供依據;華東師範大學建設了國內首個河口灘涂超高解析度視頻監測系統。各家科研單位也在東灘站安裝觀測儀器,用於不同領域的學科研究。

許建明介紹,下一步,東灘站將打造一個跨學科綜合觀測基地,進一步打通科研數據「孤島」,讓各學科領域的觀測數據在這裡織成網,為大氣、環境、生態等學科交叉研究發揮更重要作用,更有力地支撐長三角乃至國家生態文明建設。

延伸閱讀
撩世界